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PPT课件

上传人:牛*** 文档编号:101967144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3.3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PPT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9931993年,年,8 8个人被送进个人被送进“生生物圈二号物圈二号”,本来预期他们,本来预期他们与世隔绝两年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但然净化的水生存。但1818个月个月之后之后就因里面氧气减少、粮就因里面氧气减少、粮食减产不得不撒出。食减产不得不撒出。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实验,美国花费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实验,美国花费2 2亿美元于亿美元于19841984年建造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基地。由于该实验室年建造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基地。由于该实验室

2、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因此叫做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因此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号号”。这是一个占地。这是一个占地1.31.3亿平方米亿平方米 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第1页/共45页 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我们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我们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护和利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护和利用好地球用好地球,进行环境保护,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该实验说明,在

3、目前技术条件下要在生物圈该实验说明,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在生物圈之外建一个适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困难之外建一个适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系统的稳定性很难做到。的。因为系统的稳定性很难做到。第2页/共45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第3页/共45页1.1.概念: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系统具有保持保持或或恢复恢复自身结构和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结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功能稳定性:2.2.表现:表现: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相对平衡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相对平衡动植物种类

4、和数目不会有太大变化动植物种类和数目不会有太大变化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3.3.原因:原因:第4页/共45页食物链:食物链: 草草 兔兔 狐狐1.1.自我调节的基础:自我调节的基础:第5页/共45页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此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此河流会被破坏吗?会被破坏吗?物理沉降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微生物分解2.2.自我调节的实例:自我调节的实例:第6页/共45页森林中,如果害虫数量增加,那么森林中,如果害虫数量增加,那么森林会被破坏吗?森林会被破坏吗?第7页/共45页一场大火过后,森林会被一场大火过后,森林会被破坏吗?破坏吗?第8页/共

5、45页自动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的有关。有关。 自我调节能力是自我调节能力是,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3.3.自我调节的特点:自我调节的特点:第9页/共45页 黄土高原过去黄土高原过去不仅有茂密的森林,不仅有茂密的森林,还有茂密的草原。还有茂密的草原。 但是,经过几但是,经过几百年的掠夺式开发,百年的掠夺式开发,盲目砍伐森林和滥盲目砍伐森林和滥垦草原,结果植被垦草原,结果植被破坏殆尽,引起水破坏殆尽,引起水土流失,因而成为土流失,因而成为一片荒山秃岭。一片荒山秃岭。穷山恶水穷山恶水青山绿水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第

6、10页/共45页负反馈: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正反馈:正反馈:使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远离远离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进一步恶化更多生物死亡更多生物死亡生物死亡,生物死亡,物种减少。物种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环境恶化第11页/共45页湖泊受到了污染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等生物死亡鱼类等生物死亡死鱼等生物腐烂死鱼等生物腐烂(+)正反馈在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在生态系统调节中一般具有一般具有破坏性破坏性第12页/共45页(1 1)概念: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保持原状的能力。

7、的能力。(2 2)特点:特点:抵抗破坏,维持原状抵抗破坏,维持原状(3 3)大小:大小: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第13页/共45页(4 4)抵抗力稳定性高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特征:生态特征:第14页/共45页第15页/共45页(1 1)概念: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的能力。(2 2)特点:特点:遭到破坏,恢复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3 3)大小:大小: 第16页/共45页(4 4)恢复力稳定性高的)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特征生态特征:恢复力强恢复力强恢复力低恢复力低第17页/共45页恢复力强恢复力低北极

8、苔原热带雨林第18页/共45页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相反关系。抵抗力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恢复力恢复力稳定性稳定性稳稳定定性性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第19页/共45页第20页/共45页生物种类生物种类 稀少稀少营养结构营养结构 简单简单弱弱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低低若经过度放牧,环境若经过度放牧,环境遭破坏,遭破坏,恢复的时间恢复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也是相当长的。第21页/共45页生态生态系统系统成分成分多多 营养营养结构结构较复较复杂杂自我自我调节调节能

9、力能力大大抵抗抵抗力稳力稳定性定性高高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恢复恢复力稳力稳定性定性低低第22页/共45页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遭破坏之后,遭破坏之后,恢复力稳定性需要依据所处的恢复力稳定性需要依据所处的环境条件来判断:环境条件来判断: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第23页/共45页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对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的利用应该适度,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能力。1.1.措施:措施:第24页/共45页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应实施相应的物

10、质、能量投入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第25页/共45页人类的人类的生存和生存和发展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的环境。2.2.意义:意义:第26页/共45页3.3.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流行病等。印度洋海啸地震第27页/共45页火山爆

11、发泥石流台风洪水第28页/共45页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环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环境污染等。境污染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物种的无节制捕杀和物种的物种的无节制捕杀和物种的盲目引进盲目引进 生物种类生物种类的变化的变化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变化的变化第29页/共45页河流污染森林植被破坏森林植被破坏藏羚羊的呼唤藏羚羊的呼唤垃圾成堆第30页/共45页 有人说: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

12、栽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生存的环境了。 启示启示第31页/共45页第32页/共45页(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 探究封闭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探究封闭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三)实验材料(三)实验材料: :生态缸材料、生物、沙土、花土、自来水等。生态缸材料、生物、沙土、花土、自来水等。 (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与它的

13、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的因素和非生物的因素有密切关系。有密切关系。将少量植物、一些植食性动物、微生物、其他将少量植物、一些植食性动物、微生物、其他非生物成分放入一个生态缸中,便成为一个非生物成分放入一个生态缸中,便成为一个人人工模拟的生态系统工模拟的生态系统。观察生物生存状况和时间观察生物生存状况和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的稳,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定性及影响因素。第33页/共45页(四)实验流程:(四)实验流程:制作生态缸框架制作生态缸框架标准:标准:100cm100cm70cm70cm50cm50cm缸底部的铺垫缸底部的铺垫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14、沙土层厚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510cm注入水注入水从缸底注入从缸底注入放入动、植物放入动、植物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沙土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沙土植上仙人掌,花土植上蕨类植物和植上仙人掌,花土植上蕨类植物和杂草,放置蚯蚓和蜗牛。杂草,放置蚯蚓和蜗牛。用胶带密封生态缸用胶带密封生态缸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散射光下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散射光下观察、记录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及水质、基质的变化观察、记录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及水质、基质的变化第34页/共45页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必须是封闭的封闭

15、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干扰投放的生物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活力,成分齐全成分齐全。要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要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免破坏食物链。动,以免破坏食物链。小生态瓶必须是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透明的让里面的植物见光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学生又便于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观察。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量应为容器的4/5。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空气将小生态瓶放在有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的地方。防止水温过高防止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

16、亡。而使水草死亡。动物动物不宜太多不宜太多,个体,个体不宜太大不宜太大减少对减少对O2 的消耗以免破坏食物的消耗以免破坏食物链。链。(五)设计要求及分析:(五)设计要求及分析:第35页/共45页第36页/共45页第37页/共45页第38页/共45页开放生态系统,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开放生态系统,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第39页/共45页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有足够的持续足够的持续稳定的能量稳定的能量(太阳光能)(太阳光能)输入、具有输入、具有一定营养关系的生产者、一定营养关系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各生物成分,并且各生物成分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之间还应保持一定

17、的相对稳定比例相对稳定比例等条件。生态系统中的等条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第40页/共45页讨论:讨论:1.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保证植物和动物之间能构成食物链(网)。保证植物和动物之间能构成食物链(网)。2.2.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大概一周,缸内生物相互适应和依存。大概一周,缸内生物相互适应和依存。3.3.达到稳定状态后

18、,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如有,是怎样变化的?如有,是怎样变化的?有。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少,水中溶解氧逐渐减少,有。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少,水中溶解氧逐渐减少,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型动物先死亡。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型动物先死亡。第41页/共45页1.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A 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 缺少干旱C 有自我调节能力 D 食物链破坏 练习练习2.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易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松林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能力差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第42页/共45页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的( )A 抵抗力稳定性 B 恢复力稳定性C 食物链的结构可以改变D 受气候更替的影响4.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且被破坏后,最不容易恢复的是()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第43页/共45页第44页/共45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5页/共45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