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1511239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资源描述:

《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6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建三江管局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第一部分 技术规程一、寒地水稻农时标准(一)大棚扣膜期:春季扣膜要在3月18日前完成。(二)浸种催芽期浸种始于3月2425日,完毕于4月45日;催芽始于4月56日,完毕于4月1516日; 集中浸种、催芽45批次。(三)秧田播种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棚置床温度(有地膜)稳定通过12以上时即可开始播种,适播期旱育机插中苗为4月8日18日,钵育大苗(4.15.1叶)在具备保温条件下4月56日开始播种。(四)泡田整地期上年秋季旱整地、秋筑埂的地号,4月1015日开始放水泡田,4月1520日开始水整地,5月5日前完毕水整地。保持水层57厘米,不能落干。(五)移栽

2、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稳定通过15时为移栽始期,机械插秧5月10日开始,5月25日完毕;钵育摆栽5月15开始,5月23日完毕。水稻高产插秧期是5月155月25日。(六)晾田控蘖壮根期 水稻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1叶品种8叶),预计田间茎数达计划茎数80左右时,在7叶期开始晾田,控制9叶的同伸分蘖(6叶叶腋的分蘖)发生。(七)稻瘟病防治期 防治水稻叶瘟: 11叶品种水稻在水稻9.19.5叶期;防治水稻穗颈瘟:水稻孕穗末期始穗前期(抽穗520左右),其中最正确时期为水稻抽穗前3天始穗前期(第一粒抽出5%左右植株开始抽穗);防治枝梗瘟、粒瘟:水稻齐穗期后1520天。与此同时,按照水稻田间叶龄

3、进程做好纹枯病等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八)齐穗期 11叶品种的水稻7月25日前齐穗,12叶品种7月30日前齐穗,保证结实期有4045天,需活动积温850900以上。(九)安全成熟期 水稻在9月11日前安全成熟,安全成熟的标志为全田水稻穗部黄化完熟率95以上。(十)收获期 水稻种子收获9月2510月5日,商品粮收获10月16日前完毕。二、寒地水稻生产用种标准(一)种子标准 水稻种子发芽率90%(国标85),发芽势85、纯度98、净度98以上、水分14.5%以下。(二)种子加工标准烘干温度40以下、糙米率1%以下、青粒率0.5%以下、除芒率98%以上,机械选种后盐水选出率2%以下。(三)芽种标准

4、芽种标准为根芽长2毫米以,根、芽长一致,呈“双山型”。(四)种植比例 第一生态区以11叶品种为主,12叶品种占20;第二生态区以11叶品种为主,10叶品种占20;第三生态区以10叶品种为主,11叶品种占4050。(五)主栽品种 主栽品种以空育131、三江1号为主,西部农场搭配垦鉴稻6号、垦稻21号、龙粳25号、龙粳29号、龙粳31号等品种,东部农场搭配三江2号等品种。三、寒地水稻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1、旱育中苗标准 旱育中苗叶龄3.13.5叶,秧龄35天左右,地上部分3、3、1、1、8,即中茎长3毫米以,第一叶鞘高3厘米以,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间距1厘米、第2叶叶耳与第3

5、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第1叶叶长2厘米左右、第2叶叶长5厘米左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株高13厘米左右;地下部分1、5、8、9,即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1叶节根9条突破待发;百株地上部干重3克以上,要求白根多、须根多、根毛多、根尖多。生产上要求旱育中苗具有10条以上根系,地上百株干重3克以上。2、旱育大苗标准 旱育大苗叶龄4.14.5叶,秧龄35-40天左右,株高17厘米左右,百株地上干重4克以上,带12个分蘖;地上部3、3、1、1、1、8、11,即中茎长3毫米以,第1叶鞘高3厘米以,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第3叶叶耳与第4叶叶耳间距各1厘米左

6、右,第1叶叶长2厘米左右、第2叶叶长5厘米左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第4叶叶长11厘米左右;地下部根系1、5、8、9、11,即总根系23条,其中,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一叶节根9条,第二叶节根11条突破叶鞘待发,白根多、须根多、根毛多、根尖多,生产上要求旱育大苗具有20条以上根系。如用玉米钵可以培育5.15.5叶,带3个分蘖的大苗。(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标准1、根白而旺移栽时秧苗的老根移到本田后多半会慢慢死亡,只有那些新发的白色短根才会继续生长,生产上旱育中苗根系不少于10条,旱育大苗根系不少于20条,所以,白根多是秧苗返青分蘖的基础。2、扁蒲粗壮 扁蒲粗壮的秧苗

7、,腋芽发育粗壮,有利于早分蘖;粗壮秧苗茎大维管束数量多,后期穗部一次枝梗多、穗大;扁蒲秧体贮存的养分较多,移栽后这部分养分可以转移到根部,使秧苗发根快、分蘖早、快而壮。3、苗挺叶绿 苗身硬朗有劲。壮苗叶态是挺挺弯弯,秧苗保持较多的绿叶,对于积累更多有机物,培育壮秧,促进早发有利。4、秧龄适当 秧苗足龄不缺龄,适龄不超龄。看适龄秧既要看秧苗在秧田生长时间,更要看秧苗的叶龄,这才能实际反应秧苗的年龄。5、均匀整齐 秧苗高矮一致,粗细一致,没有楔子苗、病苗和徒长弱苗等。四、寒地水稻培育旱育壮苗技术标准(一)种子处理技术标准1、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可认为秋季包衣和春季包衣,以秋季机械包衣为主,提高包衣作业

8、质量。秋季包衣的种子包衣后可以通过烘干设备烘干灌袋后暖库保管。在保证种子机械加工后盐水选出率小于2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种衣剂直接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时按照种子重量2的比例加入种衣剂,即每100公斤水稻种子加2公斤种衣剂(以友缘牌种衣剂为例),再加清水1公斤稀释。要保证药量准确、附着均匀、专人负责、确保效果。包衣机进行种子包衣时,一次准确加入700公斤种子,再加入14公斤种衣剂和7公斤清水混合好的药液,开动包衣机搅拌56分钟,待每一粒种子表面都包裹着一层红色药膜后,即可倒出已包衣好的种子灌入井底布浸种袋中,阴干23天药膜固化后就可以进行浸种。或先将稀释后的种衣剂和种子每分钟流量调至1:33.3,

9、然后进行包衣作业。2、种子包衣须知包衣温度:种子春季包衣应在白天最低温度稳定通过4时进行,如果温度太低时包衣则会出现挂蜡现象,种衣剂无法成膜,无法拌匀,影响药效发挥;秋季包衣时要在低温烘干后再灌袋入库保管。种子增温:春天温度低、种子凉,可在晴好天气提前打开种子库的门窗增加种子库的温度,也可在大棚包衣。包衣时可以用3540的温水稀释种衣剂。严防晒种、冻种:包衣种子不能在下晾晒,防止直射,以免发生药剂光解影响药效,包衣后的种子要在遮荫处阴干;如果春季需要晒种,则在晒种后进行盐选和包衣,严防冻种现象发生。安全贮存:种子包衣后,表面水分会增加2%作左右,秋季包衣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种子达到安全贮存水分后

10、再进行贮存,或放在暖库中贮存,否则会出现种子水分过大而降低发芽率现象。药膜固化:刚刚包衣好的种子不能直接浸种,要在温度大于5的条件下阴干3天以上或低温烘干,待种衣剂药膜充分固化后再浸种。如药膜未固化就浸种,易掉色,浸种液浑浊通红,药效差。降温措施:为了防止直射,浸种棚温度过高,浸种水温上升过快,浸种棚要备遮阳网。3、集中浸种 包衣种子浸种时采用袋装(井底布网状袋)浸种,浸种袋不要装得太满,大半袋即可,整齐的码放在浸种箱(距箱边1015厘米),加入清水没过种子1520厘米即可。浸种温度1112,时间910天,浸种积温100以上。要随时检测浸种箱温度变化,一旦温度超过指标,立即打开遮阳网或燕尾槽或

11、卷帘器通风降温,或以循环水降温。集中浸种时每天要进行12次浸种液循环,调温增氧;如果常规浸种装置袋装浸种时,可以上下翻动浸种袋,但要轻拿轻放,不允许散放浸种。包衣的种子不能与未包衣的种子一起浸种。4、浸好种子 浸好种子的标志是种子颖壳表面颜色变深,种皮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剥去颖壳米粒易掐断,手捻米粒成粉末,没有生芯。浸好种子捞出后即可直接催芽。5、集中催芽集中催芽时,将浸好的种子整齐码在催芽箱(距催芽箱边缘1015厘米),先加入3538的温水(或经过加热的浸种液)没过种子56厘米,待种子表面温度不再升高时,将水抽出,重新加入3538温水(或加热后的浸种液),至种子表面温度

12、达到3032时,抽净催芽箱所有的水分,将催芽箱上部盖好,防止顶部因温度散失过快温度过低出芽补齐,然后,按照芽种生产技术要点进行催芽;种子破胸时,温度上升很快,当温度超过32时,立即用2526的温水进行降温,保证种子在2528适温条件下进行催芽,时间2024小时左右;催芽时保证种子外、上下温度均匀一致。当种子芽长达到1.51.6毫米时,再注入1820温水一次,以降低种子表面温度,减缓芽种生长速度,并使其接近外界温度;当种子芽长达到1.8毫米时即可出箱,种子部的余温即可使种子芽长达到2毫米左右。6、低温晾芽 催好芽的种子要在大棚或室常温条件下晾芽,可以抑制芽长,提高芽种的抗寒性,散去芽种表面多余水

13、分,保证播种均匀一致。注意晾芽时不能在直射条件下进行,温度不能过高,严防种芽过长,不能晾芽过度,严防芽干。晾芽时间1天以,第2天必须播完,严防晾芽时间过长,降低发芽势,影响芽种质量。芽种出箱后一定要在23小时运送分发到农户,运输过程中一定要用苫布盖好,严防温度过低或运输停留时间过长而冻伤种芽。(二)置床处理技术标准1、置床处理要求旱整地旱做床,秋季粗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床面平整、土质疏松,有利于部分根系通过盘孔,扎入置床吸收养分和水分。春季置床要求床面达到平:每10平方米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2、调酸、消

14、毒、施肥 水稻育秧的置床在摆盘前一定要先测定置床的pH值,尤其是新建的育秧基地的置床,当置床的pH至高于5.5时,一定要进行调酸、消毒和施肥,具体方法是: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每100平方米用77.2固体硫酸12公斤,拌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在4.55.5之间;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调酸施肥后每100平方米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升,兑水510公斤喷施于置床上进行消毒。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每100平方米用壮秧剂30公斤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

15、中05厘米。如测定置床pH值达不到4.55.5之间,再用77.2固体硫酸补调到标准pH值。3、防治地下害虫 在摆盘前每100平方米置床用2.5%敌杀死2毫升,兑水6公斤喷洒,或5锐劲特悬浮剂10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或5锐劲特1020毫升水150毫升稻糠4公斤制成毒饵播种前均匀撒施在苗床上。4、床土配制将过筛的床土3份与1份腐熟有机肥(或其他商品有机肥按照说明使用,如平安福生物有机肥10公斤/棚)混拌均匀,然后,按照种衣剂配套肥使用说明将床土与配套肥充分混拌均匀后堆放待用,要堆好盖严,防止遭雨和挥发。其混拌方法是首先测算每百平方米置床可摆放的秧盘数量为600盘,普通机插盘每盘用混好的床土

16、数量(标准盘长58.5厘米,宽27.5厘米,床土厚度2厘米,每盘3217.5立方厘米)为数量3公斤左右,每100平方米用床土数量为1800公斤左右。高性能插秧盘或钵形毯式秧盘床土厚度2.5厘米,每盘床土数量3.6公斤左右,每100平方米用床土数量为2160公斤左右。先将每100平方米配套肥用量与床土用量的1/4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床土充分混拌均匀。然后,测定床土pH值,如pH值未达到4.55.5之间,可再用77.2固体硫酸调至规定标准。5、摆盘机插秧苗摆盘,在播种前57天进行摆盘,顺摆秧盘必须夹在中间,摆盘时将四周折好的子盘用模具整齐摆好,要求秧盘摆放横平竖直,子盘折起的四周与子盘

17、底部垂直,盘与盘间衔接紧密,边盘用细土挤紧;边摆盘边装土边用木拍子压实;鉢形毯式盘和高性能机插盘盘与盘之间要衔接紧密,横平竖直;普通秧盘盘装土厚度2厘米,高性能机插盘和钵形毯式秧盘盘装土厚度2.5厘米,盘土厚薄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钵育苗摆盘,在做好置床上浇足底水,趁湿摆盘,将多钵盘摞在一起,用木板将钵盘钵体的2/3压入泥土中,再将多余钵盘取出,依次摆盘压平,钵盘装入已混拌好的床土,床土深度为钵体高度3/4;种土混播时,亦可先播种,再将播种的钵盘整齐压摆在置床泥土中,将钵体2/3压入泥土中;也可以在置床上先铺一层2厘米厚度经过调酸、消毒、施肥处理后的细土,再将钵体压入土中后装土播种。6、浇水

18、摆盘后采用微喷浇水或常规浇水时要在秧盘上铺一层编织袋或草袋,严防浇水冲击导致后盘床土厚度不一致,水分渗干后,床土软硬适度时等待播种。要一次浇透底水,标准是置床上1520厘米土层无干土。(三)播种技术标准1、播期采用三膜覆盖或具备增温措施的大棚机插苗4月8日,钵育苗4月5日开始播种,4月18日完毕,最正确播期为4月1018日。 2、播量 机插中苗播芽种4400粒/盘(种子发芽率90,机插中苗田间成苗率90),即每100平方厘米播芽种275粒;种子田机插中苗播芽种 4200粒/盘,即每100平方厘米播芽种260粒;八行插秧机机插中苗(秧盘长58.5厘米,宽22.5厘米,面积1316平方厘米)播芽种

19、3600粒/盘,即每100平方厘米播芽种275粒,八行插秧机要比常规育苗增加20育秧面积;钵育大苗播芽种45粒/穴;钵形毯式苗播芽种 38004000粒/盘,每钵播芽种56粒。播种时要求播量准确,播种均匀,秧盘边缘无聚堆和压摞现象。3、播种摆好盘浇透底水12天后,当气温达到秧苗生育低限温度指标(气温5,置床温度12)时即可播种,播种器匀速作业,中间不能停车,要求播量准确,播种均匀,无空穴、漏播、重播、压摞等现象。4、覆土播种后先用调种器(木杆绑鹅毛翎)调种,然后,用压种磙(木磙)将种子压入土中(使种子三面着土),覆土厚度0.50.7厘米(以盖严的炒熟大豆粒为准),覆土用的床土要混拌适量有机肥、

20、草炭土等,比例为45:1,但不能加入肥料、壮秧剂等,覆土要求厚薄一致、到边到角、覆盖严密。5、保温增温水稻播种后采用三膜增温时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或覆上防寒膜,或采用炭火炉、液化气炉等增温。4月15日前播种的秧田采用三膜增温技术。(五)秧田管理技术标准1、管理工具 秧田管理必须必备校正后的温度计二支、秤、量杯、喷雾器、喷壶、秧田管理指标卡二份与智能化监控设施等。2、温度计摆放育秧大棚应摆放二支温度计测量床和棚温度变化,温度计分别摆放在距两侧棚头20米距中间步道30厘米处,用8铁线做成支架,播种后放于床面上地膜下,秧苗出土后温度计始终放置于秧苗下1厘米处。秧田温度计必须与标准气象温度计校正后方

21、可使用。 3、秧田管理五个关键时期技术标准第一个关键时期种子根发育期主要是指播种后到不完全叶抽出的时间,约需79天时间,此期以培育种子根健壮生育为主,要求根系长的粗、长的长、须根多、根毛多。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的原则。种子根仅1条,种子根充分发育则秧苗茎基部变粗,吸收能力增强,秧苗能早期超重(离乳期前超过种子重量)分蘖芽发育好。种子根是在鞘叶和不完全叶伸长期间起养分、水分吸收作用的,种子根发育的好,须根、根毛就多,吸收能力也旺盛,酶的活性增强,不仅秧苗素质提高,鞘叶节根数量(5条)也能达到预期数量。管理重点是控温,要求棚温度不超过32,超过此温度时即打开大棚两头开始通风,下午45

22、时关闭通风口;水分管理要保证实现旱育,在浇足底水的前提下,此期一般不浇水,如湿度过大或局部过湿(积水)时白天撤膜蒸发散墒,晚上再盖上地膜,促进旱生根系生长;如果发现出苗顶盖现象,或床土变白水分不足时,要用树条等敲落顶盖,局部露种处要适当覆土,用喷壶适量补水,接上底墒;覆土过厚处,要适当挠掉,确保出苗整齐一致。浇水时要用水温16以上(最适温度1820)的温水浇苗,严禁用温度低于10的冷水浇苗,严防冷害。当秧田出苗80时,在早晨8时前或晚上4时后揭去地膜,严防中午高温时段揭膜灼伤秧苗。第二个关键时期第一完全叶伸长期,从第1完全叶露尖到叶枕露出,叶片完全展开,约需57天时间,管理重点是地上部控制第1

23、叶鞘高度,中苗不超过3厘米,大苗不超过2.5厘米,地下部促发与第1叶同伸的鞘叶节5条根系。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温度不超过28,最低温度不低于10,要与时通风练苗,晴好天气自早8时至下午3时,要打开棚头和通风口,炼苗控长;如遇冻害,早晨提早通风,缓解冻叶枯萎;水分管理除苗床过干处补水外,一般少浇或不浇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状态(浇水时水温控制在18以上,最适水温2022),严禁使用水温15以下的水浇苗,严防冷害伤苗。此期要与时排除大棚四周排水沟中的积水,严防水分过多浸润苗床造成旱育不旱而成为湿润育苗,影响秧苗根系发育。第三个关键时期离乳期,从第2叶露尖到第3叶展开,约需1014天时间,经历两个叶

24、龄期,此期胚乳营养已基本耗尽,此期第2叶生长较快,第3叶生长较慢。管理重点是地下部促发与第23叶同伸的不完全叶节8条根系健壮生长,地上部控制好第2叶鞘高度4厘米左右,第3叶叶鞘高度5厘米左右,即第1叶与第2叶叶耳、第2叶与第3叶的叶耳间距各1厘米左右,防止茎叶徒长。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水分,棚温控制在2叶期2225,最高不超过25;3叶期2022之间,最高温度不超过25,最低温度不低于10。此期要多设通风口大通风练苗,棚湿度大时下雨天也要通风练苗。要掌握“低温有病,高温要命”的道理,在连续低温过后开始晴天时,要提早开口通风,防止青枯病(立枯病)出现;高温天气也要提早通风,严防高温徒长;如遇冻害,也

25、要提早开口通风,缓解叶尖萎蔫。在秧苗2.5叶期根据温度情况,逐步加大通风量,最低气温高于7时可昼夜通风。水分管理做到“三看”浇水:即一看床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情况,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与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如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心叶叶尖不吐水或水珠变小,午间心叶卷曲,则在早晨八时左右浇水,一次浇足,浇水时水温要在20以上(最适水温2225)浇苗,严禁用水温低于18的水浇苗。在认真做好调温控水的情况下,还要做好防病灭草调酸追肥等工作:(1)防病离乳期(秧苗2.5叶期)应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青枯病),发现中心病株时要与时防治,如遇低温冷害秧苗叶片受冻害,应在早晨8时前通风

26、,缓解叶片冻害,防治立枯病的发生。(2)灭草在秧苗1.5叶期,稗草23叶期喷施除草剂灭草。要杜绝秧田播后封闭灭草,严防除草剂药害发生。(3)秧田追肥为了保证秧苗健壮生长,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秧苗1.5叶期、2.5叶期各追肥一次,每次追纯氮1克/盘,即硫酸铵5克/盘(尿素2克/盘),将硫酸铵(尿素)与适量过筛细土混拌均匀后撒施在秧田上,施肥后要立即喷一遍清水洗苗,以防化肥烧苗;追肥前不能浇水,以免床土含水太多,肥水渗不进去。同时,在秧苗2.5叶期茎叶喷施天然芸苔素12克/棚、酿造米醋100150毫升/棚,兑水1520升/棚喷雾。(4)调酸(浇酸水)在秧苗1.5叶期,秧田普浇pH4的酸水一次,每栋

27、大棚(360平方米)用77.2%固体硫酸0.30.5公斤兑水1000公斤,于秧田需要浇水时浇入,再喷清水洗苗一次,最好和秧田追肥结合起来进行。(5)防止早穗在秧苗的2.5叶期,棚温不超过25,即“双二五”标准,也是水稻早熟品种防止早穗的主要措施。第四个关键时期第4叶伸长期(旱育大苗),从4叶露尖到展开,约经历68天时间。管理重点地下部促发与第4叶同伸的第1叶节根9条,地上部促发与第4叶同伸的第1 叶腋的分蘖伸出,同时控制第4叶鞘高6厘米左右,即第3叶与第4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育成标准大苗。此期秧苗已离乳长大,进入炼苗后期,棚温不要超过20,白天揭开,夜间覆盖。水分管理严格按照“三看浇水”标准

28、与时浇水,不使其萎蔫。第五个关键时期移栽前准备期,中苗3.13.5叶,大苗4.14.5叶,时间34天,管理重点是控水蹲苗壮根,在不使秧苗萎蔫的情况下,使其处于饥渴状态,蹲苗、壮根,以利于移栽后发根好、返青快、分蘖早。同时,做好插前三带工作,移栽前一天带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少量喷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带药:70艾美乐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兑水3公斤喷洒预防潜叶蝇;带生物肥: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或生物肥按产品说明书使用。起秧、运秧按照当日插秧进度进行,不起隔夜秧,不插隔夜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超级大棚在调温控水上更要严格掌握技术标准,设专人管理棚

29、区,提早通风炼苗时间,延长通风时间和通风次数,加大通风口开启的宽度,增强棚对流强度;严格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禁止采用增加浇水次数和低温冷水浇苗,严格按照旱育壮苗水分管理技术要施水分管理,确保秧田实现真正的旱育状态,促进根系发育,培育旱育壮苗。五、寒地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一) 耕作技术标准1、本田规划 实行单排单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条格田宽50米,格田面积810亩。实现田、池、路、渠、林综合配套。加速老稻田改造,裁弯取直、去高添洼、消肥补瘦;逐步扩大格田面积达1公顷左右。2、耕作制度 以翻地为主,旋耕为辅。质量标准:翻地深度1822厘米,旋耕深度1416厘米;翻地要求做到扣垡严密

30、、深浅一致、不重不露、不留生格。3、秸秆还田 结合翻地耕作,实行秸秆粉碎还田或高茬收割还田,秸秆还田量以秸秆总量的60左右为宜。做到抛撒均匀,严防积堆。为加速秸秆腐烂速度,减少秸秆腐烂过程中对氮素的固定,秸秆还田的地号翻地时施尿素23公斤。4、泡田 本田实行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2/3或旱平(旋)地水深57厘米为宜。5、水整地 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垡片泡透后即可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透、净、大、齐、深、匀 。 (1)早:适时抢早,保证有足够的沉淀时间,沉淀时间1520 天以上。(2)平:格田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

31、棵到,放水处处干。(3)透:格田整地后达到耕作层一致,具有足够的塇土层利于根系发育。(4)净:捞净格田植株残渣,集中销毁。(5)大:扩大格田面积,每格田面积810亩,逐步达到1公顷左右。(6)齐:格田四周平整一致,池埂横平竖直。(7)深:水整地深浅一致,搅浆整地深度1215厘米。(8)匀:全田整地均匀一致,尤其是格田四周四角。(9)水:搅浆整地完毕后保持水层57厘米,缺失时与时补水不能落干。6、沉淀标准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正确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指划不成沟,说明沉淀不好,不能插秧;指划成沟,但不恢复,说明沉淀过度,二者都保证不了插秧质量。要在最正确沉淀状态下插秧,严防

32、边行推苗、淤苗,影响插秧质量。(二)移栽技术标准1、移栽秧苗类型 机械插秧旱育中苗3.13.5叶适龄秧苗,决不插3.64.0叶超龄秧苗。钵育摆栽旱育大苗4.14.5叶适龄秧苗,决不摆4.65.0叶超龄秧苗。2、插秧水深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夹住秧苗,秧槽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匀不齐,甚至折苗,造成缺苗严重;田面水过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保证不了插秧质量。3、插秧时田面硬度 插秧时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或木棍)入田面一节(2厘米左右)深度划沟,周围软泥呈徐徐合拢

33、状态,为最正确的插秧状态;如沉淀不好,田面过于稀软,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势乱,插秧机推压边行苗,插后秧苗易下陷,影响缓苗和分蘖生长;田面硬度过大,插秧阻力大,容易伤苗,插秧深度变浅,插后痕迹不能与时合拢,造成漂苗、缺苗。4、移栽深度 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适宜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与保全苗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0.5厘米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厘米以上,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苗;而插秧深度在2厘米左右时,则不出现倒苗、漂苗现象,植株发根较多,生长健壮,分蘖力强,因此,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插深

34、小于1厘米,穗虽多而穗小,不抗倒伏,插深大于2厘米,穗少而不能高产,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左右、钵育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抛秧秧苗钵面入土2/3(泥浆状态抛秧)为宜。5、移栽密度原则:移栽密度总的原则是地力条件好、秧苗素质好的地号宜稀植,地力条件差,秧苗素质差的地号移栽宜密植;积温条件好的西部农场宜稀插,积温条件差的东北部农场宜密插。密度:各农场要根据各自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水平等来合理确定本农场部各管理区、作业站的适宜栽培密度,做到合理密植。 (1)七星、大兴、创业、红卫农场、科研所机械插秧规格为5月20日前3012厘米,5月2125日3010厘米,2530穴/平方米, 45株/穴,基本

35、苗数100140株/平方米。(2)胜利、八五九农场机械插秧规格为 3010厘米,2833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20150株/平方米。(3)前进、洪河、青龙山、浓江农场机械插秧规格为3010厘米、23.812厘米,3035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30150株/平方米。(4)勤得利、鸭绿河、前锋、二道河农场机械插秧规格为3010 厘米、23.810厘米,3337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30160株/平方米。 (5)前哨农场机械插秧规格为3010厘米、23.812厘米和23.810厘米,3337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50160株/平方米。 (6)种子田机械

36、插秧密度301012厘米,2527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00135株/平方米。钵育摆栽密度 (1)七星、大兴、创业、红卫农场、科研所机械摆栽规格为3014厘米,人工摆栽为94寸,25穴/平方米,基本苗数100110株/平方米。(2)胜利、八五九、前进、青龙山、浓江、洪河农场机械摆栽为3012厘米,人工摆栽为93寸,28穴/平方米,基本苗数110120株/平方米。(3)勤得利、鸭绿河、前锋、二道河、前哨农场机械摆栽为3010厘米,人工摆栽规格为93寸,30穴/平方米,基本苗数120130株/平方米。6、移栽顺序插秧时应从稻田的下头开始,逐步向上头推进,待下一个格田插完秧以后,上一格田

37、中的水放入下一格田做为护苗水。这样,即节约用水,又提高了水温,还减少肥料流失浪费。 7、移栽质量机械插秧标准为早、密、浅、正、直、匀、满、齐、扶,插后同步补苗。(1) 早:保证做到适时抢早。(2)密:合理密植,保证田间基本苗数。(3)浅:插秧深度2厘米以。(4)正:要求秧苗栽的正,不要东倒西歪。(5)直:插秧行要直,秧苗栽的直。(6)匀:插行穴距规整,每穴苗数均匀。(7)满:插到头、到边,格田四角插满插严。 (8)齐:栽插深浅整齐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9)扶:插后与时上水护苗。(10)同:插秧同时安排专人同步补苗。摆栽标准为适、平、直、扶。(1)适:保证做到适时摆栽。(2)平:钵面与泥面

38、平齐。(3)直:摆行要直、秧苗白的直。(4)扶:摆后与时放水扶苗,防止晒干。(四)施肥技术标准1、肥效反应线水稻肥效反应线是指水稻在N叶期施肥,肥效反应在N+1叶较少,N+2叶较多的水稻需肥规律。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科学施肥,确保促进水稻生长发育。例如在水稻返青后3.5叶施蘖肥,4.5叶开始得到肥效但量较少,5.5叶期得到肥效较多,而5.5叶正是11叶品种水稻盛蘖叶位期,此期发挥肥效对促进水稻早分蘖、快分蘖十分有利。生产上要求在插秧后34天立即施分蘖肥,最晚不能迟于水稻返青期。2、施肥量与比例 施肥量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

39、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如计划产量在600公斤/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亩,其中,旱改水5年以的稻田施用氮磷钾总量在25公斤,生物硅肥5公斤/亩;610年稻田施氮磷钾总量为2728公斤,生物硅肥67公斤/亩;11年以上的稻田施氮磷钾总量为30公斤,生物硅肥78公斤/亩。积极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如平安福生物有机肥5公斤/亩,或其他商品有机肥;扩大钙肥、镁肥、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特别是测深施肥的地块要加大水稻专用基肥和配方肥使用面积;示壮家SFT缓释长效剂应用技术。施肥比例常规生产田亩施肥26公斤时,尿素(46N)11公斤,磷酸二铵(18N、46P2O5)6公斤,硫酸钾(50K2S

40、O4)9公斤;N:P:K比例为2.2:1:1.6,要提高钾肥用量,逐步使氮:钾达到1:1。如果计划产量在650公斤/亩以上或高产创建时,施肥量3035公斤, 加大钾肥用量,使N:P:K 比为2:1:1.82,施生物硅肥10公斤。种子田施肥N:P:K2:1:1.82,施生物硅肥810公斤。八行机插施肥量25公斤/亩(商品量),其中,氮肥(46尿素)10公斤、磷肥(18N46P2O5磷酸二铵)6公斤、钾肥(50%硫酸钾)9公斤,N:P:K2:1:1.6,生物硅肥施用67公斤/亩。 3、须知 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号,在现有氮肥施肥水平的基础上不能降低氮肥用量,因为,在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

41、,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号应增施尿素23公斤/亩,加速秸秆腐烂。八行机插由于水稻插秧规格变小,田间基本苗数增加,前期调控个体发育、群体不要生长过旺,以减少无效分蘖,防止封行过早,生产上注意增施磷钾硅肥,以提高水稻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抗倒伏性能。水稻生育后期视田间水稻长势长相,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做到三看施穗肥,哪黄施哪,哪弱施哪。切忌中后期氮肥用量过大,田间水稻长势过旺,加重水稻病害、倒伏现象的发生。 4、肥料种类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生物硅肥为主,示推广扩大水稻专用基肥和配方肥。5、施肥时期基肥氮肥总量的30(或40%)、磷肥100、钾肥60、硅肥100(也可以基肥50%、蘖肥

42、5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人工全田施入或用撒肥器施入,随着搅浆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注意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与时施入。蘖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其余20在11叶品种6叶期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蘖肥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施用34公斤硫酸铵。调节肥(接力肥)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前后,11叶品种8叶前后,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如不使用调节肥时,则将10调节肥用于基肥,即基肥由30调整为40,高产创建的地号必须施用调节肥。穗肥在水稻倒2叶露尖

43、到长出一半时,田间观察飘长叶出现后一个叶片就是倒2叶,10叶品种在9叶、11叶品种在10叶、12叶品种在11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30,钾肥总量的40。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出现拔节黄褪淡时则晚施;底叶有枯萎、干尖现象先放水壮根,后复水施肥;有稻瘟病(叶瘟)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粒肥常规生产田以叶面追肥代替粒肥,高产创建田依据田间叶龄诊断,在抽穗后如田间出现落黄现象时,可以亩施增施总氮量10(尿素1公斤左右)做粒肥,在水稻抽穗后8天以施完。6、叶面追肥 水稻全生育期结合防病叶面追肥23次,水稻营养生长期(7月10日前)叶面肥以

44、酿造米醋、氨基酸类微肥为主,水稻生殖生长期(7月10日后)应以酿造米醋、磷酸二氢钾等促早熟微肥为主,严禁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同时,积极推广叶面喷施硅肥、镁肥、硒肥等施用面积。(五)灌溉技术标准1、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井灌区350400立方米/亩,自流灌区450500立方米/亩。 2、井水综合增温 入田水温6月份水稻分蘖期15以上、7月份水稻长穗期17以上、减数分裂期18以上、8月份水稻结实期20以上。延长水路、清除杂草延长输水渠道的长度,多承受太阳辐射,可提高水温。同时,要清除渠道两侧的杂草,以免遮光,影响太阳对渠道的辐射,从而降低增温效果。改进渠道结构井水灌溉的输水渠道要采用宽浅式渠道,并将渠

45、道坡降改缓,降低流速,增加水在渠道中的流动时间,提高灌溉水温度。 晒水池增温晒水池面积为本田面积的23%,利用散水槽、长渠道、隔墙式晒水池、叠水板、渠道复膜、回水灌溉等综合增温措施,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最好采用地上池,池水深0.6米。3、灌溉技术 井水灌溉的在灌水方法要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缓灌进地为好,不要灌过塘水、长流水,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令其发挥蓄能作用。田间工程要完善,每个格田都有独立门户,实现单排单灌。池埂要坚实,防止跑水漏水。在渗漏大的田块,应在插前用机械多次进行水耙,或放水前先用机械旱整,这样可以减少漏水。灌水时间在夜间灌溉距水源近的田块,白天灌距离水源远的地

46、方,午间高温时段灌中距离田块,这样可以使灌水水温接近于田间水温,使全田水温一致,稻根不会因水温骤降受到伤害。对于距水源近的田块,最好在早晨56时趁田间水温低时灌水,到89时灌完,至10时左右全田水温就可达到一致,这是因为清晨田间水温与渠道水温差异小。浅湿灌溉技术水稻浅湿灌溉是指间歇灌溉与水层灌溉相结合,水层05厘米,分蘖末期、抽穗前适时晾田。 (1)浅湿灌溉的原则水稻浅水灌田,每次灌水深约为35厘米,待水分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再灌下一次水。灌溉过程中形成几水几落(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根据稻田的保水性能、土壤肥力水平、稻苗的生育状况与降雨量而定。一般一次灌水后的

47、有水时间约为25天,两次灌水之间的无水层时间应使浮泥沉实,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但土壤不干裂,不降低水稻的光合强度。当稻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80%时,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并不比水层灌溉的低,这可以作为两次灌溉间隔期间土壤水分控制指标的下限。在分蘖末期这个下限指标可以适当降低,以发挥晾田的作用。晾田可以作为间歇灌溉运用的一种方式,在分蘖末期延长了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对低洼粘重、还原能力强的土壤,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土壤肥力高(施用有机肥较多),还原能力强,秧苗生长旺盛,采用强度间歇灌溉,缩短有水层时间,延长无水层时间,分蘖末期晾田;具有中上等肥力的粘质土壤,渗透性好,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或基

48、施氮素,稻苗生育正常,前期和后期都可以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水,分蘖末期晾田。在间歇灌溉条件下,由于水层有无的周期性变化,土壤中消化反硝化作用使氮素有一定损失,因此,间歇灌溉是高肥栽培条件下的灌溉方法。若土壤含氮量高,稻田干湿交替产量并不减少;在低氮条件下则会使水稻减产,因此,应注意叶色和施用肥量、施肥方法,尽量减少氮素损失,不使稻株缺氮。(2)浅湿灌溉要点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后,分蘖始盛期高肥田采取强度的间歇灌溉,中肥田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溉。也可视苗情在分蘖始期浅灌,分蘖盛期间歇灌溉。水稻分蘖末期:水稻进入分蘖末期落干晾田。晾田适宜时期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最晚不超过穗分化前期,对分蘖力强的品种,当

49、分蘖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就应开始晾田;分蘖力弱的品种可在达到计划茎数时开始晾田。通过晾田,稻株形态上应是叶片耸立,茎杆老健,叶色清淡,出现所谓“拔节黄”。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从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灌水保持35cm水层,期间晾田12次。乳熟至黄熟期:从乳熟到黄熟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干干湿湿,前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到黄熟期停水。(3)促控结合灌溉技术插秧至分蘖盛期缓苗促蘖: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加速缓苗,保证穗数。就是要促使秧苗快返青,并使分蘖早生快发。此期要求秧苗有较强的生长势,应适时追蘖肥,在有效分蘖临界期达到计划茎数。如果水肥管理不当,易产生分蘖不足,造成晚生分蘖过多,影响水稻产量

50、和品质;或插秧密度大,前期分蘖过旺,茎叶繁茂,过早封行郁闭,从而导致成穗率低和发生病害、倒伏等后果。要采用适龄壮秧,插后建立水层约为苗高1/22/3,35天返青后,立即撤浅水层为3厘米。插秧后采用有水层的浅灌是为了创造一个较稳定的温度环境,减少植株蒸腾,保持稻体水分平衡。如遇大风,还可以减轻秧苗受风浪漂刷。如此期无水层,易使秧苗脱水受旱,不易缓苗。深灌又会造成浮秧,不易扎根,或叶鞘过长,细弱,导致披倒。东北地区早春易遇寒流降温,在这种情况下水层可以调温,以利秧苗生长。土壤肥力不高,或秧苗生长不旺的田块灌溉:要保持浅水层灌溉,一般35厘米。有水层的好处是促进土壤还原,加速土壤的有机质转化为铵态氮

51、,提高铁、锰、磷、硅等营养元素的溶解度,以利水稻吸收,浅灌还可以提高土温和水温。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视秧苗生长的旺盛程度,采取浅湿灌溉,每次灌水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起到经常放露晾田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育,防止黑根,有利分蘖早生快发。经验认为“苗壮靠前蹲,前期稳得住、后期不愁长。”(4)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控氮落黄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中心的转移,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因此,要限水控氮,使稻株含氮率下降,增强稻株体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提高碳氮比和木质素含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落水晾田。这时不仅停止施用氮肥,还要限制水稻对地力氮(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叶色暂时褪淡。(5)孕穗至

52、抽穗开花期保蘖攻穗抽穗前的减数分裂期对水的反应最为敏感,缺水会造成枝梗与颖花发育不全,影响籽粒形成。农谚有“树怕剥皮,禾怕干苞”之说。幼穗分化期一般应保持浅水层,适时晾田23次,或根据苗情采取轻度间歇灌溉,以防止顶叶和基部节间过渡伸长。在栽培上此期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枝梗和颖花发育,促进穗大粒饱,因此,水肥管理的原则是提高营养水平,改善受光条件。此时也是水稻需肥最多,生育最旺盛的时期。在幼穗形成期应有充足的养分,促进生理活性,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保证穗粒发育的需要。这个时期气温较高,北方又是多雨季节,也是稻瘟病容易发生的时期,田间有水层能使土壤中铵态氮增加,肥效稳定,有利于水稻

53、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中期晾田以后要适时追施穗肥,施肥量占氮肥总量的30%,钾肥占总量的40%,追肥是要做到“三看”追穗肥。(6)成熟期养根保叶此期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千粒重。水稻进入开花期,浮根发育,叶的有氧呼吸减弱,栽培上要求植株有较好的受光态势和较多的功能叶片(不少于4片绿叶)。受光充足,叶绿体同化能力强,才能使籽粒充实,千粒重提高,所以,水肥管理的原则是要保持有吸收能力旺盛的根系和同化能力较高的功能叶片。这个时期水稻需水已下降,但受旱也会影响灌浆,使结实不饱满,降低产量。实行浅湿间歇灌溉,乳熟前期以湿为主,乳熟后期以干为主,两次灌水间隔期间田面不泥烂,土壤沉实不裂缝。这样即透气良好,又不降低

54、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收到以气养根的效果。到了黄熟期即可排干,但停水过早也会影响籽粒饱满。一般水稻抽穗后20天,灌浆程度可达籽粒2/3左右,抽穗后25稻鲜重达到最大值,加强水稻成熟期的管理,对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浅湿灌溉的节水和增产作用(1)灌溉水的生产效率水稻实行浅湿灌溉比常规浅水灌溉节水,水的生产效率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率增加。长期水层灌溉土壤发生板结、冷凉,水、肥、气、热协调性变劣,使水稻根系不能向纵深发展,耐旱力减弱,抗倒、抗逆力变低,后期易发生早衰。在水多地势低的条件下,尤其遇到低温冷害年份,水稻生育进程缓慢,贪青晚熟,因而不利于创造高产。实行浅湿节水灌溉,就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2)肥

55、料氮的利用率浅湿灌溉可以使水稻根吸收土壤和肥料氮素的有效性增强,促进氮素向籽粒转移,提高肥料氮的有效性。浅水灌溉的穗肥有65%在根茎中积累,没有大量向穗部运转,而浅湿灌溉的籽粒中穗肥氮占6167%,比浅水灌溉几乎高出一倍。水稻孕穗后浅湿灌溉使植株利用肥料氮比浅水灌溉提高613%,孕穗后期增加到24%。(3)稻田的热量状况稻田的积温浅湿灌溉比浅水灌溉灌溉水积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43.263.5。增温效果以水稻生育前期和后期比较明显,这对水稻生育和加速后期成熟都有重要作用。 (4)稻田日泥温差变化因水分状况而不同。田面无水层湿润状态时,泥温昼夜变化较大。湿润灌溉的泥温,早、晚低于

56、水层灌溉,午间则高于水层灌溉。 浅湿灌溉白天升温快,温度高,有利于叶片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水不但调节土温,也影响光照强度。水稻分蘖需要强烈光照,光照不足会使分蘖减少,发育不良,增加无效分蘖。在光照充足条件下,1cm水层灌溉发生3.84个分蘖,植株基部受遮阴时仅为2.65个分蘖。(5)稻田热量通量在水稻抽穗期稻田015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层,晴天中午,浅湿灌溉热通量比浅水灌溉多0.290.63J(焦耳)/(cm2min),浅湿灌溉比浅水灌溉根区多获得92.11 J(焦耳)/(cm2min)热量。水稻的生育状况(1)根系活力浅湿灌溉根的吸收力为浅水灌溉的1.121.36倍。

57、分蘖力和有效分蘖数,分蘖期间随着水层加深,水稻分蘖数下降。在相同条件下,水稻单株平均分蘖数,浅湿灌溉为4.15个,浅水灌溉为3.68个,深水灌溉为3.4个。浅湿灌溉分蘖力强,分蘖高峰期提早45天,并获得较高的有效分蘖率。(2)生育转化浅湿灌溉促使水稻适时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叶面积系数、功能叶片、一次蘖、根冠比、叶鞘比等指标,浅湿灌溉均优于浅水灌溉。浅湿灌溉的植株氮、磷、钾含量受到控制,而有较强的叶水势。在乳熟期浅湿灌溉使植株淀粉和纤维素含量明显增多,碳氮比大,以碳代为主,为籽粒制造大量碳水化合物创造了条件。(3)生长形态浅湿灌溉的根系发育良好,地面上1、2节间较短,茎叶生长协调,倒伏面积

58、少。上三叶与茎的夹角浅湿灌溉分别比浅水灌溉1叶夹角小7度、2叶夹角小9度、3叶夹角小9度;倒数第1节间短3.8厘米,倒数第2节间短0.7厘米,倒数第3节间短0.1厘米,倒数第4节间短2.2厘米。(4)产量结构浅湿灌溉比长期淹水灌溉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所增加,平均粒数浅湿灌溉比浅水灌溉增加5.438粒,增幅6.535.2%,结实率增加0.48%,千粒重增加0.61克,增幅2.43.9%,增产幅度7.510%。浅湿灌溉解决的关键技术(1)促进水稻生育和成熟浅湿灌溉田面无水层呈湿润状态时,土壤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土温日变幅增大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浅湿灌溉白天升温快,温度高,有利于稻株的光合作用

59、和干物质积累。另外,水稻移栽至成熟,浅湿灌溉可使田间水积温增加76.2165.1。 (2)有效防止黑根和早衰实施浅湿灌溉创造了大气向土壤直接供氧的条件,加之热量增加情况看,起到了有效地增强根系活力的作用,这是地上部分生长和创造高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发生黑根的水稻,甚至根部土壤也变成黑泥,进而腐臭,吸收机能受到损害,养分不足,稻株发育不良,不仅使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还会产生赤枯病、胡麻斑病等生理病害而导致减产。浅湿灌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根系活力,可以防止黑根和早衰,消除了水稻生产发展中这一障碍。(3)改善水稻的生长形态,促进生育适时转化浅湿灌溉在水稻生育前期起到经常放露晾田的作用,促使根系发

60、达,蹲苗稳长。中期晒田(晾田)控制无效分蘖,达到群体协调生长发育,植株呈丰产长相,顶三叶耸立而直,地面上一、二节间短,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在生育后期干干湿湿,收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的效果,使水稻活根活叶成熟。浅湿灌溉,促控结合,还具有促使生育转化和提高结实率的效果。在生殖生长期,叶面积系数、功能叶片数、一次蘖、冠根比、叶鞘比等指标,浅湿灌溉均优于长期淹灌。在营养生长期,浅湿灌溉稻株的氮、磷、钾含量受到抑制,而有较强的叶水势,乳熟期淀粉和纤维含量增多,碳氮比增加,氮肥有效性增强,肥料利用率提高,促进养分平衡,为籽粒制造大量碳水化合物创造了条件。(4)调节生理、生态需水,实现节水高

61、产浅湿灌溉可以避免和减少田间水流失,浅湿交替中自然放露晾田,避免了不必要的明排水,减少了土壤渗漏和提高了降雨利用率,蒸腾系数降低,使水稻耗水量减少。浅湿灌溉方法 (1)返青期灌溉水稻在花达水插秧(插秧水深1厘米左右)后与时放水扶苗,水深苗高2/3(约46厘米),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早返青。在常温下地表呈花达水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910天,护苗水深度2厘米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67天,护苗水深度4厘米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45天。水深每增加2厘米株高增加1厘米,根数增加2条左右。(2)分蘖期灌溉水稻返青后,进行浅水灌溉,保持水层35厘米,做到以水保温、以水增温,以

62、增加水温和泥温,加快水稻分蘖。水稻分蘖最适气温3032,最高水温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水温低于16,或气温超过40,水温超过42,分蘖停止发生。保持浅水层可以增加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分蘖,无水或深水易降低泥温,抑制分蘖发生。水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位(N-n1叶龄期)(10叶品种7叶、11叶品种8叶、12叶品种9叶),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80时,在N-n叶龄期,撤水晾田35天,标准是地表呈湿润状态或地表发白呈火柴秆状微裂,以控制N-n2叶龄期(11叶品种9叶期)的无效分蘖发生。(3)长穗期灌溉水稻进行晾田后进入间歇灌溉,灌35

63、厘米水层后停灌,让其自然渗干,直到地表无水,脚窝尚有浅水时,再灌35厘米水层,如此反复但减数分裂期不能缺水。此期如无低温冷害至抽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断向土壤气,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换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4)结实期灌溉水稻进入抽穗期保持水层35厘米,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5)停灌期水稻抽穗后30天以上,进入腊熟末期再停灌,到黄熟期再排干。要严防深水淹灌,对于部分低洼地要强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数,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尤其是抗稻瘟病性能)。八行机插秧的稻田晾田时间应比常规晾田时间提早35日左右,并增加晾田次数。结实期浅湿灌溉的水稻产量、加工品质(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外观品质(高透明度、低垩白率和垩白度)与食味品质明显高于其它灌溉措施,增产的原因是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