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8 心术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1732797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8 心术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8 心术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8 心术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8 心术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8 心术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8心术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赏析】乙巳年(1065)重阳,苏洵参加了宰相韩琦的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自谦中也含着牢骚,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苏洵从27岁开始,发奋苦读,

2、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30年的不得志。他已57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思考】这首诗的颈联备受后世评论家称赏,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妙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苏洵生卒年10091066字号称谓字明允,号“老泉”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主要成就文学家,与其子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嘉祐集六国论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

3、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费和军队开支巨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更导致军事上的骄惰无能

4、。苏洵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根据历代军事经验和理论,提出用兵的看法,写出了10篇军事论文,总称权书,心术即为其中一篇。一、字音麋鹿(m)烽燧(su)斥堠(hu)狎(xi) 袒裼(tn)(x)二、通假字凡兵上义上,通“尚”,崇尚小挫益厉厉,通“励”,发奋自厉,激励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殆,通“怠”,松懈,懈怠三、一词多义(1)兵(2)严(3)制四、词类活用而后可以动于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地兵有长短形容词用作名词,长处,短处冠胄衣甲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穿上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谨,使严五、古今异义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古义:突然出现。今义:高兴

5、;兴起。夫惟义可以怒士古义:激起义愤。今义:愤怒。小胜益急,小挫益厉古义:发奋自厉。今义:厉害。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古义:试探(虚实)。今义:尝试;品尝。六、特殊句式省略句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利害”前省略定语“战争形势”)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而后”前省略主语“将帅”)判断句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邓艾缒兵于穴中(“于穴中”后置于“缒兵”之后,应置于前)心术本文为什么取题为“心术”?我的理解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来写的,故取题作“心术”。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

6、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和忍耐,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对于“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你怎么看待?我的理解“凡将欲智而严”有道理,但“凡士欲愚”与原文“凡兵上义”“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不吻合。既然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励士兵的士气,难道要士兵连正义与非正义也分不清吗?所谓“凡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什么是“上义”?你是怎样看待苏洵的“上义”说的? 我的理解“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

7、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 构思精巧文章虽然各个段落独立成章,但每个段落又都在“心术”这一主题的统率之下。也就是说无论“治心”还是“上义”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真可谓形散而意聚,是我们写作议论性散文应具备的构思思路。论证严密文章以“心术”为题,主要探究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文章由主到次,层层论述,使文章既不平淡呆板,又不拘泥于一定的现成套路,主次分明,脉络严谨。例如:作者

8、把“治心”作为第一要务,首列于文章的开端,而把崇尚正义作为文章的第二条重要义项,其次对财、力、气、心、智、严、长、短、顾、恃等一一论述,使文章严而有序,层次分明,堪称军事论文的经典著作。语言风格鲜明起语多“凡”字,使行文理足、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钉截铁;全篇多短句而少长句,语调峻急,锋不可犯;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而且极富哲理。苏洵是中国文化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他的青少年时代是灰暗的,厌读书,喜游乐。27

9、岁时,苏洵幡然醒悟,毅然告别苦涩的岁月,深居简出,面壁苦读,虽屡试不第,却锲而不舍,用功更勤,人到中年,终成一代名家,蜚声文坛。苏洵从浪子到文豪的华丽转身,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励志经典教材,激励着许多后人在沉沦中奋起,创造人生的奇迹。更可贵的是,他言传身教,率领儿子苏轼和苏辙攀登文学顶峰,创造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文坛传奇。更为可贵的是,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

10、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大都观点新颖,切中时弊。适用话题苏洵:伟大的父亲我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眉山!眉山,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山不高,水有韵,岷江穿城而过,悠扬一笔篆书,喟然一首抒情诗!心灵经历虔诚地膜拜眉山古朴的青石板、青瓦屋和三苏祠,再遥想百里之外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清风明月,耳得目遇,声色皆致,不觉心驰神往,小小的心,狂傲成跌宕的岷江,巍峨成奇峻的峨眉是的,我想起了与“峨眉共比高”的“三苏”,想起了群星闪耀的宋朝文学星空,想起了嘉祐元年的春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离开家乡,远赴开封,三个背影渐行渐远,慢慢走成了三座文学丰碑!那年,作为父亲的苏洵,已年近五十,两鬓有了微霜,看上去

11、像一个老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淡漠了做官的念头。他不想考试。但两个儿子要考,他把对功名的期待寄托在让他骄傲的两个儿子身上。眉山到开封,路途遥远,父子三人走了足足两个月。旅途的劳顿和艰辛,被性情开朗达观的苏洵调和得趣味横生。他和两个儿子一路读书,一路游历,开开玩笑,讲讲故事,使原本枯燥的旅途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偶遇风雨,父亲带着儿子避在一处,父亲独坐思虑,两个儿子加紧温习,风声、雨声、读书声,遂成绝美景致。思及苏洵少时,正如他所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他豪放不羁,喜好游侠,很难坐下来伏案攻读,成天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到了25岁,书没有念成,还是个既无学问又无功名的

12、白丁。但是,对苏洵而言,“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两个儿子:远方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太多的艰辛和意外,给了苏洵太多的思考和收获。每次游历归来,他都为儿子奉上一道精神的盛宴,独特的思考,敏感的情怀,文人的视角,为两兄弟打开了一道神奇的大门,开始了他们对五彩世界的漫游!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兄弟俩就崭露头角,名噪京城。在礼部考试中,年仅22岁的长子苏轼金榜高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只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录苏轼为第二名。面对苏轼的奇文,欧阳修击节赞叹:“三十年后,无人道我。”年仅20岁的小儿子苏辙也

13、同科进士及第。苏洵本人也修得正果,大器晚成,宰相韩琦欣赏他的才学,召试舍人院,他推病不应试,后被任命为校书郎。养育了苏轼和苏辙两个优秀的儿子,已足够使苏洵名垂后世。但他更以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彪炳史册。他自27岁始,闭门谢客,发愤攻读,两次落第,“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大文学家,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苏门三父子,三座丰碑,我最敬仰苏洵:他是杰出的文豪,更是伟大的父亲!我小小的心,蜿蜒成温柔的岷江,吟唱着深情;耸立成巍峨的峨眉,托举着崇敬!【赏评】构思精巧,选材精当,语言精美是本文最显著的特色。作者巧妙地以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远赴开封参加礼部考试为主线,把人物的生平、业

14、绩串连在这条主线上,集中、紧凑,不蔓不枝地展示了人物一生的风貌,凸显了“伟大的父亲”这一主题。一、基础考查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麋鹿(m)斥堠(hu)丰犒(o) 尺箠(chu)B缒兵(zhu) 烽燧(su)狎(xi) 蜥蜴(x y)C袒裼(x) 冠胄(zhu)寝(qn) 所恃(sh)D校正(jio) 刘禅(chn)固有所侮(w) 抗而暴之(bo)解析:选C。A.“麋”读“m”,“犒”读“ko”;B.“燧”读“su”;D.“禅”读“shn”,“暴”读“p”。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凡兵上义上:崇尚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兴:突然出现B能以兵尝敌 尝:曾经小挫益厉 厉:

15、厉害C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殆:懈怠士以义怒 怒:激起义愤D故去就可以决 去就:离开与靠近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支:支撑,对付解析:选B。尝:试探(虚实);厉:发奋自厉。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凡兵上义B冠胄衣甲,据兵而寝C小挫益厉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解析:选B。A项,“上”通“尚”,崇尚;C项,“厉”通“励”,奋发自厉,激励;D项,“殆”通“怠”,松懈,懈怠。下列各句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B邓艾缒兵于穴中C奉宣室以何年D复游于赤壁之下解析:选A。“而后”前省略主语“将帅”;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16、8题。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

17、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眨眼B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益:增加C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并:兼并,攻取D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委:交付解析:选B。益:更加。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士以义怒,可与百战私见张良,具告以事B非一动之为害谁为大王为此计者C丰犒而优游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D凡兵之动,知敌之主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解析:选D。“之”,

18、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以”,介词,因;介词,把。B项,“为”,动词,造成;介词,替。C项,“而”,连词,顺承;连词,转折。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是“调动士兵积极性”的做法的一项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怀其欲而不尽用人不尽其所欲为ABC D解析:选A。是为将应有的心态。是为将应具备的两种素质。排除这两项即可。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将领,应该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良好素质。唯其如此,才可以统率军队,谋求胜利。B调动士兵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正义,用正义激发他们,士兵就会一往直前,无畏无惧。C对待战争,战

19、前要积蓄财力;战时要鼓励士气;战后要修养心性。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D摸清敌情才能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唯此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解析:选C。“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应为“要让士兵怀有没有实现的愿望”。(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六 国 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20、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

21、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2、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解析:选C。根据语境意思及行文标志断句即可。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家,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C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D窃,敬辞,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本文指自己。解析:选D。窃,是谦辞。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

23、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文,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解析:选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还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4、译文:(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译文:答案:(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2)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

25、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国与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

26、、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秦国的祸害。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

27、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国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以至于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三、语言表达把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填在答题线处,使前后文连贯通畅。(只写序号)

28、我常常在拿出那一方从古董街买来的宋朝抄手砚,_。整个下午,我交出了白卷。随着古琴的旋律就让旋磨出来的那一朵朵浓郁芳香、盛开饱满的墨花,像昙花一样,随即干枯、凋萎整个下午,没能写出任何一个字滴上三五滴清水手中轻握松烟小墨不断地磨出清香的墨膏之后答:解析:注意先后顺序:滴水拿墨伴着琴声磨出墨膏没写出一个字墨膏干了。答案:在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句式协调一致,语意完整。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随意折毁它,那么花儿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瓣醉人的芬芳;_;_;如果你能使一方泥土快乐,不随意占用它,那么泥土也会使你快乐,在你饥肠辘辘时为你奉上一缕诱人的稻香。解析:仿写要注意“形似”与“神似”,注意前后语句使用的句式和整个语段表现的主题。答案:(示例)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不随意践踏它,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上一抹耀眼的新绿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随意污染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沁腑的清凉- 15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