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参与深入感知《克和千克》案例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2039712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充分参与深入感知《克和千克》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充分参与深入感知《克和千克》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充分参与深入感知《克和千克》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充分参与深入感知《克和千克》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分参与深入感知《克和千克》案例(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充分参与 深入感知“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舒敏一、设计理念现代教学中,“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已经是每位老师都在探索思考、尽量达到的目标。我认为,亲手操作切身感受更能调动孩子的感官,获得更大的收获。生动有趣的情境,就像是一部有趣的动画片,能提起孩子的兴趣,而亲手操作就像是用一部时光机将孩子拉进动画片中,让他们与主角一起经历探险,切身感受。二者虽然都能挑起孩子的兴趣,却是两种不同的体验。特别是像克和千克这样的课程,同学们的切身参与尤为重要。因此,我的设计理念如下:1.在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要让孩子产生“与

2、主角一起经历探险”的欲望,首先我们就要保证这部“动画片”要有精彩、有趣之处。体验式教学就是这样,要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把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的知识借助情境,还原知识经验得以产生、运用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个体验过程,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具体、丰富的经验,从而理解知识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不同的游戏情境、生活情境,从“存在”,到“如何存在”;从“有轻重之分”,到“到底多轻多重”;从“克和千克的不同”,到“克和千克”的统一,多方面来帮助学生感悟“克和千克”。2.在操作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

3、问题,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或许还接触过某些质量单位,但却不能准确使用质量单位来表述物体的质量。但有别于长度单位的“看得到摸得到”,质量单位是“看不到摸得到”的。鉴于此,让每一位学生都亲手感知就尤为重要。因此,我在课堂上借助大量不同质量的物体作为素材,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让每一位学生都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通过实际感受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构建“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3.在实践中深化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知识的实践运用实际上是一个巩固过程。所谓运用,不是指枯燥的习题、苍白的演算,更多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解决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

4、相关的问题。只有使知识运用于生活、运用于实践,才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感受大量素材,构建了“克和千克”的模型之后,我提供了生活中最常用的称量工具盘秤,让每位学生都亲手感受称重的过程,激励他们在操作中体验生活感受数学,并利用“1千克”这个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质量,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在实践中深化对“克和千克”的认识。4.利用小班化优势,全面关注及时点拨除了学生的实践感知,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点评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

5、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也能对孩子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体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及评价。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不但注重“体验”二字,更及时在学生体验之后注意点评、多加追问,不断加深孩子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在学生的每一次发现之后,及时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不但加深印象,更培养孩子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设计u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P85P87)u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3培养良好的估重意识和习惯,能在生活中学

6、习和运用数学,能规范地运用质量单位表达物体的质量或轻重。u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u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u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本堂课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u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生活中听得较多的可能还是“斤”这个质量单位,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质量单位

7、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u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小组4枚硬币(1克)、4包板蓝根(10克/包)、4盒香皂(100克)、2袋洗衣液(500克)、1袋糖(1千克)、一台台秤。u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游戏引入师出示小动物坐跷跷板的图片,问:这两只熊猫在玩什么呢?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这只熊猫换成一只小兔子,会发生什么情况?师:是啊。物体是有轻重之分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物体轻重的知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

8、(板书“克和千克”。)生:小兔子会被跷上去,因为它比较轻。用游戏情境放大“物体有轻重之分”这一认知,直接引出两大质量单位。二、认识质量单位克,感知克二、认识质量单位克,感知克二、认识质量单位克,感知克1. 1克有多重?师:你知道什么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吗?(板书:1克)请23位学生回答。师:其实啊,这2分的硬币,一枚刚好就是1克。(板书:2分硬币)大家把硬币拿出来,放在手心感受一下。师走入学生中间,指导孩子正确的掂量方法,避免发出噪音。请学生说感觉。师小结:对!1克就是那么轻,几乎就像没有东西在手上一样。请把硬币放在左手手心,轻轻攥起来,可别让它掉出来了。2.感受10克。师问:1克是1枚硬币,

9、那么10克呢?你觉得10克可能是什么物品的质量?生猜测。师说:老师提供的板蓝根,每包就是10克。你猜猜看,我怎么知道一包板蓝根就是10克的?(引导学生看标识。)师:大家把板蓝根放在右手手心,也感受一下。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和左手的1克相比,你觉得10克怎么样?师走入孩子中间,倾听孩子说感觉,纠正规范孩子用“XX比XX重(轻)/重(轻)一些/重(轻)很多”这样完整的句子准确回答。请几个孩子站起来发言。师:对,这就是10克给我们的感觉。(PPT出示:10克:板蓝根)3.感受100克的物品。师问:1包板蓝根是10克,那么,10包板蓝根呢?师说:100克有多重呢?也来感受一下吧。右手把板蓝根放回抽屉,

10、在桌上的框里找到100克的物体,拿在右手上感受一下。师观察孩子们找100克的物品,并请孩子说说看是怎么找到的。师:真棒!我们同样把这100克的物品放在右手手心,感受一下。和左手握的1克相比,你觉得100克怎么样?生说感受。4.感受500克物品。师说:现在请所有小朋友把硬币和香皂都放回抽屉,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师说:我们刚才掂的香皂,一盒是多重?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上台帮老师拿着。请一位孩子上讲台,指示他拿好香皂。师问:如果加一盒香皂,这里就有多重了?(问台上的学生:你觉得你拿得动吗?)师:谁愿意拿香皂上来往上加?(继续加,一直加到500克。)现在呢?比起刚才100克,感觉如何?稍稍提点一句,5

11、00克就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斤一样重。请生回座位,大家一起感受500克物品到底有多重。指导生在框里找到500克的物品,小组轮流拿起来感受一下。看哪个小组最快最安静。师小结:一包洗衣液相当于多少硬币?500枚,那可真多!生拿出1克的硬币来感受。左手攥住硬币。猜测什么物品重10克。找板蓝根包装上的标识。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两手对不通质量的感受。生回答。小组配合找到100克的物品,并放在右手手心感受质量。回想看标识这一方法。比较感受1克和100克的不同。生将刚才用到的道具都整理好,坐端正。一位小朋友上讲台,伸手掂住香皂。台上的学生说感受。小组配合找到500克的洗衣液,轮流掂一掂。让孩子自己在心中通过和所

12、猜的物品进行比较,感觉1克有多轻。让学生亲手掂量,感受1克有多重。攥起硬币,可以防止孩子在课堂上玩耍硬币发出声音影响课堂。通过与1克的比较,培养孩子的估算能力,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事物,增加生活经验。一定要求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表达能力。让孩子迅速想起10个十是一百。 语速放慢,指令准确到左手右手各干什么,有效避免课堂上不必要因素的干扰。把刚才学到的看标识的方法立刻用上,让孩子感觉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很有用的。准确清晰的语言,对课堂下达一个“收”的命令,和刚才动手动嘴的“放”成一个对比。从100克递加至500克,让孩子在渐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同时通过台上孩子的描述,也吸引台下的

13、孩子,在不断的互动中猜测,500克到底有多重?拿起来感觉怎么样?三、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构建1000克=1千克三、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构建1000克=1千克1.构建1000克=1千克师:两包500克的洗衣液放在一起,现在有多重了?(板书:1000克)师:1000克我们就要用到一个大一点的质量单位了:千克。(板书:千克,中间用等号连接)师: 1千克等于1000克。虽然他们表示同样的重量,但是他们可不一样,一个单位是克,另一个单位是千克。1千克等于1000克。2.认识1千克师问:那么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呢?师:从框里找出1千克的物品,小组轮流把1千克的物品放在手心感受一下

14、。(板书:1千克:一大包洗衣粉)师问:这1千克的洗衣粉,和我们最先体验的1克相比,你有什么感觉?让孩子们体验1千克和1克的不同。3.感受比1千克更重的物品师:你们觉得舒老师的体重是多少?比1千克?(肯定多)师:我昨天刚刚称过,我的体重是50千克。谁想上来体验一下50千克有多重?请几位学生上来动手抱一抱,看看能不能抱起。并请这几位孩子各自说说感觉如何,50千克和1千克相比怎么样。4.课外小知识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什么鸟吗?它有多重?师: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体重大约是100千克,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两个舒老师,或者100包洗衣粉。那可真重!它的一个蛋大约重1500克。大家看看,一枚

15、普通鸡蛋和鸵鸟蛋的对比,鸵鸟蛋可真大!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呢?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体重大约2克。仅相当于2枚硬币那么重。思考,举手回答。理解1千克=1000克,认识“千克”这一较大的质量单位。生思考并回答。小组轮流用手掂量1千克的洗衣粉。用完整的句子表达1千克和1克的不通感受。请力气大小不一的23位同学上来试着抱抱老师。并说说感觉如何。看PPT上鸵鸟和一般鸟、鸵鸟蛋和鸡蛋的对比照。“1千克=1000克”这一公式并不难理解,所以不多做解释,直接给出。但是也要强调1千克和1000克的不同,二者的单位绝不能弄错。利用刚才接触到的那么多素材,再次给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估重。比较1千克和1克的不同,虽然

16、单看数字都是1,但由于单位的不同,它们所表示的质量也不同。用老师的体重和1千克进行比较,进行较大质量单位的估算。让同学们知道,50千克是比较重的物体,有的同学能抱动,有的同学不能。同时给孩子们一个参照物,以后在估算生活中较重物体的时候,就可以用人的体重来比较。感受大自然中的数学知识,扩大孩子视野。四、认识生活中的秤,切身经历称量过程1.认识各种秤师问:鸵鸟蛋约重1500克,人们是怎么知道的?(用秤称一下)师小结:要想知道一样物品的质量,可以用秤。出示磅秤、电子秤、天平等不同的秤,请孩子们认一认,说说在哪里见过,2.练习读盘秤师问:盘秤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用的秤。你会读吗?生读秤,师有意识地指导生

17、先看单位,再看指针。师追问:请你猜猜看,一千克大约有几个香蕉?每个梨大约多重?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3.称重小组合作,拿出自己带的物品,轮流称一称,看看有多重。要求:领了秤和记录纸后,小组轮流称一称自己带来的东西,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称完后把秤放在框里,迅速做端正,看看哪个小组最快最安静。三分钟内要完成,即使你没有完成,听到老师倒计时也要立刻把秤放进框里做好。小组活动。反馈。记录纸:一个( )重( )。像这样的物品,( )个大约重1千克。生观看PPT上的各种秤,认识名称并简单了解它们的作用。生看PPT读出盘秤上所显示的质量。 生按照要求,小组合作,快速安静地完成称量工作,并填好记录纸。从

18、学生猜测回答中,引出各种秤。读秤并不难,所以这里并不特别说规则,只是简单提点要注意单位。追问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再一次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加深孩子对1千克的印象。先给出明确要求,再发放工具,方便维持秩序,让孩子能更加专注地进行实际操作。记录纸上的“几个约重1千克”,再一次让孩子锻炼估算能力。估算能力不好的孩子,在小组的合作下,也能学习到估算的多种方法。五、练习反馈、小结五、练习反馈、小结经过这一节课,相信大家都对克和千克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几道练习吧。1. 填上合适的单位。(1)1 个鸡蛋重约50( )。(2)妈妈的体重约50( )。 (3)一个小女孩大约重25( )。(

19、4)一杯牛奶大约重300( )。(5)一棵大树高约( )。(6)一只羚羊约重50( )。(7)一瓶矿泉水约重500( )。 (8)一包方便面约重100( )。(9)一个西瓜约重5000( )。(10)一个梨约重150( )。2.克和千克的比较2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800克8千克 5千克500克3.总结延伸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可提示:克是用来表示较轻的物体,千克用来表示较重的物体。师说“还记得课前那只熊猫吗?一只成年熊猫约60120千克。一头大象呢?可比熊猫重多啦!那么有没有一个再大一点的质量单位能很方便的表示大象的质量呢?同学们可以课后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20、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仔细思考,高多少,属于长度单位。生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简单的练习,帮助学生厘清这节课的重点“克和千克”,让孩子用已有经验判断质量单位的不同。第5小题是个小小陷阱,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也再次点题,今天学习的是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巩固1000克=1千克,提醒孩子做题要求,当两个不同的单位进行比较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与课前的小情境首尾呼应,同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表示关于质量单位的知识并不是在这一堂课完结了,将眼光放远,“克”和“千克”能不断延伸,体现数学的魅力。u 板书设计:克与千克 轻 重1000克=1千克【设计意图:简单整齐的板书,突出“1000克

21、=1千克”这个重点,在学生说收获的时候,再加上“轻”、“重”二字,从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分辨什么时候用克或千克来表示,强化对知识的记忆,达到精炼又直观。】三、我的反思这次的体验式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教学将抽象的物体质量融于生活中常见的各个物体中,在经历了用手掂量、比较,用秤称重、估重之后,学生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深刻感悟了质量单位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节课得以成功,我认为得益于以下几点:1.目标重新整合,确保知识生成的合理性克和千克是一堂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生活中我们处处要用到质量单位,但是怎么用,或者说怎样才是规范的用法,孩子们却不能很好的把握;而且生活中我们

22、不可能时时带着一把秤在身边,其实最常用的,还是估算;再加上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的质量单位却是“斤”,如何让学生准确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而不和“斤”混淆,都是我要小心注意的。因此,这节课除了教参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之外,我还将目标定为:培养良好的估重意识和习惯,能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能规范地运用质量单位表达物体的质量或轻重。这样就避免了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中,也能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素养。2.注重课堂细节,避免无效因素的干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节课我遵

23、循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用了大量的素材来帮助他们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在一大堆的硬币板蓝根、香皂、洗衣液中,课堂难免陷入混乱,多样的学具也容易夺去孩子的注意。这时我在细节上做文章,利用“1克的硬币真轻啊!不小心就掉了都不知道,请同学们轻轻攥起小手,不要让硬币跑出来了”等类似的语言指令,让每一种素材在孩子们体验过后都有很好的“去处”,不会叮当响或学生的不当摆弄而干扰课堂。3.及时引导追问,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堂课我站在讲台的时间很少,基本都是在台下,走到学生中间,特别是在他们动手体验的时候,不断地和每小组的学生对话,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体验方法和表达方式,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动态,我都及时地反馈,发

24、挥小班化的优势,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成为我“遗忘的角落”。 在他们有了丰富的体验、准确地表达之后,我又适时追问,如学生汇报时,有生汇报1个苹果重180克,我立刻追问“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引导他们一次又一次深入思考,做到一题多用。在思考“1个鸡蛋50克,1千克大约有多少鸡蛋”时,同学们各抒己见,给出了多种不同方向的思考方法,让我眼前一亮。4.力气用在刀刃上,大胆采用“不讲”原则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采用了“二不讲”原则:学生不讲也懂的不讲,讲了还是不懂的不讲。像“1千克=1000克”这一“不讲也懂”的重点,我没有任何讲解,而是用“到了1000克,我们可以用一个大一点的质量单位来表示了”这句话直接给出

25、,节省了大量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而对于“质量和重量之分”这一“讲也难懂”的知识点,我没有解释它们的异同,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自己用词的时候比较注意,从而避免了模糊重点,分散学生注意力。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1.教学经验不足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还是比较紧张,在称量汇报的时候很不自然,出现口误,让学生出现了短暂的不知所措。今后上课,除了课前准备充足,还要保持积极的情绪,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孩子身上,努力做到克服紧张心理,不要机械式的执行课堂环节,而是真正将自己融入课堂,与孩子一起学习、体验。2.教学机智不够若能抓住生成性资源,必定能精彩自己的课堂。回首再看这一课,发现

26、自己这一点实在做的不够好。例如在小组合作称量物品时,孩子们刚拿出自己带来的黄瓜、土豆等物品,没有任何交流我就开始发台秤,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开始称量。如果在这之前,给孩子们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自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估一估这物品有多重,适时引导他们掂一掂,根据已知的一些物品的质量(香皂、板蓝根等),通过比较,来估出所带来物品的质量,再去称量验证,相信能更好完成“养成估重习惯”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教学相长也不是一句空话,教学就是在和生活的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过程。我期待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更为持久而深入的学习、实践,不断进步。参考文献: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 2007年5月2刘淑珍,为学生“再创造”学习创设空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3. 张兴华,儿童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4.王昱,浅谈体验式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5.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2年02期总第353期)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