某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通知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2417200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9.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某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某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通知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某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通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通知(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永晟生字20131 号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关于下发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通知矿属各部(室)、各队:为了进一步明确矿井2013年至2017年采煤工作面的正常接替,确保矿井正常生产,特由生产技术部门编制矿井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经领导研究会审同意,现下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特此通知。附件: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此页无正文) 二一三年一月一日主题词:生产建设 长远规划 使用 通知 抄报:公司领导、公司办公室 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 2013年1月1日 (共印15份)目 录编制说明3第一章 基本情况2第一节 矿井概况2第一节 煤炭资源及开采技术条件3第二章 规划总体目标39第一节

2、指导思想39第二节 基本原则39第三节 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总体目标39第三章 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41第一节 矿井生产建设现状41第二节 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42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46第五章 保障措施47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和意义为保障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结合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实际情况,制定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提出20132017年生产建设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总体目标、规划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等,以指导矿未来五年的生产建设工作。贵州

3、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对矿井生产建设工作作出了总体规划,提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煤矿生产建设工作。二、编制原则及规划期1、编制原则具备5年以上可采储量,具备安全生产条件。2、规划发展期20132017年为规划发展期。三、涉及的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范围本规划涉及的生产建设范围包括:年度采煤任务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接替安排等。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矿井概况一、基本情况贵州永福矿业有限公司金沙县化觉乡永晟煤矿(以下简称永晟煤矿)位于位于贵州省金沙县县城南东,直距约30km,属金沙县化觉乡和高坪乡所辖。其东南侧为

4、乌江上游的六广河(野鸡河),与黔西、修文、息烽三县相邻。井田北起于大发寨、大坡一带;南止于坪子上、李家寨一带;西起于大坡、罗家寨一带;东止于刘家大坡、李家寨一带。整个矿区呈南北向展布,为一大致矩形,长约5.52km,宽约3.75km,面积约为18.234km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3001062545,北纬271000271300。井田至金沙县城公路约50km,有县道相通;金沙距遵义县南白火车站约70km,有326国道相通;经长坝、沙土,有乡镇公路相连,于三合镇上贵(阳)遵(义)崇(溪河)高速公路;或经六广河(野鸡河)、乌江水运转运上高等级公路;交通较方便。正在筹建中的金沙经化觉至贵阳的

5、公路及连接两地的海马孔大桥即将开工建设,届时,井田到贵阳的距离将缩至不足140km,交通运输条件将更为便捷。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a,。永晟煤矿属于新建矿井,2008年开工建设,2012年仍处于基建期间,预计2013年3月底前实现联合试运转。二、矿区煤田分布第二节 煤炭资源及开采技术条件一、资源储量根据贵州省金沙县化觉煤矿详查地质报告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黔国土资储备字2005155号)“关于贵州省金沙县化觉煤矿详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估算C8、C10、C11、C12煤层总资源量9929万t。其中估算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2243万t。分煤层、分类型的资源/储量见表。井田F1

6、0断层以南范围估算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3530万t,见表。全井田(面积约18.23399km2),F10断层以北范围资源/储量按贵州省金沙县化觉南段高石坝压竹坪煤矿(一期)勘探地质报告,F10断层以南范围按贵州省金沙县化觉煤矿详查地质报告,综合计算全井田全硫含量3%的煤炭资源量2023万t。 全井田(详查)资源量估算结果表 单位:万t项目煤号查明矿产资源量潜在矿产资源量合计(331)(332)(333)小计(334?)C88231998282120794900C1089516605605C11459459408867C126611365202615313557合计1573433859114

7、0189929其中原煤全硫小于3%资源量项目煤号查明矿产资源量潜在矿产资源量合计(331)(332)(333)小计(334?)C88231998282120794900C10344054390439C12330107314039442347合计11873476466330237686高硫煤(原煤全硫大于3%)资源量项目煤号查明矿产资源量潜在矿产资源量合计(331)(332)(333)小计(334?)C1055111166166C11459459408867C123312926235871210合计38686212489952243 井田F10断层以南资源量估算结果表 单位:万t项目煤号查明矿产

8、资源量潜在矿产资源量合计(331)(332)(333)小计(334?)C825127412998172116C10259259259C12167878033521155合计412320236111693530另有C11、C12高硫煤(原煤全硫大于3%)资源量318万t 全井田(综合)资源量估算结果表 单位:万t项目煤号查明矿产资源量潜在矿产资源量合计(331)(332)(333)小计(334?)C810048412221406612345300C10259259259C12492390124621285542682合计149612313726645317888241另有C11、C12高硫煤(原

9、煤全硫大于3%)资源量2023万t二、煤田地质特征及煤层赋存情况(一)、地层井田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及第四系(Q)。1、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2m)浅灰、灰白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状细晶至粗晶石灰岩,顶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硅质石灰岩,层状及块状构造;产较丰富的腕足及蜒类动物化石。矿区内出露于化觉背斜核部,出露不全。根据岩性的不同分为上、下两个段,分述如下:(1)茅口组一段(P2m1)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细晶至粗晶石灰岩,产蜒类动物化石,区内出露厚度大于

10、50m,主要出露于化觉背斜东翼。(2)茅口组二段(P2m2)灰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硅质石灰岩夹灰岩、泥岩,产较丰富的腕足类化石,又称“白泥塘层”。厚度15.7726.64m,区内主要出露于化觉背斜核部。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该层为含煤地层,属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由浅灰、灰色、深灰色、灰黑色、黑色砂岩、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煤、泥灰岩及石灰岩等组成,底部为含黄铁矿粘土岩,局部富集形成粘土质硫铁矿,主要出露于井田东部,在井田中部干沟溪一带受冲沟剥蚀局部有出露。与下露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产丰富的蕨类植物化石及腕足类动物化石,一期勘探阶段施工16个钻孔,加上前期普查、详查施工的10个钻孔,

11、全区共有26个钻孔揭穿该层,厚度为131.41160.85m,平均厚144.06m。根据沉积旋廻,岩石组合及含煤特征,可分为八个岩性组合段。第一段:龙潭组底界至C12煤层顶界,厚度2.936.82m,一般厚46m,含全区稳定可采煤层1层(C12),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岩性层,个别地段可分为三个岩性层:1)为浅灰色、灰白色含黄铁矿粘土岩(B1),局部黄铁矿富集形成粘土质硫铁矿。该层上部常含炭质,颜色相对较深,呈深灰色,具鲕粒状结构,黄铁矿呈鲕粒状、星散状不均匀分布;下部为浅灰至灰白色,黄铁矿多呈聚晶团块状、花斑状、晶粒状不均匀分布于粘土岩中。厚1.594.86m,平均厚3.0

12、0m,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该层为C12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同时又是煤系地层结束的标志层。2)C12煤层:钢灰色、褐黑色、块状、碎块状、碎粒状、半金属金属光泽,半亮型,一般含12层夹矸,夹矸为炭质泥岩,该煤层上部为块状,中下部为碎块状粒状、粉状。厚度0.732.85m,平均厚1.91m,一般厚1.802.20m。第二段:C12煤层顶界至C11煤层顶界,厚24.5335.56m,一般厚25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层1层(C11),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岩性层:1)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B2),含黄铁矿结核,见大量生物化石碎屑。厚0.576.97m,平均厚3.01m,为C

13、12煤层顶板。2)灰至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局部过渡为细砂岩,向下泥质含量加重,逐渐过渡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含粉晶状、结核状黄铁矿。一般厚2025m。3)C11煤层:褐黑色、块状、碎块状、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参差状断口,半亮型,一般含12层夹矸,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厚01.61m,平均厚0.96m。第三段:C11煤层顶界至C10煤层顶界,厚9.6120.92m,一般厚15m左右,含零星可采煤层1层(C10),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岩性层: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该层局部相变为第2层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厚03.66m,平均厚1.20m。2

14、)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B3),含黄铁矿结核,见大量生物化石碎片,厚3.407.80m,一般厚45m。3)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4)C10煤层:褐黑色、块状、碎块状、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1.70m,平均厚0.65m。第四段:C10煤层顶界至C9煤层顶界,厚5.9015.70m,一般厚1012m,含零星可采煤层1层(C9),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岩性组合层: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横向上,纵向上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2)C9煤层:褐黑色、块状、碎块状,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1.28m,

15、平均厚0.57m,层位稳定零星可采。第五段:C9煤层顶界至C8煤层顶界,厚32.2343.61m,一般厚3540m,含全区稳定可采煤层1层(C8),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岩性层:1)深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局部为泥质灰岩(B4),厚1.315.68m,平均厚4.33m。产腕足类动物化石。2)深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具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3)深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局部含硅质(B5),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厚0.816.78m,平均厚2.99m。4)深灰色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向下砂质含量增加,上部局部含一层薄煤层或煤线,含结

16、核状、粉晶状黄铁矿。5)C8煤层:钢灰色、块状、碎块状、碎粒状、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参差状断口,半亮型,多表现为上部0.751.20m为块状,中下部为碎块状、粒状、粉状。厚1.793.91m,平均厚2.65m。全区稳定可采。第六段:C8煤层顶界至C7煤层顶界,厚9.7116.38m,一般厚1315m,含零星可采煤层1层(C7),为一完整聚煤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层: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含植物化石,一般厚24m。2)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局部相变为细砂岩(B6),砂质纯度较高,颜色较浅,显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含炭屑及泥质条带,该层为C8煤

17、层对比及见煤标志层。一般厚38m。3)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显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4)C7煤层:褐黑色、块状、碎块状、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001.06m,平均厚0.55m。层位稳定,区内零星可采。第七段:C7煤层顶界至C5煤层顶界,厚11.0429.39m,一般厚1520m,含零星可采煤层两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层。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中部多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厚2.7218.64m。2)C6煤层:褐黑色、块状、碎块状,弱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0.92m,平均厚0.46m,层位较稳定,区内零星可采。3)深灰色薄层

18、状泥岩、含铁质,局部相变为粉砂质岩、泥质粉砂岩。厚2.5311.00m。4)C5煤层:褐黑色、块状、碎块状、弱金属光泽、半亮型。厚0.001.11m,平均厚0.48m,层位稳定,区内零星可采。第八段:C5煤层顶界至长兴组(P3c)底界,厚12.6128.32m,一般厚20m左右。自下而下可分为五个岩性层:1)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夹12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含黄铁矿结核,一般厚35m。2)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见大量生物化石碎屑,一般厚13m。3)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局部夹泥灰岩,横向上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一般35m。4)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黄铁矿结核,一般厚13m。5)

19、深灰色薄层状泥岩(B7)局部夹泥灰岩,见团块状、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横向上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厚1.108.83m,一般厚23m。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至中晶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团块及条带。产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本次勘探工作共施工16个钻孔,加上普查、详查阶段施工的钻孔揭露,该层厚32.2450.36m,平均厚40.49m,出露于井田东侧及北西角,同时在干沟溪一带受冲沟剥蚀局部有出露。与下伏地层(P3l)为整合接触。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该组按岩性特征由下往上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和九级滩段(T1y3

20、)。(1)沙堡湾段(T1y1)为浅灰色、浅灰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状泥灰岩,水平纹理发育。产瓣鳃类及菊石动物化石。厚7.0415.93m,平均厚10.24m,出露于矿区东侧及北西角,同时在干沟溪沟谷有零星出露。与下伏长兴组为整合接触关系。(2)玉龙山段(T1y2)为浅灰色、灰色及浅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泥灰岩、灰岩及泥质灰岩;泥晶结构、泥质结构为主,中部夹13层粒屑灰岩,顶部为鲕粒灰岩;部分地段发育水平纹理及脉状层理构造,产瓣鳃类及菊石动物化石,分布于矿区内广大地区。厚210300m。根据岩性、岩层的结构构造及特殊的标志层(粒屑灰岩,又称豆粒灰岩、粒经大小约510mm,随园形、具有同心圆层

21、构造)将玉龙山段(T1y2)划分为上、下两个亚段。玉龙山一段(T1y2-1):为浅灰、灰色及浅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灰岩、灰岩为主夹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多含泥质条带。该段总的特点是:灰岩中泥质含量较重,以薄层构造为主,单层厚0.010.50m不等,有从上至下逐渐变薄的趋势,泥质含量从上自下逐渐变重,岩层层面平整,地貌上易形成梯状的陡岩、陡坎,岩溶现象不发育。该段厚99.54160.83m。玉龙山二段(T1y2-2):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粒屑灰岩、鲕粒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底部为35m厚的粒屑灰岩(豆粒灰岩),顶部为厚层状的泥质灰岩。该段总的特点是:灰岩纯度较高,以厚层

22、为主,单层厚0.202.00m不等,层面不平整,多具缝合线构造,岩溶现象发育,易形成卡斯特地貌。该段厚120150m。(3)九级滩段(T1y3)为暗紫色、紫褐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钙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发育水平纹理,透镜状层理及脉状层理构造。产瓣鳃类动物化石。该段厚120150m。分布于矿区中部及西部较高的山头地带。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上、中、下三个亚段。九级滩一段(T1y3-1):为灰、灰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泥灰岩、泥岩。厚1520m。九级滩二段(T1y3-2):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同生角砾灰岩。厚2535m。九级滩三段(T1y3-3):为紫、紫红

23、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钙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灰岩。厚8095m。5、第四系(Q)主要为残坡积土层、冲洪积层、崩积层。岩性为灰黄、褐黄、黄灰色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断续夹分布不均的碎石及块石,结构松散。厚010m,主要分布于洼地及平缓斜坡地带。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二)、井田地质构造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杨子淮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化区。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带,主要褶皱有安底背斜、花苗沟向斜、耳海背斜、高坪复式向斜、化觉背斜。井田构造位置处于高坪复式向斜中段东翼,该向斜呈北北东向展布,于一期高坪一带为一宽缓向斜,进入本井田分岔成宽缓复

24、式向斜,倾角一般515,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局部受断层的影响倾角达80,区内发育四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及数条小规模的断层。1、褶皱褶皱以高坪复式向斜,化觉背斜为主,其中高坪复式向斜发育有9条北北东向为主的次一级褶曲。各褶曲规模、特征不一,其总体均表现为浅部两翼倾角相对较大,向深部逐渐变小变宽缓。总体表现为W6线以北及W6线以南的西部地区褶曲较宽缓,褶曲轴间平距大于500m,井田东南角及中部W6线以南褶曲紧密。2、断层一期勘探区内发育有大小断层共14条,其中正断层10条,逆断层4条,断距1560m不等,长度最短的有275m,最长的大于4000m,根据断层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三组。(1)走向NNE向该组断层有

25、F1、F2、F21、F23四条。F1断层:规模较大,该断层长度大于4000m,断距2060m,为一正断层,倾向在地表浅部表现为向东,倾角7190。向下逐渐过渡为倾向西,倾角5670,该断层主要出露在煤系地层出露部分,井田的东部边缘,多处于煤层风氧化带及采空区中,其对浅部煤层有较大的的破坏性,但其对井田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F2断层:规模小,区内走向延长400m,断距2030m,倾向120,倾角65,为一逆断层,地表追索可见P3c与P3l中部接触,因其规模小,同时又发育于井田东部边缘,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21断层:规模小,区内走向延长275m,断距35m,倾向120,倾角55,为一逆断层,有地表地

26、质点及ZK701钻孔控制,因其规模小,同时发育矿于区东部边缘,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23断层:规模较大,贯穿整个井田,区内走向延长大于3000m,断距1530m,倾向8090,倾角6570,为一正断层,该断层地表追索填图控制,地表见明显断层破碎带,破碎带宽540m,此断层对井田开采影响大,深部无工程控制,建议在二期工程或矿山地质工作中增加工程控制。(2)走向NW向该组断层有F5、F6、F7、F8、F10、F19六条。F5断层:发育于东北角,规模较小,区内走向延长475m,断距2030m,倾向200,倾角80,为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T1y2与P3c接触,因发育于井田东北角,规模小,对井田开采影响

27、小。F6断层:发育于井田东部中段,具一定规模,区内走向延长1200m,断距30m,倾向225,倾角80,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T1y1与P3l接触,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F7断层:发育于井田东部中段,规模较小,区内走向延长600m,断距30m,倾向220,倾角85,为一逆断层,因其发育于井田东部边缘,煤层风氧化带及采空区内,且规模较小,对井田开采无影响。F8断层:发育于井田东部中段,区内走向延长800m,断距30m,倾向4065,倾角60,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因其发育于东南角集镇压井田及规划区,其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10断层:发育于井田中部,规模较大,走向延长大于4000m,断距20

28、60m,倾向200235,倾角6875,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地表岩层破碎带裸露断层破碎带明显每50100m有地质点控制。深部有ZK503钻孔工程控制,F10断层在ZK503钻孔埋深425m,造成P3l地层缺失55m,同时造成C8煤层缺失,该断层对井田开采影响大,可将其作为井田一期开采的南部边界考虑。F19断层:发育于井田中部地区,规模较大,区内走向延长1900m,断距1530m,倾向235255,倾角5662,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地表岩层破碎带裸露,断层破碎带明显,并50100m有地质点控制。破碎带宽540m,深部有ZK804、ZK703钻孔控制,该断层在ZK804钻孔埋深264m

29、,断距15m,造成C9煤层及上部标志层缺失。在ZK703钻孔埋深10m,断距12.5m,在干沟溪地表见T1y2与P3c接触,破碎带宽近40m,断距2530m。该断层表现为从北西向南东方向破碎带宽度变小,断距变小,断层规模变小,逐渐于ZK602钻孔一带消失。该断层因其发育于井田中部,虽断距不大,但延伸具一定规模,故对井田开采有较大影响。(3)走向近EW向该组断层有F14、F20、F22、F24四条。F14断层:发育于一期勘探区东南角,规模小,区内走向延长仅300m,倾向350,倾角80,为一逆断层,地表追索控制,见T1y1与P3l接触,其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20断层:发育于一期勘探区南部,区内走

30、向延长850m,断距1720m,倾向155,倾角67,为一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见T1y3与T1y2接触,深部有ZK603钻孔控制,该断层在ZK603钻孔埋深283.5m,断距17m,造成T1y1底部及P3c上部地层缺失。该断层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F22断层:发育于井田西部,区内走向延长约1500m,断距1530m,倾向150170,倾角65,为一正断层。该断层为地表填图追索控制,对井田开采有较大影响,建议在二期工程或矿山地质工作中增加控制。F24断层:发育于一期勘探区中部,区内走向延长800m左右,断距1530m,倾向180190,倾角65,为一正断层。该断层为表填图追索控制,深部无工程控

31、制,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建议在矿山地质工作中增加工程控制。区内断层发育,根据其相关关系分析,其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发育的是北北东向的一组断层,其具一定规模,第二期发育的是北西南东向的一组断层,断层发育较多,其多将第一期发育的北北东向的断层错断,第三期发育的是近东西方的一组断层,断层规模小,发育少,其将第一期、第二期发育的断层错断。一期勘探区断层特征列于下表。此外,根据井田详查地质报告,在一期勘探区之外还存在有F1、F4、F6、F12等断层,落差都大于30m。其中F1、F4、F11、F12 为逆断层,F6、F11为正断层。(三)、煤层本井田含煤地层龙潭组共含煤712层,含煤总厚6.6211.0

32、6m,平均含煤总厚8.96m,含煤率4.388.28%,平均含煤率6.20%。稳定可采煤层两层(C8、C12),局部可采煤层一层(C11),可采煤层总厚4.7810.61m,平均总厚6.43m,可采煤层含煤率3.287.94%,平均4.45%。1、C8煤层位于P3l中上部,上距P3c底界38.3160.30m,平均52.72m,上距B6标志层底板35m,下距B5标志顶板2025m。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全区稳定可采,厚度1.793.91m,平均厚度2.65m,标准差0.44m,变异系数16.53%,为主要可采的中厚煤层。一般为单一煤层,结构简单。 50 永晟煤矿一期勘探范围断层特征统计表 整体

33、走向断层编号断层产状断 距(m)控 制长 度(m)断 层性 质控 制 情 况备 注NNEF1地表浅部80-9071-90向下渐变为260-27056-7020-604000正断层地表填图,KD7、KD8、KD9坑道控制属区域性断裂构造,对井田开采 影响小F21206520-30400逆断层地表追索P3c与P3l中部接触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212008035275逆断层地表追索ZK701钻孔控制(P3c)重复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2380-9065-7015-303000正断层地表填图追索控制贯穿井田,对井田开采影响大,深部无工程控制,需增加工程控制F52258020-30475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T1

34、y2与P3c接触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622085301200正断层地表追索T1y1与P3l接触对开采有一定影响F740-656030600逆断层地表追索P3l与P2m接触对井田开采无影响F8200-23568-7530800正断层地表追索T1y2与P2c接触对井田开采影响小F10200-23568-75最大604000正断层地表追索ZK503钻孔控制对井田开采影响大,将井田划分为南北2段EWF19235-25556-6215-301900正断层地表追索ZK703、ZK804钻孔控制对井田开采影响大F143508030300逆断层地表追索T1y1与P3l接触对开采影响小,为F8分支断层F20155

35、6720850正断层地表追索ZK603钻孔控制对开采有一定影响F22150-1706515-301500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对井田开采有较大影响,深部无工程控制,需增加控制F24180-1906515-30800正断层地表追索控制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深部无控制顶板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伪顶为0.100.30m厚的炭质泥岩或含炭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含菱铁质团块。底板为深灰色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局部地段伪底为0.200.30m厚浅灰色粘土岩。2、C11煤层于P3c下部,下距C12煤层顶界24.5335.56m,平均28.06m,上距C10煤层9.6120.9

36、2m,平均14.30m,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厚01.51m,平均厚0.96m,一般厚0.701.10m,区内施工25个钻孔,见煤点数24个,可采点数17个,点状可采率65%。顶板为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含结核状、粉晶状黄铁矿,局部地段顶板为深灰色中厚层状泥岩质灰岩、灰岩。底板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含粉晶状、结核状黄铁状。3、C12煤层位于P3l底部B2标志层之下,B1标志层之上,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全区除ZK902钻孔厚度为0.73m,临近可采外,其余全区稳定可采,厚度0.733.69m,平均厚度1.91m,标准差0.57m,变异系数29.89%,为主要可采的中厚煤层。中部夹1层局部2层炭质泥岩

37、夹矸,结构较简单。顶板为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含黄铁矿结核,见大量生物化石碎屑,一般厚0.576.97m,平均厚3.01m,伪顶为0.100.30m厚的炭质泥岩或含炭质泥岩。底板为深灰色含黄铁矿粘土岩,伪底多为0.100.30m厚的炭质泥岩或含炭质泥岩。4、其他零星可采煤层1)C5煤层产出P3l上部,上距P3c底界12.6128.32m,平均18.86m,煤层层位稳定厚0.151.03m,平均厚0.57m,一般0.400.60m。2)C7煤层产于P3l上部,上距P3c底界2845m,下距C8煤层9.7116.38m,平均13.03m,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厚0.271.07m,平均厚0

38、.70m,一般厚0.600.80m。3)C9煤层产于P3l中部,上距C8煤底界32.2340.80m,平均34.77m,下距C10煤层5.9015.70m,一般1213m,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厚0.201.28m,平均厚0.57m,一般厚0.400.70m4)C10煤层产于P3c下部,下距C12煤顶界3555m,平均42m,上距C9煤层顶界5.9015.70m,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厚01.70m,平均厚0.70m,一般厚0.401.40m。煤层特征见表。永晟煤矿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间距(m)煤层厚度(m)煤层结构煤层稳定性可采性对比可靠程 度顶板底板长兴组底界12.6128.3218.86

39、C501.030.57)简单不稳定不可采较可靠4.9635.0517.68C70.271.070.70简单稳定不可采较可靠9.7116.3813.03C81.793.912.65简单不稳定全区可采可靠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32.2340.8034.77C90.201.280.57简单不稳定不可采可靠5.9015.7012.28)C1001.700.65简单不稳定不可采可靠9.6120.9214.30C1101.510.96简单不稳定局部可采可靠泥岩局部泥质灰岩泥质粉砂岩24.1935.5628.06C120.733.691.91较简单较稳定全区可采可靠泥质灰岩、灰岩含黄铁矿粘土岩1.

40、594.863.00茅口组顶界(四)、煤质特征1、 煤的种类:本井田各煤层均为无烟煤。C5煤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MA、MHS、HQ)。C7煤为中灰中高硫特高热值无烟煤(MA、MHS、SHQ)。C8煤为低灰低硫高热值无烟煤(LA、LS、HQ)。C9煤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MA、MHS、HQ)。C10煤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MA、MHS、HQ)。C11煤为中灰高硫中热值无烟煤(MA、HS、MQ)。C12煤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MA、MHS、HQ)2、水分(M,ad)各煤层水份变化略有差异,浮煤水份比原煤水份稍低,原煤水份在1.304.26%之间变化,浮煤水份在0.763.09%变

41、化3、灰分(Ad)C8煤层:原煤灰分一般为12.2219.87%,平均值为14.64%,属低灰煤。C11煤层:原煤灰分一般为11.7636.63%,平均值为23.15%;C12煤层:原煤灰分一般为13.6132.74%,平均值为20.22%,均属中灰煤。4、挥发分(V.daf)C8煤层:原煤挥发分(V.daf)产率为7.0312.52%,平均为9.71%。C11煤层:原煤挥发分(V.daf)产率为8.5715.89%,平均为11.82%。C12煤层:原煤挥发分(V.daf)产率为8.7018.09%,平均为12.03%。5、硫分(St,d)主要可采煤层全硫(St.d)含量差异大,C8煤层全硫含

42、量低,一般为0.500.89%,平均0.69%,且变化小,属低硫煤(LS)。C11煤含硫高,为0.566.56%,平均3.75%,属高硫煤(HS)C12煤全硫含量较高一般为1.165.17%,平均2.77%,变化较小,属中高硫煤(MHS)。6、固定碳(Fc.ad)C8煤层:原煤固定碳(Fc.ad)为71.0581.44%,平均值76.25%;C11煤层:原煤固定碳(Fc.ad)为53.3072.94%,平均值60.57%;C12煤层:原煤固定碳(Fc.ad)为55.9678.87%,平均值69.34%。7、发热量(Qgr.d)主要可采煤层C8、C12煤层的发热量差异较大。C8煤层:原煤发热量(

43、Qgr.d)28.2930.36MJ/kg,平均值29.47MJ/kg,发热量指标稳定,属高热值煤(HQ)。C11煤层发热量相对较低,属中热值煤(MQ)。C12煤层:原煤发热量(Qgr.d)26.5030.52MJ/kg,平均值29.18MJ/kg,发热量指标较稳定,属高热值煤(HQ)。8、煤灰熔融性(灰熔点)通过对C8、C12煤层进行取样测试分析,煤的灰熔融性,C12煤层和C8煤层软化温度12501500,均属高熔至难熔灰分。9、煤中的有害元素各可采煤层的有害元素主要为磷(P)、砷(As)、氟(F),其含量甚微,对煤层开采利用不构成危害。属低磷、低砷、低氟煤层。10、煤层中的有益元素C8煤层

44、:锗(Ge)1.2010-62.5010-6,平均为1.8010-6;镓(Ga)810-61010-6,平均为910-6。C12煤层:锗(Ge)1.5010-6410-6,平均为2.5010-6;镓(Ga)610-61410-6,平均为910-6。含量低,不具备综合回收利用价值。11、煤的用途C8煤层:属低灰低硫高热值无烟煤,有害组分含量特低低,其主要应作为化工用煤、冶金用煤和发电动力用煤,可用作高炉喷吹用煤,炼钢用煤、合成氨用煤及铸造橡胶用煤等。C11、C12煤:属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有害组分含量低,其主要应考虑作为发电动力用煤、锅炉用煤、化工用煤及民用煤等。12、煤的风化和氧化区内煤

45、层的风氧化带深度一般在煤层露头线向下斜深50m左右,煤层露头隐覆地段,据浅部钻探工程控制,煤层风氧化带一般埋深3050m。各煤层的风氧化带深度均按50m圈定,煤层露头隐伏,煤层埋深在50m以内的划为风氧化带。(五)、水文地质条件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区域上属中山侵蚀,剥蚀高原高中山山地地貌,地形为山峦、斜坡,其间发育有方向各异的冲沟;区域构造以轴向为近南北向的复式褶曲为主;主要地表水体为野鸡河(乌江上游干流),总体上由南西向北东径流,最低标高685m,也为该区域侵蚀基准面。井田位于野鸡河之北西,所处构造部位为化觉背斜西翼,底板含水层地下水排泄主要受野鸡河控制。顶板含水层地下水主要受测区以南之沟谷

46、控制。2、地层含水性井田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茅口组(P1m)、龙潭组(P21)、长兴组(P2c)、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夜郎组玉龙山段(TLy2)、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茅草铺组(T1m)及第四系(Q)。(1)第四系(Q) 孔隙含水层:分布于斜坡、山间洼低及各冲沟的沟底地段。东部79线之间见较大面积分布。主要为耕植土及粘土,浅表堆积风化碎块、块石及灰岩的崩积块体,物源主要来自于斜坡玉龙山段(T1y2)及长兴组(P2c)。厚度0-10m。地表调查中,未见泉水点出露。含水介质主要为孔隙,具一定透水性,含孔隙水,富水性弱。茅草铺组(T1m) 岩溶裂隙含水层:仅南西角局部出露,为风化残

47、留物。出露区地形主要为山顶,呈封闭状,平面形状如“帽子”。出露面积小,补给条件差。未见泉水点出露。矿区内钻孔均未揭露。主要为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厚度100m。矿区内该层出露面积小,补给条件差,有利于自然排水,富水性弱。(2)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 隔水层:为浅紫、紫红色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中上部夹灰岩及泥灰岩。厚度为120150m。该层地形条件有利于排泄,含水介质为孔隙、裂隙,两者均不发育,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由于厚度较大,隔水性能良好。(4)夜郎组玉龙山段(TLy2) 岩溶裂隙含水层:区内大面积出露。主要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厚度为

48、210300m。调查泉水点10个,出露标高9501305m,调查时流量为0.30126.90l/s。其中12、27号泉为主要排泄点。调查地表岩溶点9个,主要为落水洞,呈垂直及陡倾斜发育,其次为漏斗、溶洞及暗河天窗。出露标高11251315m。有19个钻孔中见溶蚀,比例为95%,全层溶蚀现象岩溶率为3.8%。有4孔中见间断性裂隙发育,比例为20%。有5孔中见溶洞,比例为25%。溶洞总高13.85m,全层有效岩溶率为0.49%。区内地下水以管流形式赋存,控制了地下水的汇集、运移方向及补给。地下水补径排特征:补给主要有二种方式,一种为集中补给;另一种为分散型补给。在井田中部存在一地下分水岭(龙洞大坡

49、宝塔山木家垭口一带),在5线以南向南西侧偏移。分水岭将地下水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东、西部地下管流系统。东部管流系统在高石坎龟中坪马路一带岩溶洼地呈串珠状发育,显示出地下暗河轨迹,并以集中补给为主,其次为分散补给。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由北向南径流,由12号人工引渠集中排泄。西部管流系统地表岩溶发育主要分布于北西马槽土漆树麻窝一带,岩溶洼地呈串珠状发育,显示暗河轨迹形态,地下水总体由北西向南东径流,集中排泄于27号泉。每个系统的补给区内局部分布浅表岩溶带,赋存上层滞水,以分散型泉排泄。该层地下水分布极不均一,即管流区富水性强极强,其它区域富水性只能达弱至中等。(5)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

50、 隔水层:主要为为浅灰色、浅灰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厚度为7.0415.93m。地表调查中未见泉点。岩体完整性除少数较差外,其余均较完整。该层地形件有利于自然排水,含水空隙不发育,层位较薄,补给条件差,故富水性弱,可视为一相对隔水层。(6)长兴组(P2c) 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夹燧石结核、团块及条带。厚度为32.2450.36m。调查泉水点7个,流量0.93.60l/s,标高为10751375m。其中2、3、4、5号泉出露于9线以北一向斜构造内,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由南向北沿轴向径流,受沙堡湾段(T1y1)的阻水作用下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14、16及22号泉

51、出露于东部露头区(分水岭以东区域),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受地形切割及下伏龙潭组(P3l)阻水作用下而出露于地表。该层露头区为陡坡及陡崖,地表岩溶发育较差,地下溶蚀较发育。泉呈分散状排泄,流量均较小。不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具有自然排水条件,总体上补给条件差。综上分析,该层富水性弱至中等。该层覆于含煤岩系之上,构成了矿床的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底界距最上一层主要可采煤层C8之间的距离为38.3160.30m,平均厚52.72m。采空冒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已触及该层,该层内地下水已构成了矿床的充水因素。(7)龙潭组(P21) 裂隙含水层:主要为浅灰黑色泥岩、砂岩、泥灰岩、煤及石灰岩等组成,底部为硫铁矿粘

52、土岩,厚度131.41160.58m。调查泉水点9个,流量0.011.90l/s,标高为10401175m。该层位于陡崖及斜坡之下,具备自然排水条件,含水空隙不发育,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可视为一相对隔水层。(8)茅口组二段(P2m2)裂隙含水层:主要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硅质石灰岩,俗称“白泥塘层”,厚度15.77m26.64m。地表调查中未见泉水点。该段露头区为斜坡,地表岩溶不发育,含水介质为裂隙,同样不发育。总体上补给条件差,故富水性较弱。该段下伏于含煤岩系之下,对于下伏茅口组一段岩溶裂隙含水层能起到阻水作用。但遇构造破碎带及溶蚀裂隙,将可能失去隔水作用。(9)茅口组一段(P2m1)岩溶裂

53、隙含水层:为灰白浅灰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状石灰岩。矿区内出露厚度50m。全层溶蚀现象岩溶率为62.5%。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该段断续出露于矿区处围南东、东部,地表见零星岩溶洼地、暗河天窗、落水洞及漏斗。大气降水补给方式主要为面状渗透补给,其次为集中补给。地下水接受补给后,平行于构造轴向由北向南运移,最终排泄于野鸡河之左岸。29、30号泉为其集中排泄点。该层露头区处于斜坡地段,具备自然排水条件,补给面积小,含水介质不太发育。分析认为,该层富水性强极强。靠近排泄区地下水赋存于岩溶管道之中。顶界距C12为18.7033.46m,正常情况下,隔水层稳定性较好,能起到良好隔水作用;若受断裂构造的破坏,则不能

54、排出局部地段地下水对矿床产生突水的可能性。如ZK902中遇断裂破碎带,冲洗液大量消耗,回次水位也随之出现大幅跌落。3、构造断裂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以东西两条管流系统存在,富水性强,即井田内为一富水构造。主要发育两组断裂,一组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出露于东部煤系露头线一带,规模不大。断裂破碎带两侧,出露了一些泉水,显示富水弱中等。这组断裂主要对浅表煤层产生破坏,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对矿充充水有一定影响。另一组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性质多为正断层。破碎带及其附近见少量泉水出露,富水性均较弱(人工引渠未包括)。但由于这些断裂对深部矿体产生破坏,沟通了矿床与顶底板岩溶含水层。据简易水文资料,少数孔遇断

55、裂破坏处,消耗量及回次水位均产生不同程度变化,说明断裂具导水性和富水性。综合分析认为,北西南东向断裂与矿床充水有关,且断裂破坏区,也是矿井易突水区域。4、地表水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矿区内地表水体主要为干沟溪沟,流量受大气降雨的影响比较明显,由北向南径流,在流经胡家寨一带,转向南东,斜切了P3c、P3l、P2m2、P2m1,最后汇入野鸡河中。干沟溪沟流经地段为矿床的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从矿床充水角度分析,存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采空塌陷影响至溪沟流经地段时,溪沟水将构成矿床充水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补给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间接对矿床形成充水。野鸡河从矿区外围南东流过,属乌江干流上游,流量较大。由于远离

56、矿床,与矿床充水无关。5、老窑水文地质特征煤系露头线一带老窑遍布。采矿历史悠久。本次共调查老窑10个(包括金马煤矿),主要采用平巷开拓,人力运输,镐、炮采,积水可自然排出,采用木架支撑。据调查及访问了解,巷道水平长度为60300m,坑口标高为10701175m。在LD1、LD2、LD3、LD4中,坑道流量为0.040.60l/s,其余老窑均无水流出。含煤地层为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采掘中地下水可直接进入矿坑,调查坑道流量均较小。反映了煤系地层的弱富水性特征。6、充水因素分析(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矿区内各岩组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故为矿床充水的间接充水因素。与矿床充水有联系的各含水岩组地下水接受补

57、给后,可通过采空塌陷带、导水裂隙带及突水带进入矿坑,对矿床进行充水。(2)地下水将来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开采冒落首先破坏P3l层,其地下水将直接进入矿坑,而成为矿床充水的直接因素;根据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预计56.10m)与P3c至C8煤层之间距离(52.72m)相比较,采空塌陷必然影响到T1y2、P3c间接顶板含水层,届时地下水也将进入矿井,对矿床充水产生影响,尤其是岩溶大量发育区及地下水集中径流带将成为矿床易突水区域;当构造破碎带致使矿层与间接底板含水层茅口组相沟通,其地下水也可突入矿井,对矿床的充水产生一定影响,主要突水部位为断裂带或小于临界隔水层厚度带。(3)老窑积水区内老窑分布较多,积

58、水客观存在。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遇老窑,并产生突水。对前期巷道的布置及今后开采都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4)地表水地表水体主要为干沟溪沟,流经地段为矿床的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采空塌陷影响至溪沟流经地段时,溪沟水将沿地面塌陷、地裂缝进入矿井而成为矿床的充水因素。雨季时节对矿床开采威胁性较大。7、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本井田绝大部分矿床在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但部分矿体仍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矿区内矿床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为P3c、T1y2,管道流区富水性强;干沟溪沟与矿床充水关系密切;断裂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贵州省金沙县化觉南段石坝压竹坪煤矿(一期)勘探地质报告按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

59、991的划分标准,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确定为第三类第二亚类第三型,即以岩溶含水层(间接顶板)充水为主、暗河为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虽然较复杂,但井田可采煤层主要赋存于侵蚀基准面之上,而且矿井采用平硐开拓,大部分为上山开采,因此,只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水措施,水害对矿井的开采影响不大。主要可采煤层C8煤层距离长兴组(P2c) 岩溶裂隙含水层38.3160.30m,平均52.72m,采空冒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可能触及该层位。而长兴组上部沙堡湾段(T1y1) 隔水层厚度仅为7.0415.93m。玉龙山段(TLy2) 岩溶地下水系如12号人工引渠泉水是附近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因此,井下开采应尽量避免破坏该水系。8、矿井涌水量预计贵州省金沙县化觉南段石坝压竹坪煤矿(一期)勘探地质报告,采用泉水流量汇总法预算矿井涌水量,即按未来充水水源将疏干管道水和泉水。井田以中部分水岭分为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即西部水文地质单元和东部水文地质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