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毕业论文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2201571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3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显微镜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显微镜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显微镜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显微镜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微镜毕业论文(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第一章 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显微镜发展过程及研究意义,及本文主要工作。1.1 显微镜发展过程及研究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显微镜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研究意义。1.1.1显微镜的历史发展显微镜是人类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叫做札恰里亚斯詹森的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铂

2、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应用到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为适应不同研究的需要,扫描探针显微镜本身的发

3、展也非常迅速。 如其中原子力显微镜(A F M ) 从发明初期的单一的接触工作模式发展到包括 可以测量粘弹性的相位模式在内的多种工作模式, 同时通用型方面也高度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度自动化的 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家族。 在这个家族中,严格环境控制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出现, 很好的解决了各种条件下对样品的 原位观察,环控化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必将成为扫描探针显微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近出现的各种显微镜集成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系列是这个家族中的新成员, 这个成员可以同时完成大范围、高分辨和 精确定位等各种研究, 必将在半导体制造厂的异物检查、金属和绝缘体等表面测定以及生

4、物大分子研究等领域发挥重 要作用。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促进了一门新兴的高科技 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 宣告一个科技新纪元, 纳 米科技时代已经来临。 1.1.2 显 微 镜 研 究 的 意 义多少年来,人们为提高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和成像衬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具的不断进步,光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加上原材料性能的提高,工艺和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观察方法的创新,使光学显微镜的成像质量已经接近衍射极限的完善程度,人们将用标本染色、暗场、相衬、荧光、干涉、偏光等观察技术,使得光学显微镜已能适应形形色色标本的研究,虽然近年来电子显微镜,超声显微镜等放大成像仪器先后问世,在某

5、些方面具有优势的性能,但在廉价、方便、直观、特别是适合生物活体的研究等方面仍无法与光学显微镜匹敌,光学显微镜仍然牢固地占据着自己的阵地。另一方面,与激光、计算机、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古老的光学显微镜正焕发青春,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数码显微镜、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近场扫描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及具有各种新的功能或能适应各种新的环境条件的仪器层出不穷,更加扩大了光学显微镜的应用领域,作为最新的例子。从火星探测车上传回的岩层显微图片是多么令人振奋!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光学显微镜将会以更新的姿态,造福人类。 由于近场光学显微镜能克服传统光学显微镜低分辨率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对生物样品

6、产生损伤等缺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生物医学以及纳米材料和微电子学等领域。 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由于近场光学显微镜对所观察的生物样品无损伤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的观察,成为探索生物大分子活动奥秘的光学手段,给生物学家们带来强有力的实验武器。利用近场光学显微镜,已在生物学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领域展开了工作,不仅有静态的形貌像的观察研究,如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分辨与局域荧光,原位 DNA,RNA 的测序,基因识别等,还有利用观察形貌像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自从1933年德国Ruska和Knoll等人在柏林制成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后,几十年来,有许多用于表面结构分析的现代

7、仪器先后问世。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电子显微镜(FEM )、场离子显微镜(FIM)、低能电子衍射(LEED)、俄歇 谱仪(AES)、光电子能谱(ESCA)、电子探针等。这些技术在表面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扫描电镜是一种多功能的仪器、具有很多优越的性能、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一种仪器早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功能主要是观察样品形貌,后来发展到可以通过电子衍射原位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具有能将形貌和晶体结构原位观察的两个功能是其它结构分析仪器所不具备的。1.2 本文主要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子显微镜及扫描探针显微镜结构和原理的研究,能够让大家了解这两种显微镜技术的物理

8、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章 光学显微镜本章简单介绍了光学显微镜的各种情况。2.1光学显微镜简介光学显微镜俗称光镜,是一种以可见光为照明光源的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目前主要应用于细胞生物学方面。光学显微镜一般由载物台、聚光照明系统、物镜,目镜和调焦机构组成。载物台用于承放被观察的物体。利用调焦旋钮可以驱动调焦机构,使载物台作粗调和微调的升降运动,使被观察物体调焦清晰成象。 聚光照明系统由灯源和聚光镜构成,聚光镜的功能是使更多的光能集中到被观察的部位。照明灯的光谱特性必须与显微镜的接收器的工作波段相适应。物镜位于被观察

9、物体附近,是实现第一级放大的镜头。在物镜转换器上同时装着几个不同放大倍率的物镜,转动转换器就可让不同倍率的物镜进入工作光路,物镜的放大倍率通常为5100倍。物镜是显微镜中对成象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的光学元件,一般变倍比为6.3:1,变倍范围0.8X-5X。常用的有能对两种颜色的光线校正色差的消色差物镜;质量更高的还有能对三种色光校正色差的复消色差物镜;能保证物镜的整个像面为平面,以提高视场边缘成像质量的平像场物镜。高倍物镜中多采用浸液物镜,即在物镜的下表面和标本片的上表面之间填充折射率为1.5左右的液体,它能显著的提高显微观察的分辨率。目镜是位于人眼附近实现第二级放大的镜头,镜放大倍率通常为5

10、20倍。目镜可分为视场较小的普通目镜,和视场较大的大视场目镜(或称广角目镜)两类。载物台和物镜两者必须能沿物镜光轴方向作相对运动以实现调焦,获得清晰的图像。用高倍物镜工作时,容许的调焦范围往往小于微米,所以显微镜必须具备极为精密的微动调焦机构。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倍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 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 2.1 光学显微镜结构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称为无效放大倍率。反之如果分辨率已满足要

11、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则显微镜虽已具备分辨的能力,但因图像太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视见。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应使数值孔径与显微镜总放大倍率合理匹配。聚光照明系统是对显微镜成像性能有较大影响,但又是易于被使用者忽视的环节。它的功能是提供亮度足够且均匀的物面照明。聚光镜发来的光束应能保证充满物镜孔径角,否则就不能充分利用物镜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为此目的,在聚光镜中设有类似照相物镜中的,可以调节开孔大小的可变孔径光阑,用来调节照明光束孔径,以与物镜孔径角匹配。改变照明方式,可以获得亮背景上的暗物点(称亮视场照明)或暗背景上的亮物点(称暗视场照明)等不同的观察方式,以便在不同情况下更好地发

12、现和观察微细结构。2.2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

13、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采用了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后来在显微镜中加入了摄像装置

14、,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收器。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象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整的图象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表面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以使物体放大成像,光学显微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把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足以观察的尺寸。近代的光学显微镜通常采用两级放大,分别由物镜和目镜完成。被观察物体位于物镜的前方,被物镜作第一级放大后成一倒立的实像,然后此实像再被目镜作第二级放大,成一虚像,人眼看到的就是虚像。而显微镜的总放大倍率就是物镜放大倍率和目镜放大倍率的乘积。放大倍率是指直线尺寸的放大比,而不是面积比。 2.2 光学显微镜2.3光学

1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成像原理,将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尺寸,其主要是增大近处微小物体对眼睛的张角(视角大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用角放大率M表示它们的放大本领。因同一件物体对眼睛的张角与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所以一般规定像离眼睛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处的放大率为仪器的放大率。显微镜观察物体时通常视角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 显微镜由两个会聚透镜组成,光路图如图所示。物体AB经物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A1B1,A1B1位于目镜的物方焦距的内侧,经目镜后成放大的虚像A2B2于明视距离处。 2.3 光学显微镜放大原理光路图第三章 电子显微镜本章重

16、点介绍电子显微镜的物理原理及应用。3.1扫描电子显微镜本节着重介绍电子显微镜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3.1.1扫描电子显微镜简介扫描电镜一种新型的电子光学仪器。它是利用细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激发出来的各种物理信号来调制成像的。它具有制样简单、放大倍数可调范围宽、图像的分辨率高、景深大等特点。数十年来,扫描电镜已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学、医学、冶金学等学科的领域中,促进了各有关学科的发展。扫描电子显微镜是1965年发明的较现代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工具,主要是利用二次电子信号成像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即用极狭窄的电子束去扫描样品,通过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效应,其中主要是样品的二次电子发射。二次电

17、子能够产生样品表面放大的形貌像,这个像是在样品被扫描时按时序建立起来的,即使用逐点成像的方法获得放大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造是依据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当一束高能的入射电子轰击物质表面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生二次电子、俄歇电子、特征X射线和连续谱X射线、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以及在可见、紫外、红外光区域产生的电子辐射。同时,也可产生电子-空穴对、晶格振动 (声子)、电子振荡 (等离子体)。原则上讲,利用电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取被测样品本身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信息,如形貌、组成、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内部电场或磁场等等。扫描电子显微镜正是根据上述不同信息产生的机理,采用不同的信息检测器,使选

18、择检测得以实现。如对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的采集,可得到有关物质微观形貌的信息;对x射线的采集,可得到物质化学成分的信息。正因如此,根据不同需求,可制造出功能配置不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3.1扫描电子显微镜3.1.2扫描电镜发展历史1923年,法国科学家Louis de Broglie发现,微观粒子本身除具有粒子特性以外还具有波动性。他指出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电磁波和微观运动物质(电子、质子等)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是一个电场与磁场交替转换向前传递的过程。电子在高速运动时,其波长远比光波要短得多,于是人们就想到是不是可以用电子束代替光波来实现成像。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

19、HBusch提出了关于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理论。他指出:具有轴对称性的磁场对电子束来说起着透镜的作用。从理论上设想了可利用磁场作为电子透镜,达到使电子束会聚或发散的目的。 有了上述两方面的理论,1932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高压实验室的M.Knoll和E.Ruska研制成功了第1台实验室电子显微镜,这是后来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的雏形。其加速电压为70kV,放大率仅12倍。尽管这样的放大率还微不足道,但它有力地证明了使用电子束和电磁透镜可形成与光学影像相似的电子影像。这为以后电子显微镜的制造研究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1933年,E

20、.Ruska用电镜获得了金箔和纤维的1万倍的放大像。至此,电镜的放大率已超过了光镜,但是对显微镜有着决定意义的分辨率,这时还只刚刚达到光镜的水平。1937年,柏林工业大学的Klaus和Mill继承了Ruska的工作,拍出了第1张细菌和胶体的照片,获得了25nm的分辨率,从而使电镜完成了超越光镜性能的这一丰功伟绩。 1939年,E.Ruska在德国的Siemens公同制成了分辨率优于10nm的第1台商品电镜。由于ERuska在电子光学和设计第1台透射电镜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被誉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而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Knoll、Ruska以外,同时其他一些实验室和公司也在研

21、制电镜。如荷兰的菲利浦(Philip)公司、美国的无线电公司(RCA)、日本的日立公司等。1944年Philip公司设计了150kV的透射电镜,并首次引入中间镜。1947年法国设计出400kV的高压电镜。60年代初,法国制造出1500kV的超高压电镜。1970年法国、日本又分别制成3000kV的超高压电镜。 进入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透射电镜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现代透射电镜(如日立公司的H-9000型)的晶格分辨率最高已达0.1nm,放大率达150万倍。人们借助于电镜不但能看到细胞内部的结构,还能观察生物大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应用也愈加广泛和深入。

22、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作为商品出现则较晚,早在1935年,Kn-oll在设计透射电镜的同时,就提出了扫描电镜的原理及设计思想。1940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试制成功扫描电镜。但由于分辨率很差、照相时间过长,因此没有立即进入实用阶段,至1965年英国剑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商品扫描电镜。80年代后扫描电镜的制造技术和成像性能提高很快,目前高分辨型扫描电镜(如日立公司的S-5000型)使用冷场发射电子枪,分辨率已达0.6nm,放大率达80万倍。 我国从50年代初开始研制透射电镜,1959年第1台透射电镜诞生于上海新跃仪表厂,此后中型透射电镜

23、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国产透射电镜分辨率已达0.2nm,放大80万倍。扫描电镜也于70年代开始生产。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由三大部分组成:真空系统,电子束系统以及成像系统。 3.2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真空系统。真空系统主要包括真空泵和真空柱两部分。真空柱是一个密封的柱形容器。真空泵用来在真空柱内产生真空。有机械泵、油扩散泵以及涡轮分子泵三大类,机械泵加油扩散泵的组合可以满足配置钨枪的SEM的真空要求,但对于装置了场致发射枪或六硼化镧枪的SEM,则需要机械泵加涡轮分子泵的组合。成像系统和电子束系统均内置在真空柱中。真空柱底端即为右图所示的密封室,用于放置样品。之所以要用真空,主

24、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电子束系统中的灯丝在普通大气中会迅速氧化而失效,所以除了在使用SEM时需要用真空以外,平时还需要以纯氮气或惰性气体充满整个真空柱。为了增大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从而使得用于成像的电子更多。 电子束系统。电子束系统由电子枪和电磁透镜两部分组成,主要用于产生一束能量分布极窄的、电子能量确定的电子束用以扫描成像。 电子枪。电子枪用于产生电子,主要有两大类,共三种。一类是利用场致发射效应产生电子,称为场致发射电子枪。这种电子枪极其昂贵,在十万美元以上,且需要小于10-10torr的极高真空。但它具有至少1000小时以上的寿命,且不需要电磁透镜系统。另一类则是利用热发射效应产生电子,有钨

25、枪和六硼化镧枪两种。钨枪寿命在30100小时之间,价格便宜,但成像不如其他两种明亮,常作为廉价或标准SEM配置。六硼化镧枪寿命介于场致发射电子枪与钨枪之间,为2001000小时,价格约为钨枪的十倍,图像比钨枪明亮510倍,需要略高于钨枪的真空,一般在10-7torr以上;但比钨枪容易产生过度饱和和热激发问题。 电磁透镜。热发射电子需要电磁透镜来成束,所以在用热发射电子枪的SEM上,电磁透镜必不可少。通常会装配两组:汇聚透镜:顾名思义,汇聚透镜用汇聚电子束,装配在真空柱中,位于电子枪之下。通常不止一个,并有一组汇聚光圈与之相配。但汇聚透镜仅仅用于汇聚电子束,与成像会焦无关。物镜:物镜为真空柱中最

26、下方的一个电磁透镜,它负责将电子束的焦点汇聚到样品表面。成像系统。电子经过一系列电磁透镜成束后,打到样品上与样品相互作用,会产生次级电子、背散射电子、欧革电子以及X射线等一系列信号。所以需要不同的探测器譬如次级电子探测器、X射线能谱分析仪等来区分这些信号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虽然X射线信号不能用于成像,但习惯上,仍然将X射线分析系统划分到成像系统中。有些探测器造价昂贵,比如Robinsons式背散射电子探测器,这时,可以使用次级电子探测器代替,但需要设定一个偏压电场以筛除次级电子。3.1.4 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SEM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

27、多少与电子束入射角有关,也就是说与样品的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体收集,并在那里被闪烁器转变为光信号,再经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为电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图像为立体形象,反映了标本的表面结构。为了使标本表面发射出次级电子,标本在固定、脱水后,要喷涂上一层重金属微粒,重金属在电子束的轰击下发出次级电子信号。扫描电镜的成像原理像闭路电视系统那样,是逐点逐行扫描成像。由下图的扫描电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由三极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加速电压作用下经过23个电子透镜聚焦后,在样品表面按顺序逐行进行扫描,激发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如二级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

28、、俄歇电子等。这些物理信号的强度随样品表面特征而变。它们分别被相应的收集器接受,经放大器按顺序、成比例的放大后,送到显像管的栅极上,用来同步的调制显像管的电子束强度,即显像管荧光屏上的亮度。由于供给电子光学系统使电子束偏向的扫描线圈的电源也就是供给阴极射线显像管的扫描线圈的电源,此电源发出的锯齿波信号同时控制两束电子束同步扫描。因此,样品上电子束的位置与显像管荧光屏上电子束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在长余辉荧光屏上就形成一幅与样品表面特征相对应的画面某种信息图,如二次电子像、背散射电子像等。画面上亮度的疏密程度表示该信息的强弱分布。 3.3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框图3.1.4 扫描电镜应用 扫

29、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多功能的仪器、具有很多优越的性能、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一种仪器它可以进行如下基本分析:(1) 三维形貌的观察和分析;(2)在观察形貌的同时,进行微区的成分分析。 观察纳米材料,所谓纳米材料就是指组成材料的颗粒或微晶尺寸在0.1-100nm范围内,在保持表面洁净的条件下加压成型而得到的固体材料。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与晶体、非晶态不同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材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未来材料研究的重点方向。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现已广泛用于观察纳米材料 进口材料断口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景深大,图象富立体感。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焦深比光学

30、显微镜大几百倍。由于图象景深大,故所得扫描电子象富有立体感,具有三维形态,能够提供比其他显微镜多得多的信息,这个特点对使用者很有价值。扫描电子显微镜所显示饿断口形貌从深层次,高景深的角度呈现材料断裂的本质,在教学、科研和生产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材料断裂原因的分析、事故原因的分析已经工艺合理性的判定等方面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直接观察大试样的原始表面,它能够直接观察直径100mm,高50mm,或更大尺寸的试样,对试样的形状没有任何限制,粗糙表面也能观察,这便免除了制备样品的麻烦,而且能真实观察试样本身物质成分不同的衬度(背反射电子象) 观察厚试样,其在观察厚试样时,能得到高的分辨率和最真实的

31、形貌。扫描电子显微的分辨率介于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之间,但在对厚块试样的观察进行比较时,因为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还要采用复膜方法,而复膜的分辨率通常只能达到10nm,且观察的不是试样本身。因此,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厚块试样更有利,更能得到真实的试样表面资料 观察试样的各个区域的细节。试样在样品室中可动的范围非常大,其他方式显微镜的工作距离通常只有2-3cm,故实际上只许可试样在两度空间内运动,但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则不同。由于工作距离大(可大于20mm)。焦深大(比透射电子显微镜大10倍)。样品室的空间也大。因此,可以让试样在三度空间内有6个自由度运动(即三度空间平移、三度空间旋转)。且可动

32、范围大,这对观察不规则形状试样的各个区域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大视场、低放大倍数下观察样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的视场大。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能同时观察试样的视场范围F由下式来确定:F=L/M式中 F视场范围;M观察时的放大倍数;L显象管的荧光屏尺寸。 若扫描电镜采用30cm(12英寸)的显象管,放大倍数15倍时,其视场范围可达20mm,大视场、低倍数观察样品的形貌对有些领域是很必要的,如刑事侦察和考古。 进行从高倍到低倍的连续观察,放大倍数的可变范围很宽,且不用经常对焦。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范围很宽(从5到20万倍连续可调),且一次聚焦好后即可从高倍到低倍、从低倍到高倍连续观察,不用重

33、新聚焦,这对进行事故分析特别方便。 观察生物试样。因电子照射而发生试样的损伤和污染程度很小。同其他方式的电子显微镜比较,因为观察时所用的电子探针电流小(一般约为10-10 -10-12A)电子探针的束斑尺寸小(通常是5nm到几十纳米),电子探针的能量也比较小(加速电压可以小到2kV)。而且不是固定一点照射试样,而是以光栅状扫描方式照射试样。因此,由于电子照射面发生试样的损伤和污染程度很小,这一点对观察一些生物试样特别重要。 进行动态观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成象的信息主要是电子信息,根据近代的电子工业技术水平,即使高速变化的电子信息,也能毫不困难的及时接收、处理和储存,故可进行一些动态过程的观

34、察,如果在样品室内装有加热、冷却、弯曲、拉伸和离子刻蚀等附件,则可以通过电视装置,观察相变、断烈等动态的变化过程。 由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具有上述特点和功能,所以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用途日益广泛。现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已广泛用于材料科学(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钠米材料)、冶金、生物学、医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地质勘探、病虫害的防治、灾害(火灾、失效分析)鉴定、刑事侦察、宝石鉴定、工业生产中的产品质量鉴定及生产工艺控制等。3.2 透射电子显微镜本章重点介绍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物理结构及其应用3.2.1 透射电镜简介透射电子显微镜英文名称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35、TEM 。是一种用透过样品的电子束使其成像的电子显微镜,或在一个高真空系统中,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穿过被研究的样品,经电子透镜聚焦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出高度放大的物像,还可作摄片记录的一类最常见的电子显微镜。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小于0.2nm的细微结构,这些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选择波长更短的光源,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1932年Ruska发明了以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束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TEM的分辨力可达0.2nm。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非常短,透射电子显

36、微镜的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高的很多,可以达到0.1-0.2nm,放大倍数为几万到百万倍。因此,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样品的精细结构,甚至可以用于观察仅仅一列原子的结构,比光学显微镜所能够观察到的最小的结构小数万倍。在放大倍数较低的时候,TEM成像的对比度主要是由于材料不同的厚度和成分造成对电子的吸收不同而造成的。而当放大率倍数高的时候,复杂的波动作用会造成成像的亮度不同,因此需要专业知识来对所得到的像进行分析。通过使用TEM不同的模式,可以通过物质的化学特性、晶体结构、样品造成的电子相移及通常的对电子吸收对样品成像。 3.4 透射电镜3.2.2 透射电镜发展历史1924年,德国科学家德布

37、罗意(De Broglie)指出,任何一种接近光速运动的粒子都具有波动本质。19261927年,Davisson和Germer以及Thompson Reid用电子衍射现象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发现电子波长比X光还要短,从而联想到可用电子射线代替可见光照明样品来制作电子显微镜,以克服光波长在分辨率上的局限性。1926年德国学者Busch指出“具有轴对称的磁场对电子束起着透镜的作用,有可能使电子束聚焦成像”,为电子显微镜的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1931年,德国学者诺尔(Koll)和鲁斯卡(Ruska)获得了放大1217倍的电子光学系统的光阑的像,证明可用电子束和电磁透镜得到电子像,但是这一装置还不是真

38、正的电子显微镜,因为它没有样品台。19311933年间,鲁斯卡等对以上装置进行了改进,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简称透射电镜)。1934年,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已达到500埃,鲁斯卡也因此获得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造出了世界第一台商品透射电镜,分辨率优于100埃。1954年又产生了著名的西门子Elmiskop型电子显微镜,分辨率优于10埃。在英国,透射电镜的研究始于1935年,1946年设计了第一批商业透射电镜,导致的EM型电镜的系列生产。在荷兰,1944年研制成第一台电镜,后来生产了著名的PhilipsEM和CM型透射电镜。我国的透射电镜研制始于20世纪

39、50年代,1977年已作出了分辨率为3埃的80万倍的透射电镜。目前世界上生产透射电镜的主要是这三家电镜制造商:日本的日本电子(JEOL)和日立(Hitachi)以及美国的FEI。他们生产的透射电镜大致分为三类:(1)常规的TEM:加速电压为100200KV。代表性产品有日本电子的JEM-2010,日立的H-8000,菲利浦的CM200,FEI的TECNAI200。200KV透射电镜的分辨率可达1,9埃。(2)中压TEM:加速电压为300400kV。代表性产品有日本电子的JEM-3010和JEM-4000,日立的H-9500,FEI的TECNAI F30。300KV透射电镜的分辨率可达1.7埃,

40、400KV透射电镜的分辨率可达1.63埃。(3)高压TEM:加速电压为1000kV。代表性产品有JEM-1000,日立公司还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3000kV的透射电镜。目前1000kV的透射电镜最高分辨率可达1埃。目前用的最多的透射电镜是200kV和300kV的电镜,高压电镜由于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用的很少。3.2.3 透射电镜工作原理透射电镜(TEM)是一种现代综合性大型分析仪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被广泛地使用。顾名思义,所谓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为照明光源的显微镜。由于电子束在外部磁场或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弯曲,形成类似于可见光通过玻璃时的折射现象,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物理效

41、应制造出电子束的“透镜”,从而开发出电子显微镜。而作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其特点在于我们是利用透过样品的电子束来成像。由于电子波的波长大大小于可见光的波长(100kV的电子波的波长为00037nm,而紫光的波长为400nm),根据光学理论,我们可以预期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应大大优于光学显微镜。事实上,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已经可达01nm。透射电镜的总体工作原理是:由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真空通道中沿着镜体光轴穿越聚光镜,通过聚光镜将之汇聚成一束尖细、明亮而又均匀的光斑,照射在样品室内的样品上;透过样品后的电子束携带有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样品内致密处透过的电子量少,稀疏处透过的电子量

42、多;经过物镜的汇聚调焦和初级放大后,电子束进入下级的中间透镜和第1、第2投影镜进行综合放大成像,最终被放大了的电子影像投射在观察室内的荧光屏板上;荧光屏将电子影像转化为可见光影像以供使用者观察。 3.5 透射电镜工作原理图在实际情况下无论是光镜还是电镜,其内部结构都要比图示复杂得多,图中的聚光镜(condonser lens)、物镜(object lens)和投影镜(projection lens)为光路中的主要透镜,实际制作中它们往往各是一组(多块透镜构成),在设计电镜时为达到所需的放大率、减少畸变和降低像差,又常在投影镜之上增加一至两级中间镜(intemediate lens)。透射式电子

43、显微镜的总体结构包括镜体和辅助系统两大部分,镜体部分包含:照明系统 ,成像系统,观察记录系统,调校系统 。辅助系统包含:真空系统,电路系统,水冷系统。照明系统。照明系统包括电子枪和聚光镜2个主要部件,它的功用主要在于向样品及成像系统提供亮度和电子束流,对它的要求是输出的电子束波长单一稳定,亮度均匀一致,调整方便,像散小。电子枪。电子枪由阴极(cathode)、阳极(anode)和栅极(grid)组成,3.6图为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和实物分解图。 3.6 电子枪构成(1) 阴极 阴极是产生自由电子的源头,一般有直热式和旁热式2种,旁热式阴极是将加热体和阴极分离,各自保持独立。在电镜中通常由加热灯丝

44、(filament)兼做阴极称为直热式阴极,材料多用金属钨丝制成,其特点是成本低,但亮度低,寿命也较短。在一定的界限内,灯丝发射出来的自由电子量与加热电流强度成正比,但在超越这个界限后,电流继续加大,只能降低灯丝的使用寿命,却不能增大自由电子的发射量,我们把这个临界点称做灯丝饱和点,意即自由电子的发射量已达“满额”,无以复加。正常使用常把灯丝的加热电流调整设定在接近饱和而不到的位置上,称做“欠饱和点”。这样在保证能获得较大的自由电子发射量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灯丝的使用寿命。(2)阳极 为一中心有孔的金属圆筒,处在阴极下方,当阳极上加有 数十千伏或上百千伏的正高压加速电压时,将对阴极受热

45、发射出来的自由电子产生强烈的引力作用,并使之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变为有序的定向运动, 同时把自由电子加速到一定的运动速度, 形成一股束流射向阳极靶面。凡在轴心运动的电子束流,将穿过阳极中心的圆孔射出电子枪外,成为照射样品的光源。(3)栅极位于阴、阳极之间,靠近灯丝顶端,为形似帽状的金属物,中心亦有一小孔供电子束通过。栅极上加有01000V的负电压(对阴极而言),这个负电压称为栅偏压VG,它的高低不同,可由使用者根据需要调整,栅极偏压能使电子束产生向中心轴会聚的作用,同时对灯丝上自由电子的发射量也有一定的调控抑制作用。 (4)工作原理如下图,在灯丝电源VF作用下,电流IF流过灯丝阴极,使之发热达25

46、00以上时,便可产生自由电子并逸出灯丝表面。加速电压VA 使阳极表面聚集了密集的正电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电场,在这个正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便飞出了电子枪外。调整VF可使灯丝工作在欠饱和点,电镜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对亮度的 需要调节栅偏压VG的大小来控制电子束流量的大小。 3.7 电子枪工作原理聚光镜。聚光镜处在电子枪的下方,一般由23级组成,从上至下依次称为第1、第2聚光镜(以C1 和C2表示)。电镜中设置聚光镜的用途是将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流会聚成亮度均匀且照射范围可调的光斑,投射在下面的样品上。C1和C2的结构相似,但极靴形状和工作电流不同,所以形成的磁场强度和用也不相同。C1为强磁场透镜

47、,C2为弱磁场透镜,各级聚光镜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调节照明束斑的直径大小,从而改变了照明亮度的强弱,在电镜操纵面板上一般都设有对应的调节旋扭。C1、C2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聚光透镜线圈中的电流,来达到改变透镜所形成的磁场强度的变化,磁场强度的变化(亦即折射率发生变化)能使电子束的会聚点上下移动,在样品表面上电子束斑会聚得越小,能量越集中,亮度也越大;反之束斑发散,照射区域变大则亮度就减小。通过调整聚光镜电流来改变照明亮度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间接的调整方法,亮度的最大值受到电子束流量的限制。如想更大程度上改变照明亮度,只有通调整前面提到的电子枪中的栅极偏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子束流的大小。在C2

48、上通常 装配有活动光阑,用以改变光束照明的孔径角,一方面可以限制投射在样品表面的照明区域,使样品上无需观察的部分免受电子束的轰击损伤;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散射电子等不利信号带来的影响。样品室。样品室处在聚光镜之下,内有载放样品的样品台。样品台必须能做水平面上X、Y方向的移动,以选择、移动观察视野,相对应地配备了2个操纵杆或者旋转手轮,这是一个精密的调节机构,每一个操纵杆旋转10圈时,样品台才能沿着某个方向移动3mm左右。现代高档电镜可配有由计算机控制的马达驱动的样品台,力求样品在移动时精确,固定时稳定;并能由计算机对样品做出标签式定位标记,以便使用者在需要做回顾性对照时依靠计算机定位查找。透射电镜

49、常见的样品台有2种:顶入式样品台,要求样品室空间大,一次可放入多个(常见为6个)样品网,样品网盛载杯呈环状排列。使用时可以依靠机械手装置进行依次交换。优点是每观察完多个样品后,才在更换样品时破坏一次样品室的真空,比较方便、省时间;但所需空间太大,致使样品距下面物镜的距离较远,不适于缩短物镜焦距,会影响电镜分辨力的提高。侧插式样品台样品台制成杆状,样品网载放在前端,只能盛放12个铜网。样品台的体积小,所占空间也小,可以设置在物镜内部的上半端,有利于电镜分辨率的提高。缺点是一次不能同时放入多个样品网,每次更换样品必须破坏一次样品室的真空,略嫌不便。 物镜。物镜处于样品室下面,紧贴样品台,是电镜中的

50、第1个成像元件,在物镜上产生哪怕是极微小的误差,都会经过多级高倍率放大而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这是电镜的一个最重要部件,决定了一台电镜的分辨本领,可看作是电镜的心脏。 (1)特点 物镜是一块强磁透镜,焦距很短,对材料的质地纯度、加工精度、使用中污染的状况等工作条件都要求极高。致力于提高一台电镜的分辨率指标的核心问题,便是对物镜的性能设计和工艺制作的综合考核。尽可能地使之焦距短、像差小,又希望其空间大,便于样品操作,但这中间存在着不少相互矛盾的环节。 (2)作用 进行初步成像放大,改变物镜的工作电流,可以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电镜操作面板上粗、细调焦旋扭,即为改变物镜工作电流之用。 为满足物镜的前述

51、要求,不仅要将样品台设计在物镜内部,以缩短物镜焦距;还要配置良好的冷却水管,以降低物镜电流的热飘移;此外,还装有提高成像反差的可调活动光阑,及其要达到高分辨率的消像散器。对于高性能的电子显微镜,都通过物镜装有以液氮为媒质的防污染冷阱,给样品降温。中间镜和投影镜。在物镜下方,依次设有中间镜和第1投影镜、第2投影镜,以共同完成对物镜成像的进一步放大任务。从结构上看,它们都是相类似的电磁透镜,但由于各自的位置和作用不尽相同,故其工作参数、励磁电流和焦距的长短也不相同。观察室。透射电镜的最终成像结果,显现在观察室内的荧光屏上,观察室处于投影镜下,空间较大,开有13个铅玻璃窗,可供操作者从外部观察分析用

52、。对铅玻璃的要求是既有良好的透光特性,又能阻断X线散射和其他有害射线的逸出,还要能可靠地耐受极高的压力差以隔离真空。 照相室。在观察中电子束长时间轰击生物医学样品标本,必会使样品污染或损伤。所以对有诊断分析价值的区域,若想长久地观察分析和反复使用电镜成像结果,应该尽快把它保留下来,将因为电子束轰击生物医学样品造成的污染或损伤降低到最小。此外,荧光屏上的粉质颗粒的解像力还不够高,尚不能充分反映出电镜成像的分辨本领。将影像记录存储在胶片上,便解决了这些问题。3.2.4 透射电镜应用及发展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晶体缺陷分析 广义的讲,一切破坏正常点阵周期的结构均称为晶体

53、缺陷,如空位、位错、晶界、析出物等。这些破坏点阵周期性的结构都将导致其所在区域的衍射条件发生变化,使得缺陷所在区域的衍射条件不同于正常区域的衍射条件,从而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明暗程度的差别。 组织分析 除了各种缺陷可以产生不同的衍射花纹外,各种不同的晶体微观组织也会对应有不同的像和衍射花纹,通过它们可以在观察组织形貌的同时进行晶体的结构和取向分析。 原位观察 利用相应的样品台,可以在透射电镜中进行原位试验。例如,利用加热台加热样品观察其相变过程,利用应变台拉伸样品观察其形变和断裂过程等。 高分辨显微技术 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以便更能深入观察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高分辨率电

54、子显微镜利用的是电子束相位的变化,由两束以上的电子束相干成像,在电子显微镜分辨率足够高的条件下,所用的电子束越多,图像的分辨率越高,甚至可以用于薄样品原子结构成像。第四章 扫描探针显微镜伴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是影响人类的关键技术。纳米技术主要是在纳米量级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而展开的多学科高新技术。各国科学家都一致认为21世纪是纳米科技的世纪。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出现到随后出现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再到如今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这些纳米技术研究设备的不断更新,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扫描探

55、针显微镜(SPM)更是成为当今纳米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4.1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 在扫描探针显微镜出现以前,对微观结构的观测主要是通过光学或者电子透镜成像来实现。但这类仪器的分辨率都受到Abbe极限的限制。这一限制使得传统的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很难达到纳米量级。1956年,美国科学家O.Keefe提出了扫描探测原理。应用此原理就能从理论上突破Abbe极限对显微镜分辨力的限制。 1974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Yong等人采用了O.Keefe的扫描探测原理,利用场发射电流测量样本表面的形貌,研制了一台新型的轮廓仪topgrafiner,该仪器可以说是现代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雏

56、形。1982年IBM公司苏黎世研究所的物理学家G.Binning和H.Rohrer成功研制了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并借此观察到了Si表面清晰的原子结构,使人类第一次进入原子世界, 直接观察到了物质表面上的单个原子。因此两人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由于STM需要被测样本必须为导体或半导体,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1985年他们在STM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将观察对象由导体、半导体扩展到绝缘体。(2 ) 发展 此后人们在STM和AFM原理的基础上又相继发明了力调制显微镜(FMM)、相位检测显微(PDM)、静电力显微镜(EFM)、电容扫描显微镜(SCM)、热扫描

57、显微镜(SThm)和近场光隧道扫描显微镜(NSOM)等各种系列显微镜。这些显微镜都是利用探针在被测样本表面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扫描从而引起相关被测量变化的原理来工作的设备。因此国际上把这一系列的显微镜称之为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图1是扫描探针显微镜的一些主要分类,在此主要介绍最常用的两种:STM,AFM。 4.1 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分类如今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样本表面形貌的观测,而已深深渗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表面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各种尖端科学领域。4.2 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英文名称:scanning tunnel microsc

58、ope;STM。它是利用量子隧道效应产生隧道电流的原理制作的显微镜。其分辨率可达原子水平,即观察到原子级的图像。在生物学中,可观察大分子和生物膜的分子结构。4.2.1 扫描4.2.1 隧道显微镜简介 扫描隧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以下简称 STM ) 是 20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显微表面研究新技术,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探针尖端 与物质表面原子间的不同种类的局域相互作用来测量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1981 年在 IBM公司瑞士苏黎世实验室工作的 宾 希 尼 和 罗雷尔, 利用针尖和表面间的隧道电流随间距变化的性质来探测表面的结构,

59、获得了实空间的原子级分辨图像。这一发明使显微镜科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并对物理、 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对金属表面原子结构、金属的氧化和腐蚀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研究 Cu 表面具有不同氧覆盖度时, 通过氧在表面化学吸附诱导铜表面再构 的形成和生长过程, 发现在Cu(100)表面每隔4行丢失1行铜原子, Cu - O-Cu 原子链在 Cu( 100 ) 表面某 一方向成核 , 然后外延生长。而在 Cu ( 100) 表面在不同氧覆盖度时有多种再构情况, 其中( 2 x 1 ) 再构是先在平整的平台上成核, 然后各向异性地生长出

60、 Cu - O - Cu 链, 而 Cu( 6 2) 再构却先在台阶边缘上成核,然后各向异性生长。 STM还用于超导材料的研究, 它可以再原子尺度的 空间研究超导体能隙。 例 如 它被 用于Bi2Sr2CaCu2O8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BiO 面电子态密度测量, 结合其它分析技术就可确定材料不同层的电导特性。已有许多实验室将STM用于薄膜生长机理研究和薄膜结构性能的研究。例如对 C60分子薄膜在 Si 和 GdAs 不同晶面上的生长过程研究,澄清了生核初始阶段的标度规律和成核设置。STM可在大气和液态环境下使用,而且对样品不产生损伤。这些特点对生物研究特别具有吸引力。STM以应用于核酸结构、蛋

61、白质、酶、生物膜结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第一张DNA分子的STM图像于1989年1月问世,被评为当年美国的第一号科技成果。199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单分子检测和单分子操纵实验室利用自制的STM,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学研究所及前苏联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合作,首次获得一种新的DNA构型平行双链DNA的STM图像。一切生命物质中的 DNA 复制过程是每时每刻在进行着, 但过去人们从未直观见过,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利用STM拍摄了表征 DNA 复制过程中一瞬间的照片,即对 DNA 生物大分子的操纵和拍摄生命体系内部生部生化反应引起的大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所谓“分子电影”已成为前

62、沿课题, 这对生命科学 和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STM 从发明至今, 不过短短10几年时间。正如宾尼希和罗雷尔在他们的诺贝尔演讲题目中所形容 的一样, STM 从诞生、发展到现在, 还只是处于它的青少年时期。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时而显露稚气, 然而毕竟已经锋 芒初露, 正在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茁 壮成长。科学家们预言,STM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进去它辉煌的壮年时代。4.2.2 扫描隧道显微镜物理结构隧道针尖。 隧道针尖的结构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尖的大小、形状和化学同一性不仅影响着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的分辨率和图象的形状,而且也影响着测定的电子态。针尖的宏观结构应使得针尖具有高

63、的弯曲共振频率,从而可以减少相位滞后,提高采集速度。如果针尖的尖端只有一个稳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针尖,那么隧道电流就会很稳定,而且能够获得原子级分辨的图象。针尖的化学纯度高,就不会涉及系列势垒。例如,针尖表面若有氧化层,则其电阻可能会高于隧道间隙的阻值,从而导致针尖和样品间产生隧道电流之前,二者就发生碰撞。 4.3扫描隧道显微镜物理结构目前制备针尖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腐蚀法、机械成型法等。制备针尖的材料主要有金属钨丝、铂- 铱合金丝等。钨针尖的制备常用电化学腐蚀法。而铂- 铱合金针尖则多用机械成型法,一般直接用剪刀剪切而成。不论哪一种针尖,其表面往往覆盖着一层氧化层,或吸附一定的杂质,这经常是造成隧道电流不稳、噪音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的不可预期性的原因。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对针尖行处理,一般用化学法清洗,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及杂质,保证针尖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三维扫描控制器。由于仪器中要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进行高精度的扫描,用普通机械的控制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目前普遍使用压电陶瓷材料作为x-y-z扫描控制器件。 压电陶瓷利用了压电现象。4.4扫描出的纳米级图像 许多化合物的单晶,如石英等都具有压电性质,但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多晶陶瓷材料,例如钛酸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