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2324140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二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年高二生物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3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解析:选C。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白桦云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A次生演

2、替不需要形成森林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C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解析:选C。次生演替中,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因此,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3(2020扬州高二统考)2020年3月初,云南发生严重火灾,据气象专家介绍:此次火灾的发生与丽江长期持续干燥的天气有关。这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A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B此次森林大火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C大火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将是一个原生演替的过程D本次大火对当

3、地的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解析:选CD。火灾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将是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本次大火会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4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解析:选A。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环境变化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发展,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5(2020镇江高二统考)下列有关人类活动

4、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解析:选D。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人类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6土耳其伊兹密尔省发生过一次森林大火,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

5、地方成为一方焦土。但时间不长,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请分析讨论:(1)大火之后群落形成属于哪种演替?_。(2)这种演替一定能恢复到原始群落吗?请说明理由。(3)试绘出在此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变化曲线。(4)某科研工作者欲探究群落的演替过程,选择了由于农作物产量低而弃耕的农田。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_。首先生长的植物应该是什么?_。如果条件允许,演替的最后阶段是什么?_。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原因、类型、条件、方向等,以及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等。(1)火烧后的森林原有植被虽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原始物种等依然存在,因而该种群的恢复过程应为次生演替。(2)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由多种

6、因素制约,如环境条件、变化程度,原始物种是否存在等,若改变,则难以恢复(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4)弃耕农田保留有原有土壤条件和部分原有物种,属于次生演替;在保留有土壤条件的情况下首先生长的植物应是草本植物;如果条件允许演替的最后阶段应是森林。答案:(1)次生演替(2)不一定。次生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要看周围原始物种存在与否、变化程度及其环境条件改变与否,一般不能恢复。(3)(4)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森林阶段1(2020高考安徽卷)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

7、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选B。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其最初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旅游时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该岛屿上发生的初生演替为漫长的演替过程。2(2020高考海南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选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

8、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的是()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后的恢复演替解析:选A。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环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为水生环境。4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解析:选B。从概念可知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原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

9、连生物痕迹都没有;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一些生物痕迹,如大量有机物、孢子、种子等。5下列有关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的表述,错误的是(多选)()A群落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B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常成为引发演替的重要条件C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是演替的催化剂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AD。在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中,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常成为引发演替的重要条件;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

10、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所以人类活动不仅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6一块玉米田因地震遭到破坏而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玉米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玉米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解析:选C。弃耕的玉米田变成杂草地属于自然条件下的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物种多样性越来越多、稳定性越来越强。7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选项生态特征发展期成熟期A营养结构简单复杂B有机物总量较少较多C自动调节能力强弱D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较高解析:选C。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抵

11、抗力稳定性增大。8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9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

12、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选A。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最后终止于一种稳定状态。也就是物种多样性增加而导致群落稳定性提高。1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解析:选D。光照会影响动物群落的分布,如蚯蚓喜阴暗、潮湿环境。11进行生物群落演替时,若按演替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

13、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高;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而逆行演替的进行进程则与进展演替相反。根据上述资料判断下列人类活动导致进展演替的有()A过度放牧 B毁林开荒C围湖造田 D退耕还湖解析:选D。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和围湖造田都可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等,这些属于逆行演替。而退耕还湖则会导致进展演替。12下列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原生演替B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原生演替能

14、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选AC。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都是原生演替。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明显的竞争。演替能否形成森林与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的,与演替类型无关。13观察下列群落演替图回答问题:(1)此图代表_的演替过程,是由最初的_阶段,发展到_阶段,随着_的入侵,逐步演替成_群落。(2)若三图自上至下分别用字母A、B、C代替,那么演替的顺序应该是:_。(3)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是_和_,此群落演替的动力来源于_,催化剂是_。(4)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它包括_以及_对环境作用而引起的变化。(5)C图中所示群落被火烧光,那么形成的裸地称_。在此之后的演

15、替称为_;引起这种演替的外界因素有_和_,其中_是主要因素。解析: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表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或有序的变化,水生群落演替的阶段为:水生植物(浮水、沉水植物等)阶段湿生植物(沼泽、草地植物等)阶段陆生植物阶段。答案:(1)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灌木和乔木陆生植物(2)ABC(3)植物的入侵定居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4)外界因子的变化群落本身(5)次生祼地次生演替火灾、虫害等自然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6、材料一:某地湖泊沙丘上发生了群落演替。沙丘是在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它从未被任何生物占据过,湖水退却过程中形成的陆生群落沿湖边向外围的方向依次为桧松柏林、黑栎林、栎山核桃林,最外侧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在外侧森林中还出现了蜗牛和蚯蚓等生物。材料二:某地一农场弃耕后第一年内,首先出现的是飞蓬占优势的先锋群落;第二年飞蓬的优势让位给紫菀,并且群落中出现相当数量的须芒草个体;第三年须芒草代替了紫菀占据了优势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牧草和灌木共占优势,而后形成松林群落,最后稳定为栎山核桃林。(1)材料一中描述的演替类型与材料二中的是否相同_,它们的演替类型分别为_、_。(2)材料一中的沙丘上

17、的基质条件是_性质的,弃耕农田的基质条件是_性质的。(3)材料一植物群落的演替顺序为_,材料二中的群落演替顺序为_,材料一和材料二先趋物种分别是_和_。解析:综合分析演替的相关知识。沙丘属于原生裸地,发生在其上的生物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其演替过程从材料一可得出顺序为桧松柏林、黑栎林、栎山核桃林、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农场弃耕农田属于次生裸地,发生在其上的生物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材料二分析出其演替过程顺序为飞蓬、紫菀、须芒草、牧草和灌木、松林群、栎山核桃林。因此,两地演替的先驱物种分别为桧松柏林、飞蓬。答案:(1)不同原生演替次生演替(2)原生裸地次生裸地(3)桧松柏林、黑栎林、栎山核桃林、山

18、毛榉槭树林群落飞蓬、紫菀、须芒草、牧草和灌木、松林、栎山核桃林桧松柏林飞蓬15(创新探究题)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3)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下图是19692020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

19、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总初级生产量还是净初级生产量都不是从0开始的,所以该演替为次生演替,且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2)表格中数据表明,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逐渐增高。(3)画曲线时,首先要计算出呼吸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然后根据计算的数据找点连线即可。(4)从坐标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达到饱和值后处于动态平衡状态。(5)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或丰富度适合采用样方法。答案:(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空间上的分布(分层、生活区域、活动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