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毕业论文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2375004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6.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毕业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系 (部) 汽车工程系 专 业 汽车制造与装配 班 级 2007级汽车制造与装配一班 指导教师 冯吉涛 姓 名 李冉 学号 200714081010027 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摘要】在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中,其车身造型演变最具直观感、特色性。汽车作为一种商品,首先向人们展示的就是它的外形,外形是否讨人喜欢直接关系到这款车子甚至汽车厂商的命运。 汽车的外形设计,专业的说法叫做汽车造型设计,是根据汽车整体设计的多方面要求来塑造最理想的车身形状。汽车造型设计是汽车外部和车厢内部造型设计的总和。它不是对汽车的简单装饰,而是运用艺术的手法、科学地表现汽车的功能、材料、工艺和结构特点。

2、汽车造型的目的是以美去吸引和打动观者,使其产生拥有这种车的欲望。汽车造型设计虽然是车身设计的最初步骤,是整车设计最初阶段的一项综合构思,但却是决定产品命运的关键。本文系统阐述中外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过程,以及汽车车身造型的现状。同时根据车身造型的发展规律,展望了未来汽车车身设计方法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关键词】汽车车身 造型 演变 发展趋势 【目 录】绪论1第一章 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21.1马车型汽车21.2箱型汽车21.3甲壳虫型汽车21.4船型汽车31.5鱼型汽车31.6楔型汽车3第二章 当代车身造型42.1当代车身造型42.1.1合理的设计42.1.2良好的安全性42.2 汽车车身造型仍在不

3、断演变52.2.1 汽车形态的影响52.2.2物质生活的改变促进汽车形态的发展52.2.3生活的丰富加速造型风格的发展7第三章 未来汽车车身造型发展趋势93.1 新料与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车身造型93.2 车身设计将更加优化93.2.1计算机应用于车身设计中93.2.2气流造型依然是设计的重点103.2.3定制车身是发展趋势10第四章 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绪 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汽车设计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汽车的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和革新上。到了20世纪前半期,汽车的基本构造已经全部发明出来后,汽车设计者们开始着手从汽车外部造型上进行改进,并相继引入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体工

4、.程学以及工业造型设计(工业美学)等概念,力求让汽车能够从外形上满足各种年龄、各种阶层,甚至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同需求,使汽车成为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形象,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汽车车身不仅起到有效容纳旅客或货物,保护运送对象免受风沙雨雪等自然侵袭或人为侵害,减少汽车的空气阻力等作用,同时,它的造型又是汽车的功能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生动的综合反映,鲜明拆射出这个时代的整个工业水平及完备程况。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造出一辆装有0.625 kW汽油机的三轮车,拉开了现代汽车史的帷幕,在此后的100多年内,汽车无论是从车身造型还

5、是从动力源或底盘、电器设备来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富特色、最具直观感和时代印记的当数车身造型的演变。汽车造型师们把汽车装扮成人类的肌体。例如:汽车的眼睛-前照灯;嘴进风口;肺-空气滤清器;血管油路;神经一电路;心脏一发动机;胃-油箱;脚轮胎;肌肉-机械部分。力图将一个冷冰冰的机械注入以生命,使之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感。汽车车身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第一章 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1.1马车型汽车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

6、英国的劳斯莱斯公司等。当时的汽车外型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因此被人们称为无马的“马车”图1-1马车型汽车1.2箱型汽车马车型汽车很难抵挡风雨的侵袭,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年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的车室部分很像一只大箱子,被称为“箱型汽车”。为提高车速,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减小空气阻力。但由于车顶高度的降低影响前方视野,这种方法最终被放弃,转而通过提高功率的方法。这样一来,发动机由单缸变成4缸、6缸、8缸,气缸一列排开,发动机罩也随之变长。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利1913年生产的阿尔法罗密图1-2箱型汽车 欧牌汽车的外型。作为高速车,箱型汽车并不够理想,因为它的阻力大大妨碍了汽车前进

7、的速度,所以人们又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车型流线型。1.3甲壳虫型汽车193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气流牌小客车,首先采用了流线型的车身外型。1936年福特公司在“气流”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林肯和风牌流线型小客车。此车散热器罩很精练,颇具动感,俯视整个车身呈仿锤形,很有特色。流线型车身的大量生产是从德国“大众”开始。1933年德国的波尔舍博士设计了一种类似甲壳虫型的汽车。使其成为同类车中之王,“甲壳虫”也成为图1-3甲壳虫型汽车 该车的代名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甲壳虫型汽车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产,并以一种车型累计生产超过2000万辆的记录畅销世界各地。1.4船型汽车美国福特公司经过

8、几年的努力,于1949年推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型福特V8型汽车。这种车型改变了以往汽车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发动机罩,后翼子板和行李舱罩融于一体,大灯和散热器罩也形成一个平滑的面,车室位于车的中部,整个造型很像一只小船,所以人们把这类车称为“船型汽车”。福特V8型汽车的成功,不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还把人体工程学应用在汽车的设计上,强图1-4船型汽车 调以人为主体,设计出便于操纵并且乘坐舒适的汽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船型汽车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车型。1.5鱼型汽车船型汽车尾部过分向后伸出,形成阶梯状,在高速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把船型车的后窗玻璃逐渐倾斜,倾斜

9、的极限即成为斜背式。这类车被称为“鱼型汽车”。与甲壳虫型汽车相比,鱼型汽车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较小,尾部较长,围绕车身的气流比较平顺,涡流阻力较小。另外鱼型汽车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车的长处,车室宽大,视野开阔,舒适性也好,并增大了行李舱的容积。最初的鱼型车是美国1952年生产的别克牌小客车。196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顺风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马牌都图1-5鱼型汽车 采用了鱼型造型。自顺风牌问世以后,世界各国逐渐生产鱼型汽车。鱼型汽车由于后窗玻璃倾斜太甚,面积增加两倍,强度下降,产生结构上的缺陷,人们想了许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在鱼型车的尾部安上一只翘翘的“甲尾”,以克服一部分扬力。1.6楔型汽车为了从

10、根本上解决鱼型汽车的升力问题,人们设想了种种方案,最后终于找到了“楔型”,就是将车整体向前下方倾斜,车身后部像刀切一样平直,这种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设计了楔型小客车。“阿本提”诞生于船型车的盛行时代,他的设计与通常的汽车外型形成尖锐的对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导车身外型向前发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奥兹莫比图1-6楔型汽车 尔托罗纳多所继承。楔型对于人们所考虑到的高速汽车,已接近理想造型。现在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国都已生产出带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车,这些汽车的外型清爽利落、简洁大方,极富现代气息。汽车发展到鱼型,关于空气阻力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楔型继承了这一成果,并有效

11、地克服了鱼型车的升力问题,使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当之无愧为目前最为理想的车身造型。第二章 当代车身造型今天的车身外部造型设计,在专业人员中被称作“流线形设计”。按照造型师们的新理念,汽车外形的连续完整性不应再依靠挺拔的棱角去表现,是要由各种曲面光滑的连接以及微妙的光学效果与视觉效果显示出来。2.1当代车身造型2.1.1合理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初车身外部造型设计的主流主要是柔性与刚性的特点相呼应构成棱角分明的外形。车身采用淡雅的色彩,与灰暗的塑料饰件、茶色玻璃形成鲜明的对比,造型显得朴实含蓄、线条明晰优美。这种外形与现代发展起来的车身制造工艺很适应,也就是说易于零件分块易于冲压和分

12、总成拼焊等等,因此这种造型风格曾经持续若干年。由于空气动力学是影响车身造型的最重要因素根据节约能源、减小风阻系数和提高空气动力性能等原理而推出的楔形造型,后来也一度十分盛行,即长头短尾车头前端低矮.线条前低后高尾部保持丰满并向上翘起的造型风格。近年来因为棱角分明的外形很难大幅度地降低风阻系数,汽车外部造型逐步突破棱角分明而趋向圆滑尤其重视完美的局部造型以及加装各种导流板。事实上,这种圆滑、飘逸型的造型风格已博得广大消费者的理解和喜爱并成为今天的车身造型主流。当然,某些高级轿车依然保持较稳重的造型风格如维持传统式样的散热器面罩,但为了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其外部造型也逐渐趋向圆滑、明快。比如,过去车

13、身采用那种暗淡的色彩去衬托闪闪发亮的华美镀铬装饰条而今天则采用鲜明淡雅的色彩去衬托棱线清晰、颜色灰暗、造型含蓄的塑料饰件。随着空气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欧美、日本厂商已将其新车型的风阻系数降低到0.30以下,甚至降低到0.25左右。因此,不难预计下一代的车身造型将会更加圆滑、光顺、动感。今天新理念汽车外形的连续完整性不应再依靠挺拔的棱角去表现,而是要由各种曲面光滑的连接以及微妙的光学效果与视觉效果显示出来。根据这种理念设计出来的车型其显著的优点就是可获得0.20甚至更低的风阻系数。众所周知:普通汽车在换档行驶时发动机的功率和燃料大部分都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约占汽车总阻力65%),而具有

14、“连续流动“曲面光滑的外部造型的轿车就可采用功率较小的发动机而达到较高的行驶速度从而节约燃油消耗。这种车身造型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弯曲的大弧面,其模型制作要用玻璃纤维或碳纤维。2.1.2良好的安全性近年来车身碰撞安全性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是因为目前世界上每年不少人在汽车碰撞事故中丧生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因此,论是设计师或是消费者都把安全性作为衡量汽车优劣的重要依据。白车身的主要防护原则是周边柔软而客舱刚硬,即白车身的刚性由周边至乘员舱逐渐增大。这样在车碰撞时车身的周边产生一定的损坏和变形以便吸收碰撞能量,但尽量使乘员舱不变形和完好无损。依据这个刚度分配原则.近年来国外厂商对白车身的结构进行了大

15、力研发。例如:日本的日产和丰田公司采用了局部加强的方法对前风窗支柱、侧围上边梁、后门后支柱等拐角部位均增添了加强板以确保在车身轻量化的前提下使白车身刚度分配更趋合理。又例如,德国梅塞德斯一奔驰的各种轿车采用了双重翻边的支柱,保证了车门在汽车碰撞后不会被“卡”住,车身呈腰鼓形的造型使汽车在侧翻时顺利地翻滚从而逐渐消耗动能和缓和冲击,以避免汽车在翻车时会被突然“卡”住而使车身砸扁。车身内部的防护原则是力求避免在汽车碰撞时乘员与车身内部刚硬的零件相撞击。安全带是保护乘员最有效的装备,梅赛德斯一奔驰公司在各种轿车的转向盘中都装备了发全气囊,在前、后排各个座椅上都配备了三点式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均由

16、同一套电子装装置控制。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充气,安全带自动张紧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此外,依据车身内部安全防护原则在车身内部尽可能安装柔软的内饰而取消带有棱角的造型,如采用耐冲击而富弹性的夹层玻璃等等。座椅头枕是避免乘客颈椎受伤的重要防护装备,近年来的设计主要集中在使头枕具有足够的高度以及正确的角度和形状。此外带有孔洞的头枕可改善后部的视野预计这种形式的头枕将逐渐增多。2.2 汽车车身造型仍在不断演变2.2.1 汽车形态的影响今天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既然人类本身也是生物种群之一,就没有理由把自己排除在自然界生物链之外,作出种种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行为。只有从大自然本身出发找出解决的方法,才

17、能改变长期以来相对渺小的人类力量和巨大的自然环境之间的悬殊差距。于是,人类开始探讨代替汽油的新能源,进而需要研究新能源的发动机,这一点就很有可能打破目前主流的车身总布置,如果这样的话,汽车的形态也可能会相应的得到改变。人类也在积极地开发能被分解利用的循环材料、天然的或具有自然特色的人造材料,这些也是未来车身可能用到的材料。另外,设计师应该通过新车型的设计来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对新产品的普及和环保无疑具有更大的价值。今后,传统的“只对产品进行消费”的观念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能效组合可循环型”的消费观念,以引导消费者提高自觉的环保意识。在实现的方法上,也就是这些反映在汽车形态上

18、,应该是轻量化、复合化、多用途化、可变化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多用途化和可变化就是针对消费者对汽车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而我们的资源和城市空间却是有限这个矛盾而提出的概念,我们的汽车可以是可变的,这种变化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甚至可能是不同的车型之间的转变。2.2.2物质生活的改变促进汽车形态的发展(1)功能需求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每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城市化程度的加深会对城市生活的多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汽车有关,并因此可能改变汽车形态的因素主要有:城市交通负荷的增加。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交通不仅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车辆本身也是一个考验。更加小型化、驾驶灵活、视野

19、开阔的小型车能够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人口密度的增加而造成的空间问题。空间紧张,就会面临车辆的存放问题。能够折叠、变形或者批量堆栈存放的概念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汽车驾驶的安全问题。当车辆增多时,驾驶安全系数就会降低,这是制约汽车车身、内室造型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安全气囊、吸能车身以及从目前的方向盘、操纵杆控制向智能化控制发展,都能够体现出对乘员的关怀。另外,人类日益紧张和加速的生活节奏,城市的扩大,必然将使人类越来越依赖汽车,驾驶汽车的时间也会逐渐变长,这样,如何提高汽车内室空间的舒适性,甚至能够缓解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以及带来乐趣,将是影响汽车内室造型变化的重要因素。这样,汽车的本质功能

20、将不仅仅是代步工具,它可能是移动的休息空间、娱乐空间,甚至成为移动的工作空间。这就需要内室的造型和功能要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此外,城市生活的紧张性会让人们越来越向往大自然,因此旅行和一些刺激的活动会越来越受到人类的欢迎,例如郊游、飚车等,而拥有多辆车来满足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一种浪费,不符合如今所提倡的消费观念,因此多功能汽车将是影响车身形态发展变化的因素,例如,可以在越野车和跑车之间进行切换的可变形的概念就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当然,车身的形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2)技术因素。汽车发动机的技术进步。汽车从诞生起,作为“心脏”部位的发动机一直是展示人类科技进步的精华之一。一百多年来,汽车发动机在排量

21、、缸数及布置方式、电气系统等方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进步。多汽缸发动机的发明,点火技术与进气技术的革新,冷却技术的进步,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完善以及柴油机、转子发动机的出现等,使得汽车拥有了一个越来越强劲但体积却越来越小的“心脏”。这意味着发动机的体积,对于汽车形态的影响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不可忽视了。过去十分庞大突出的发动机舱,现在已经渐渐地融入空气动力学所需要的流线形体中,车前部的形体可以变得更薄和更窄,缩小的发动机舱给乘员舱腾出了更多的空间。一直没有变的是大多数汽车都还保留最前端的进风口,不过由于散热器的效率不断提高,进风口的形状也越来越小了。电动车、氢燃料车等未来汽车动力技术的发展会使得作为

22、实体形状的发动机分散到车身各处,现在仍然占据一定空间的发动机舱室将不复存在,做为主要汽车形态特征之一的前进气口也将彻底消失,这样,汽车的形态也将面临很大的变化。汽车总布置技术的演变。汽车总布置主要有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后置发动机前轮驱动以及全轮驱动等模式,这些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总布置对汽车形态的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有些汽车厂商开始研究电动车,实现了每个轮子由一个单独的电机进行控制的技术,这样就获得了很高的机动性,可以水平移动和原地转向。同时,也可以使很多机械传动装置消失,这样车辆的长和宽就能够改变。总之,新的汽车动力形式可能彻底改变上述的总布置形

23、式:传动轴、连杆、齿轮等机械传动部件的消失,方向盘可以随意移动到左边或右边等。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技术因素也能够对汽车形态产生影响,例如:车身材料及其成型技术、汽车玻璃方面的技术、汽车灯具的发展、汽车显示装置、汽车操纵装置、汽车安全装置、汽车电气、车轮与轮胎等。(3)交际关系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关系,进而改变了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这种变化可能同样成为汽车形态演变的潜在或隐性因素。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详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但是竞争却越来越激烈,阶层之间的区分越来越明显,虽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

24、变得疏远和淡薄。当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时,人类就会越发的孤独,逆反的心理必然让人们厌烦这一切,目前的消费观念已经显示了这一点:消费者都在追求一种与他人之间类似的团体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它是超越以往纯粹物质状态的精神价值的统一。但是面对这种客观的现象,普通大众很难去改变,这种对沟通的需求只是来自他们心底的潜在的欲望,并且这种认同和归属的对象团体也渐渐地倾向于近乎虚拟的生存状态,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这种现象,反而会加剧它。几乎所有人类使用过的工具与商品,基本上都可被归纳成为扩张或延伸人类身体的某个功能而产生的。因此,当面临人类心理和情感的沟通能力变弱时,汽车形态和功能的发展就迎来了一个契机。以一种特殊

25、的概念和实际的物理方式,来加强人类情感的交流,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汽车形态演变。(4)经济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明显,而产品无疑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这一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产品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特征。汽车在这些产品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当今汽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度,一些一线品牌在技术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不同更多显现在造型上,例如宝马,奔驰和奥迪,相对于技术和品质而言,人们在选择这些车时会更多考虑造型的审美倾向,因为他们的品质的确都是一流的。因此,在全球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厂商会更多考

26、虑汽车造型的变化。造型变化频繁是一方面,而相对固定的造型元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往往同一品牌的汽车会具有类似的造型和感觉,呈现出了系列化,这就是各大汽车制造商面对竞争的策略。通过相对稳定的造型赋予品牌特有的审美气质和理念,而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给人一种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赋予了这一特定形态的审美感觉的错觉,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造型和品牌是相互影响的,这就使得汽车产品显得独特,其他产品难以模仿,在竞争中取胜的几率也就很大。2.2.3生活的丰富加速造型风格的发展如果说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和要求更多改变着汽车的功能和由此带来的整体形态上的改变,那么精神生活的丰富则更多体现对造型风格的诸多要求,使得造型

27、风格呈现多样化和变化频繁的特点。(1)消费理念的改变。物质生活的改善促进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使得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产品功能上的需求,由此产生了新的消费理念。在工业社会中,身份与生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身份源于职业或专业。在后工业社会中,生活越来越建立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因此,“现代社会是生产者的社会,现代社会是消费者的社会”(鲍曼)。如果说在生产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真实的需求或者说是基本上是功能上的需求的话,在消费社会中这些需求已经不再是真实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太多的社会压力和集体意识,甚至有点“歇斯底里性”,因为,很多商品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价值,人们对商品的购买也不完全是为

28、了获得商品在传统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在这种消费理念的影响下,汽车产品将越来越重视满足消费者类似的价值需求而会更加系列化,更加注重品牌理念和审美价值的表达,力争做到在消费者的心中用品牌理念去定义形态的审美感觉。(2)审美观的变化。标准化与规格化的产品开发理念和设计思想,只是能够为我们带来物质生活的一项基本条件,或者说仅是帮助普通社会大众追求生活品质理想的一个过度性阶段。当一种只是注重大量生产和标准化设计的思想被终结后,所有的生活形态或商品的存在形式,也许就会逐渐转变为以取悦人的心态为主的情感心理创意。在现代社会大量生产的体制背景下,虽然成就了更加被明显分化的大众社会阶层,但普通消费者真正得到的

29、,仍然只是对基本物质的满足而已,人们免不了要进一步追求那些本属贵族化和富裕阶层的精神生活。要知道,在经历了物质生活的充分满足时期后,精神生活必然会成为构筑人类生活环境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审美观就会发生多种变化,虽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很难概括全面的问题,但是通过观察消费者的审美倾向,还是能找到一些会影响到汽车形态发展的因素。就设计的整体发展而言,现在的人们已经在感官接触的追求和心理感应的基础上,强烈地表现出了反数字化、偏好模糊化的审美倾向。追求更具人性化的、更有情感性的、更加生命化的商品表现形式,会直接引领未来设计创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 未来汽车车身造型发展趋势3.1 新料与新技术

30、将广泛应用于车身造型现行钢制车身制造工艺的核心部分是冲压工艺和焊接工艺。用各种冲压设备组成的车身部件生产线具有效率高和精度易保证等显著优点。焊接生产线的构成有多点焊机为主的车身分总成装配线和以计算机操纵的机器人焊机为骨干的车身总装配线。这种焊接机器人在整个车身厂所使用的机器人中占50%以上。这样的车身总装配线“柔”性化很强,只须修改计算机的运行程序就可以改变机械手的点焊操作程序。也就是说,可在同一条车身焊接装配线上生产不同车型的车身。毫无疑问这种完善且有效的生产方式将会延续很长时间。从最新发展趋势来看,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挑战以上传统车身造型设计与制造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促使车身设

31、计师们在突破传统的车身结构和生产方式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如英国利兰X-450。型载重车,其车身造型独特采用计算机全面控制焊装设备,驾驶室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其车厢底板、底板横梁和车架纵梁全部由复合铝型材制成并相互连接成刚性的半承载系统。小密度材料和新颖结构的使用使车身质量大幅度变轻而采用较小的轮胎则降低了汽车的重心和车厢的装载高度。如德国尼奥普兰设计的新型大客车其车身取消了金属骨架整个车身由碳纤维材料分成左右两半模压制成,后围没有了,后窗玻璃以便提高车身的刚度。这样的车身有两个显著优点:质量大幅度减轻和耐蚀性强。由于车身很轻,不但可以采用尺寸较小的悬架和轮胎而且还可以采用较小的发动机、

32、传动系和其它底盘总成。虽然该车的总长度是10.4m但比同等尺寸的普通大客车轻三分之一:该车地板离地高度仅320mm,整车高度大幅降低,只有2560mm:其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都比普通大客车好得多。由于耐腐蚀性强,预计车身的使用寿命可达20年。3.2 车身设计将更加优化当代车身已由传统的车驾式结构向整体无架结构式转化,这是一种缘于飞机的应力薄壳结构,质轻而强度非常高。与车架式车身相比,重量减轻了400KG以上,切丝毫未减少,甚至还有扩大。未来车身设计将延续其优点的同时,经越来越多的依靠高新手段,使其更加优化。3.2.1计算机应用于车身设计中FEM(FINITE ELEMENT MODE)有限元法是

33、一种随计算机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方法。其在车身设计上的应用,是先将车身剖分成由有限个单元组成的数以千百计的离散组合体,再运用力学原理分析每个单元的受力特性,然后组集成各个单元的特性,从而得到车身的应力场和具能有效的分析计算及模拟车身的实际受力和结构形状的变化,以及被约束的情况等。由于有限元法计算精确,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所以其车身设计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3.2.2气流造型依然是设计的重点从汽车行驶速度造成的空气阻力来看,汽车的百年发展史,其实质就是汽车如何克服气动阻力的发展过程,车身的造型进步则生动的演绎着这个变化经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与气动阻力作斗争过程中推动了汽车车身的进步和开发

34、。气流造形的开发研究重点是最优化设计,大体上可分为两方面的技术工作:一是气动造形的局部最优化设计,二是气动造形的整体最优化设计。前者任务是确定车身的基本造形,必须达到车身的制造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各方面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车身的局部修改,增加空气动力附加装置,实现减少气动阻力和提高行驶稳定性的目的。而整体最优化工作的任务则是根据高气动稳定性和低气动阻力的流线型要求,最终完成实用化车型的整体布置。由于兼顾局部和整体的最优化设计,使车身美感和科学性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追求车身造型的完美性和最优化。3.2.3定制车身是发展趋势绚丽多姿和个性鲜明的车身,是二十一世纪车身发展的趋势,

35、这既符合人类对美学、对个性的追求。这才真正标志着百年的汽车技术趋于成熟,体现了汽车产品的最终目的。展望未来,定制汽车车身是时代的特征和潮流,顾客不但可以自己选择车身的图案和造形,并以此进行定制生产,体现鲜明的个性和多样性。第四章 结论汽车车身造型是设计师的语言和艺术品,也是汽车设计的精髓所在。对于汽车产品而言,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连续化、类比化和节奏化等看上去非常传统的表现形式仍将是影响汽车形态的一个趋势,汽车车身造型发展在带给人们以艺术性的享受的同时,将继续沿着人们对于汽车清洁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智能性的更高追求而不断演化。汽车造型的发展是以更好地将空气动力学设计方案与乘坐舒适性恰当地予以结合

36、,在充分考虑到以上两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开发人体工程学领域的新技术,以设计、制造出更完美、更优秀的汽车为目标的。总有一天,汽车驾驶室会形成带有优美曲线的“玻璃罩”。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具有几何形态的车体,透着浑圆和流线风格。那时,汽车色彩的喷涂将在鲜艳中体现出柔和感和透明感,因而会格外赏心悦目。【参考文献】1 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 严扬,刘志国,高华云.汽车造型设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3 王超鹰.21世纪顶级产品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 雷雨成主编.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5 王受之.世界现代工业设计史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66 程正.汽

37、车百年长春: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7 李承德,马芳武.汽车外形的发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8 李卓森.现代汽车造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9 阮雪榆,卫原平,石晓祥.现代汽车车身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展望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6).10 钟伟,曾代忠,汪衡虎.国外汽车的车身设计机械工程师.2005(11).11 刘君.当代汽车车身设计浅析科技信息.2007(20)12 AUTO INDUSTRY RESEARCH 1996,23(ISuPPIZ):89-97 13 JOURNAL OF TIANJIN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2003 ,17 Suppl l:532536.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4页 共17页致 谢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冯吉涛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第 14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