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2043693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故都的秋 【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

2、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

3、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

4、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

5、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

6、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

7、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答案】AD【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B项就是针对全文设置题目,而A项就是针对文章整体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比如D项就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从错因来看,A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以偏概全,D项是考查表现手法。2文章第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名师点睛】本题设题很细,提

8、问明确,先从筛选概括上设题,再从理解上设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找出筛选的区域,主要从题干中找到答题区域的暗示,本题直接说明是第二段;二要明确筛选的条件,“东山的胜概”;三要明确筛选的原则,由近及远扩大范围;四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应从不同角度回答,防止疏漏。而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用词和描写感悟出来。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答案】(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

9、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解析】本题针对标题设题。一问标题的内涵,二问标题的作用。设题的方式: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本文的标题是“太湖碎锦”,首先应理解其意思,再思索其作用。“碎锦”,比喻细碎的花纹,就是零散知识的集合。本文指的是太湖的零散景象。文中就是写太湖的这些景象,标题对文章就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作者用“碎锦”来比喻太湖的景象,包含了对太湖的赞美。【名师点睛】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10、。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如何把握深层含义?答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 还 ;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中不是从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标题能起哪些作用?结构:贯穿全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内容: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主旨,揭示(透露、点明)主旨;人物,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

11、感与态度;写法,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一语双关,既指,又指 4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答案】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

12、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围绕文本。先到文中找到远眺看到的美景,比如东山釐“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然后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北国秋叶柿叶、槐叶一落,京华的秋树便相继凋零了。马路上,公园里,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雪。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的哀痛中求得更生。行走

13、在纷纷的落叶的雨中,你会惊心于宇宙永恒的变历。但是,刚从胸中升起的严峻的情绪很快就被落叶的情致驱逐干净。在你头顶飘洒飞扬着的落叶是彩色的,只有北国的秋叶才有这种鲜明的色彩,殷红、金色、青色、橙色,或是红黄驳杂全不见枯槁的色泽,是秋天果实才有的颜色。在北京的宽阔马路上,落叶飘摇而下,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显得安谧而有生气,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北国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在北京,我偏居于东面,那里的金台路被金黄的透明的银杏叶铺满了,状如一把把小扇面,可爱得叫人不忍心踩踏。每当清扫车驶过之后,街道地光皮尽,显出深秋的萧索景象。然而,落叶还在萧萧地下。

14、那些树叶,仿佛是压满树冠的鸟群,受到了一阵风的惊扰,不约而同飞离枝梢似的。只是飞去的鸟群没有它们这般安详自得罢了。我敏感的心灵听见它们在叽叽喳喳地啁啾落叶在叙说飞翔的欣悦。与其说飞翔,尚不如说是舞蹈,时而在空中激动得瑟瑟抖动,时而又闲适得起伏飘摇,它们获得了期待已久的自由,似乎它们在枝头守候至今,只是尽某种义务,而它们的色彩,是大自然偿还的报酬。现在,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点什么了。于是去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去装点大地,它们毫不理会生命最美好的时刻意味着什么。即便无风,树叶也会凋落,从空中直直地降落下来,如一枚沉静的果实,表现出深思熟虑的情调和超然的庄严。没有风,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凋落下来呢?

15、是凭自己的意志吗?我凝视着那一片片沉静地降落的树叶遐思。几个孩子在收集落叶,我也情不自禁捡起几片,叶柄柔软而呈青色,变了色的叶片依然光润水鲜,充满液汁,这是活的叶子,简直就是在向你悄声细语说着一些什么。它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人世,大千世界上竟连植物也不愿使自己死得丑陋。于是,就连许多绿叶也受了感染似的,纷纷离枝而下,加入同类的有韵的舞蹈中。使我惊诧的是,在东郊公园内,池边垂柳尚在婆娑摇曳,满地却已压着一层青翠的落叶,如同绿色的积雪。这是大自然做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那是白杨树的宽大的叶子。我伫立在厚厚的积叶上,向白杨树仰望:满冠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透出深沉的翠色。白杨树很早就开始凋落了,可是

16、它的叶子却坚持到最后凋尽,即便最后凋落的树叶,也是绿色的。白杨树把深秋的空间,染得上下皆绿了。这位北国的伟男子既遵从无情的时序,又执拗地珍爱生命的翠色,于是造就了一种奇观。一位穿着鲜红衣裳的南方姑娘手持一片白杨树的落叶,在风旋起的绿色涡流中留影,留下这一独特的对于秋日的回忆,这确是一张富有意味的照片。要知道,只在北国才有这样的秋情,在北国,没有枯槁的干脆的落叶。现在,北国的落叶乔木已经凋尽,但秋叶的美丽和我所体验到的情味,使我不为它的凋落而伤感,甚至连北方秋日的肃杀劲也被冲淡了。在我久居的温暖湿润的江南,树叶的凋零要蔓延秋冬两个季节,凋落得迟迟慢慢,显出极不情愿的情状,因而不见落叶稠密如雨的景

17、象,落叶大都是死去的树叶,色彩也远不如北方的绚烂。而且,总有一些已干枯发硬的树叶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到开春叶柄下萌动新绿,才会被顶落下来。几片枯叶活画出秋冬肃杀的风景。我爱秋叶甚于初春的新绿。我爱北方的秋甚于南方的秋。1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北国的秋叶?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答案】北国的秋叶色彩鲜明、绚烂,光润水鲜,姿态美丽可爱。北国秋叶自由而安详地离去,有一种深思熟虑的情调和超然的庄严。北国的秋叶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这是一种美丽的离去。美丽的北国秋叶让“我”体验到了北国浓浓的秋意,同时它的美丽和种种情味又冲淡了北国秋日的肃杀,使“我”不为季节的变迁而伤感。2文中第段“刚从胸中升起的

18、严峻的情绪很快就被落叶的情致驱逐干净”一句中的“严峻的情绪”具体指什么?【答案】感慨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中求得更生;感慨宇宙永恒的变历。【解析】结合上下文语境,此句是承第段开头内容,答案即第段开头两句,概括一下,分条作答即可。3“这位北国的伟男子既遵从无情的时序,又执拗地珍爱生命的翠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具体的含意?【答案】白杨树面对秋天的肃杀,一方面遵从自然的规律,干脆地接受死亡;另一方面,直到落叶飘尽,它也始终保持着绿色,保持着生命的活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丰子恺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

19、自己的体格与精力与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20、。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

21、后尘!”实际上,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比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

22、而已,不是体感。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的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与脱出而已。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后不

23、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选自人间情味,有删改)1从全文看,文章第段写春天有什么作用?【答案】内容上:写出自己往年对春天的珍爱之情。结构上:与下文三十岁以后对春天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原先对生命认识的肤浅。【解析】此题需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解答。从结构上看,对于第段,一般要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从内容上看,作者要表达的是对春天的珍爱之情。2文章第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调和”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心境融入秋天,变得沉静;“不调和”既指节气进入秋天,天气依然有着夏的特征,又指作者

24、进入人生之秋,心境并未完全达观。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获得的人生感悟。【答案】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人生欢乐与悲苦并存,欢乐多,悲苦亦多;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度一生。(意思对即可)【解析】回答此题时,需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夏目漱石所说的话等,逐条概括。4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其用意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评析。【答案】故都的秋以质朴细腻的语言,描写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流露出了特定环境下作者内心的落寞。丰子恺的秋以描写“人生之秋”为主,将对“自然之秋”的描写作为陪衬。开篇就从“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写起,说明自己已到了“人生之秋”,文章通篇几乎都在感悟人生,直接描写“自然之秋”的内容几乎没有。 - 9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