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2308146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一、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专门提出阅读教学的任务,却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阐明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毫无疑问,阅读教学也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是阅读教学的任务。那么,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总目标第7条一开始就明确说:“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过去一提起阅读能力,老师们就会想

2、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也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另外,不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教学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

3、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维一体的目标表述。从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要求:不同方式的读书:朗读、默读和诵读,背诵和复述,精读、略读和浏览; 词句的学习;篇章的学习;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语感; 广泛的阅读兴趣,广泛的阅读面和一定的阅读量。二、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变化。与传统阅读教学“教学目的”设计相比,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4、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阅读学习,读懂一些生字、新词、典型的句子段落的意思;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他们了解一些词句、句子段落的表达特点;完成对语言的积累。2、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了解文本所承载的主要信息,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3、学会如何识字、如何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如何把握全篇所要向读者介绍的主要意思、如何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观察体验生活、表达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如何搜集积累知识和相关的资料、如何运用资料等等。技能目标即包括一般性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还包括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学习技能(能够在实践中做)。从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形成终身

5、读书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读书技能目标是阅读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形成读书能力。(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较之传统意义中的“道”有了很丰富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教材所选文本所承载信息中能够使学生感悟、了解、明确的“道”思想意义;对文本所介绍人物、事物、道理的价值认识和体验;2、学生从教材所承载信息中所能体验、感受到的情感态度信息;由此引起的对人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3、学生在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包括对“语文知识技能”积极的价值认识和体验;4、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积极地人际交往的情绪

6、态度体验;对学习、交往的意志、性格方面的积极体验;学习以后的成功感等等。(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只要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前面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经历的过程,所要采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文化,自主建构、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经历体验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攻关、民主对话。主要强调两个方面:1、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这些目标要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过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是由教师传输给他们2、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探究、合作研讨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

7、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根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四)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但,他们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不是线性或者面状排列,而是以立体交融状态存在形成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并生”的。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目标,需要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引用学习方法,在经历过程、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三维目标是统一在以“求知”、“获得

8、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为主导方向目标的学习过程中的1、学生为了“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要经历扎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主动地投入学习实践;2、在学习实践中学习、运用各种基本的阅读学习策略、方法,形成基本的阅读学习技能;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过程,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同时强化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三维目标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维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或相互促进或相互抵制、削弱。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促进学生“投入地”对过程的参与,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价值体验,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深入、扎实的过程

9、,会使知识染上个性化的情感和背景色彩(认知图式),以利于今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认知,会强化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的。反之,则会相互抵触、削弱。三、谈谈阅读教学的备课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语文教学中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备课的角度讲,阅读教学的备课实质上就是备对话。首先是我们自己和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吃透教材,更要

10、努力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和作者的心相通。这是备好课的前提。我们要教学生学语文,自然少不了备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备我们自己怎样和学生一道和文本对话,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过去,我们确定教学流程,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这样的设计,往往学生还是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问题回答对了,教学环节也就结束了。这样的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因此,我觉得,设计教学流程不应该是以问题为线索的,而应该是以任务为线索。我觉得,实现目标就是任务。但是,这些任务不是分散的,是整合的,是整合在“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积累

11、”这三项基本任务之中的。1读懂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内容,低年级可能是零散的,详细地,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变成了比较概括的。所以,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要引领学生完成的任务是“读懂内容,把握内容”。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的阅读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完成读懂内容,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需要学会概括,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同时落实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练习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激发学生“对读懂基本内容”的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就需要学生去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阅历、经历与文本建立联系.这些,都是

12、为“读懂基本内容服务”的,可以将“以读懂内容为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成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主动资助的状态下,切实经历好“读懂词语、句子、段落、概括“等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会读书。这是第一项任务。很重要的任务,为体会感情,做好积累打好基础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因此,为了完成“读懂”任务,首先要让孩子们完成读懂字、词、句、段的任务,要查字典,要反复读书,要结合句子、上下文、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那些读不懂就先读懂那些,根据学生的实际,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做好准备的。这是第一个任务

13、,完成这个任务有一些“子任务”,老师要进行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思考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思考完成这些任务在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怎么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些过程。读懂内容,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来看,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低年级,能够通过度,把课文中意思部分地了解下来(我知道了这些、我知道了那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内容连接起来,做到了解的完整一些。中年级,读完以后,能够比较细致地、复述性地对了文内容进行表述。高年级,能够对内容进行概括,从而抓住主要内容。例如:根据一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设置具体情境;而不是一般性地“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所联系的内容,要能够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任

14、务,具有明确地指向课文。其实,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来完成的探究目标。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好这个明确、具体,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通过交流互动、设置情境,使学生能够希望完成这个任务,喜欢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了学生能够感兴趣、想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就要思考: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生字的认读、字词的解释、较难句段读通顺、句段意思的体会.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影响到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老师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步骤完成子项任务:自己识字、释词、出声地把课文读熟练读通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自主识字主要达到会认,自己识词主要达到能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一部分词语在课文

15、中的特定意思。名词术语,只要读懂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就可以,而在课文中表达了特定意思的,或者在课文中,这个词语表达了具体的情景内容的,就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根据这些特点设置具体情境;而不是一般性地“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所联系的内容,要能够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任务,具有明确地指向课文。其实,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来完成的探究目标。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好这个明确、具体,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通过交流互动、设置情境,使学生能够希望完成这个任务,喜欢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了学生能够感兴趣、想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就要思考: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生字的认读、字词的

16、解释、较难句段读通顺、句段意思的体会.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影响到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老师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步骤完成子项任务:自己识字、释词、出声地把课文读熟练读通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自主识字主要达到会认,自己识词主要达到能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一部分词语在课文中的特定意思。名词术语,只要读懂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就可以,而在课文中表达了特定意思的,或者在课文中,这个词语表达了具体的情景内容的,就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比如:低年级戈壁滩上古长城中有个“挎”,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能够领会到“挎”的意思搭在肩上、搭在臂上等等,这是生活中的挎,而课文中,则是“挎着弓箭”,这里的挎是怎

17、么挎?弓挎在哪里?箭挎在哪里?这要搞清楚。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挎着弓箭”的士兵的形象。这样的词语解释,就帮助学生读懂了句子和课文内容。还有,高年级采蒲台的苇中的“寄生”。学生仅仅知道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上从另一种生物体内汲取营养来生存还不够,还要读懂“人们是怎么寄生在苇塘里的”,怎么靠苇塘生活,怎么从苇塘中汲取营养,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也就读懂了句子和课文的内容。 哪些词语要读懂表面意思?哪些词语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老师要认真分析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然后,预设教学时,确定下来。怎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呢?一般是这样:自己把不懂的词语勾画一下,然后先在小组内提出来,大

18、家互相解释一下,小组内解释不了的,提交到全班讨论。这里,教师要涉及这样的环节:教师看自己注意到了的词语,学生是否读懂了,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了那里;学生在自己学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对读懂课文很关键?然后,引导学生获简单交流,或引导学生读书。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应该引导学生读书来读懂的词语,要设想好“引导学生怎么读书”、“怎么查字典、资料”、“怎么联系生活实际”、“怎么联系上下文”.理性上,要清楚“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读懂词语的过程”,除了读懂词语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着怎样的读懂词语的方法、培养着怎样的读书习惯。 然后是句子段落哪些内容读不明白(主要是在内容方面)。让学生自己

19、来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读书,读懂意思。读懂词句段落意思的设计,教师在预设学生可能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读不懂的词句段落会影响到读懂内容的,这一层次的,在完成读懂课文内容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另一层次是关系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这一层次的问题,可以先挂起来,等读懂之后,来讨论这些问题,以此来引导体会感情;还以层次是指向语文知识的,这一层次,可以在最后来解决,实现语文积累。学生完成了第一层次问题解决,然后要让学生表达自己读内容的把握检验其是否读懂,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实现读懂。这要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处理通过读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是否解决了自己在读书以前想知道的内容?

20、它们是什么?自己能否表达下来。这里面,每一个环节,老师都不是针对课文“提出问题”,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的任务是指向文章整体的,这样的教学就不会肢解课文。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肢解课文的现象、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备课的时候,把问题指向了某些语言现象,孤立地来处理这些语言现象。2读懂了内容,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体会思想感情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怎么做?过去的做法是“你明白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等等。这种体会,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现在,我们讲究“体验”。其实,在读懂课文

21、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读懂部分词句段落的意思,学生对文章思想和情感已经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在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环节,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加深体验、升华体验。具体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读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该随着学习课文过程的深入,问题的提出也逐渐深入。这是的问题发现与提出,一般指向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这样儿不哪样?为什么我们知道的是这样的,而作者说的却是哪样的?一些表达了深刻含义的句子、有特定含义的句子段落,成为了新的探究对象。这些为什么、这些深刻含义、特定含义,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在。教师在预设教学的过程中,要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新的

22、问题?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怎么引导学生读懂?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感受课文主体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完成这些问题,除了“读书讨论”,还应该注意的是安排朗读。教师要思考的是:在什么时候来安排朗读。 3最后一个任务,是完成欣赏与积累。我觉得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读懂教材,建构知识体系,然后寻求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把握好各年段的教学要求。你备课的第一步是读懂教材,分析一下:这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核心观点(思想或者情感)?然后,再思考,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文章的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突出表现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情感),把学生的学

23、习重点先确定下来。然后,思考:文中的哪些基本知识需要让学生读懂以后才能学习课文?这是突破重点的一般前提,也是基础。再思考: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学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经验的基础?如果没有的话,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包括知识经验、能力经验、情感经验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读书,先把课文读通、读懂。看有什么障碍,引导学生解决。接下来,再思考: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怎样的学习主题,吸引着学生去深入读课文?针对不同的课文,所确定的学习主题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接下来,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完成主体任务的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语言来解决问题?抓住这些语言进行学习理解的

24、时候,要怎样引导学生去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全文(上下文),这些,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清楚。正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初读课文时,要建构感知性话题;细读课文时,要建构探究性话题;赏读课文时,要建构综合性话题。”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喜欢的教学案例,多一些对教学的思考和反思,下面是一位教师的反思:我在原来讲课的时候,喜欢让孩子自己自读自悟,也就是读懂了什么。最近我每天都读您的文章,收获也很大。我发现自己有时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压抑孩子,而交流的问题不是“质对话”。而孩子提出的问题却很能体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孩子读书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解决不懂的问题呢?我在讲三个儿子一课时是这样处

25、理的。三个儿子一、读通课文(我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在二年级我没有提前预习的环节。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一起自己读通课文,但是这一个环节,我要求高效率,高质量的读。做到人人都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1、自己边读边解决生字的读音,边读边标自然段。2、再读边圈画生词。自己反复读读。3、自己觉得读通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和同桌赛读,和伙伴齐读, 还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读。4、小老师指导大家识字。5、检查朗读情况。(这个环节避免了一些孩子读的不认真,不到位,觉得自己读了两遍就可以的应付心理。这样一来在有目的性的朗读过程中,让孩子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就在反复的朗读中进行高效的感知课文内容。)

26、二、感知课文在本学期,我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复述课文的能力。因为很多的文章内容浅显,趣味性浓。完全可以让孩子讲讲。在讲的时候放松要求,多鼓励,多帮助。多欣赏。三、自读自悟1、默读课文,文章中读不懂的地方(包括词语,句子或者是问题,还可以是自己想考考大家的问题)作上标记。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这一环节是为了帮助理解文章做铺垫。也是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生1:我不懂“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一句中的“特别”是什么意思?师:是呀,以前我们经常遇到这个词语,比如“小猴子特别可爱。”文中的特别和这里的特别是一个意思吗?(暗示孩子可以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词语)生:我觉得是特殊生:我觉得是独特。

27、生:我觉得有与众不同的意思。生2:我不懂“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中的拎字,为什么不用提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引导孩子看图,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理解了“拎着”要比“提着”说明水重的多。)我一直在鼓励孩子只要读完文章就要养成有话要说的好习惯。所以只要一读完课文,孩子就特别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在鼓励孩子与文本对话的时候要特别珍视孩子的独有的情感,体验,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灵在与文本相融,自己的心灵在舒展。可以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还可以说自己的困惑,读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也可以是自己还想知道的东西。这一课,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紧紧抓住

28、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生:当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这个妈妈为什么什么也说,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特别的地方?师:你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也爱思考。那么谁来读读两位妈妈说的话。让大家感受在夸奖自己的孩子。生:我觉得读出她们很得意的表情来生:我可以加上动作来读。师:那位母亲不位自己的孩子感到得意吗?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谦虚的母亲。生:我觉得她可能不想炫耀自己的孩子。问题二: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呀?师:我们看三个孩子是怎么作的呢?读读 演演 说说又有新的名言诞生了: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儿子的孝敬比什么都重要。一节课,孩子都在读,在思考,在说想法,时时有争论,时时有精彩。是的,正如苏霍姆林斯

29、基认为: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亲自发现”,成为 “知识的主宰者”时,学习才有了持久的兴趣源泉。对话1:读了你的教学介绍,感觉是很实在的一节课。我个人比较赞同这样的教学,认为是比较扎实的。关于词语教学,拎着和提着,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拎着不一定要比提着的东西“重”,您这样解释,有什么依据吗?我觉得,一方面是词语有不同的用法;另一方面,拎着的东西好像要轻;再一点,拎是提的一种方式。但是,我没找到合适的依据,希望你能够进一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从古汉语两个字产生的过程中找一下。对话2:培养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很重要,特别是让孩子们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返回来读书,体会语言,是很好的阅读教学方式。我赞同。知识,我觉得,让孩子们谈感受的时候,初期阶段不要太泛泛,应该通过一些体的“任务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让孩子们谈“对几个儿子的看法”: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对这几个儿子有什么看法?这样,针对性就会强一些。每篇课文不同,针对性的问题也不会相同,这需要教师针对孩子们学习的实际,来针对性地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