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相关规定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1508108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3.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相关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相关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相关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相关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相关规定(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1页 共31页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 总则1.1

2、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

3、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

4、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应不低于表2.3.1的规定。表2.3.1 建设基地面积下限指标建设项目类型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低层多层高层低层多层高层建设基地面积(平方米)500100

5、02000-10003000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2.3.2.1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2.3.4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不超过表2.3.4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的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容积率等非强制性指标作适当调整,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2.3.5 建筑

6、基地原有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该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2.3.6 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2.3.6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设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规定建筑面积=建设基地面积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表2.3.4 各类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建设类型建筑密度(%)容积率新区旧区新区旧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住宅建筑低层333535401.01.11.11.2多层262828301.61.71.71.8中高层242525281

7、.92.02.02.2高层202020203.53.53.53.5公共建筑办公建筑类多层45 50 2.53.0高层35 40 5.06.0商业建筑类多层55 60 3.54.0高层50 55 5.56.5工业建筑类低层45501.01.2多层40452.02.5注:1.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录A之A.0.1的规定, 江苏省位于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连云港、徐州的全部辖区,宿迁大部(泗洪除外),淮安北部(涟水),盐城北部(滨海、阜宁、射阳);位于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全部辖区,盐城大部(滨海、阜宁、射阳除外

8、),宿迁南部(泗洪)、淮安大部(涟水除外)。2.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3.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筑基地计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积率分别是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的建设基地达到居住组团及以上规模时,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标的,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3.0.2.2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折算。4.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上表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指标。5.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折算。6.表中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但

9、计算各类建筑相关配套设施指标时,地下层建筑面积应计入建筑总面积。表 2.3.6 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指标允许建筑容积率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21.52-42.04-62.563.0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表四。2.3.7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2.3.7.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2.3.7.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第三章 建筑管理3.1

10、建筑间距3.1.1 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执行本规定。3.1.2 住宅建筑的日照一般应通过与其正面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予以保证。不能通过正面日照满足其日照标准的,对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的控制不应影响周边相邻地块特别是未开发地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物退让)。3.1.3各市、县(市)正南北向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值按表3.1.3执行。3.1.3.1 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L1L2L=建筑间距L1=日照间距L2=遮挡建筑遮阳点至该建筑背阳面外墙的距离3.1.3.

11、2 住宅建筑的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1=iHL1=日照间距i=日照间距系数H=建筑的计算高度3.1.3.3 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可按表3.1.3.3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 3.1.3.3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换算表方 位015156060折减值1.0L10.9L10.95L1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条式住宅之间。 3.1.4 住宅建筑间距非平行布置时,当相互夹角小于等于60时, 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相互夹角大于60时, 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

12、住宅建筑方位为基准。3.1.5 低、多层(含中高层) 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5.1 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条式建筑按3.1.3条计算确定;点式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参照3.1.5.2和附录一第3条计算确定。3.1.5.2 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垂直(夹角60)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按表3.1.3标准乘以0.9系数控制,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或3幢以上(含3幢)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3.1.5.3 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闲、健身、绿化等用于公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2.2米的自行车库等附属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

13、日照间距。沿街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低、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时,视同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间距。3.1.6 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6.1 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计算分析,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时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3.1.6.2 高层住宅建筑之间以及高层住宅建筑与多、低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可按3.1.3条计算确定。3.1.6.3 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照间距。3.1.7 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最

14、窄处控制山墙间距。沿街相邻建筑之间,其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造。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8的规定。表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高层(遮挡)多层、中高层(遮挡)低层(遮挡)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高层(被遮挡)302513-181513-181513-多层(被遮挡)302013-12108-12-6-低层(被遮挡)302013-12108-6-注:1、“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遮挡建筑,“被遮挡” 是

15、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3、“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阳台或开门;“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无或两侧都无窗户、阳台或开门。4、“-”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3.1.9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3.1.9.1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住宅建筑间距规定控制。3.1.9. 2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9.2规定。表3.1.9.2 住宅建筑(南侧

16、)与非住宅建筑(北侧)之间的最小间距(米)高层住宅建筑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高层非住宅建筑242013-15139-121313-多层非住宅建筑18139-1296-10-6-低层非住宅建筑999-966-9-注: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9.3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垂直时,在符合日照、环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如山墙无门、窗、阳台,其间距可酌情缩小。在统一规

17、划的前提下,沿街非住宅建筑可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毗邻建造。3.1.10 非住宅建筑的间距:3.1.10.1 非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10.1的规定。表 3.1.10.1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高层多层低层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高层181513-13139-999-多层13139-1296-666-低层999-666-666-注:1、裙房高度小于10米(含10米)时,按低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10米、小于24米(含24米)时,按多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24米时,按高层间距控制。 2、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

18、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11 工业建筑、仓储(库)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等按相关的消防、安全间距控制。3.1.12 医院的病房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5计算;中小城市按表3.1.3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计算。老年人居住建筑和中、小学的教学楼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计算;中小城市,按表3.1.3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15计算。学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间距控制。3.2 建筑物退让

19、3.2.1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3.2.2 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向图示见附录三):3.2.2.1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遮挡建筑,其主、次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当沿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被遮挡的建筑为已知非住宅建筑时,遮挡建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者表3.1.10.1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2

20、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非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表3.1.10.1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3 各类建筑的次要朝向(不涉及遮挡关系),其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8、表3.1.9.2或表3.1.10.1规定山墙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4 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是城市道路、河道的,应按照退让城市道路、河道的规定执行。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确定离界距离。3.2.

21、2.5 3.1.12条所列建筑物按住宅建筑离界距离控制。3.2.2.6 临道路建筑在符合城市规划以及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邻建造。3.2.2.7 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如需减少离界距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2)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所有者的同意。3.2.2.8 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的,公共道路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距离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红线要求、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规定。3.2.2.9 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小于3米。3.2.3 建筑物后退城

22、市道路红线距离:3.2.3.1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按表3.2.3.1控制。为有利于形成整洁有序的城市界面,同一城市路段同侧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有机组合。表3.2.3.1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米)建筑高度道路宽度小于24米24-50米大于50米40米以上8121530米以上-40米6101520米以上-30米5中、小城市10,大城市81520米及以下3中、小城市10,大城市815注:1、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 2、特大城市可参照本表制定规定。3.2.3.2

23、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地面层最突出的外墙(含柱)边线计算。挑檐、雨蓬等突出部分的设置不得影响道路通行安全和通过能力。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和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等不允许突入城市道路红线。3.2.3.3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其它道路不少于5米。3.2.3.4 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码头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详细规划、

24、城市设计控制,未制定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按人、车流集散需要确定,但不应小于8米。3.2.3.5 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3.2.3.1规定数值(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并应同时满足交叉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要求。3.2.3.6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执行或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3.2.3.7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3.2.2.9条确定。3.2.4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一道轨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3.2.4规定的距离控制。 表3.2.4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

25、离(米)铁路等级建筑物后退距离(米)铁路干线20铁路支线153.2.5 沿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驳岸顶(河道上口线)沿河一侧边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8米;驳岸延后实施的,后退规划驳岸顶(河道上口线)沿河一侧边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在设防洪堤河道两侧,建筑物后退蓝线距离还应符合防洪有关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特殊河段,建筑物的后退距离可适当调整,通过编制该河段的详细规划,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3.3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3.3.1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文物保护、建筑间距、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3.3.2 商业中心区、历史街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筑高度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

26、制规定确定或根据景观要求制定规定。3.3.1.2 建筑物临两条以上道路的,按主要朝向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控制高度,建筑所临道路的另一侧为广场、河道、电力线保护区的,在计算高度时,广场、河道、电力线保护区的1/2宽度连同道路红线宽度一并计算,但风景旅游区的河道除外。33.4 建筑基地的绿地3.4.1 各类新建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3.4.1.1 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3.4.1.2 工业、商业、金融、仓储、交通枢纽、市政公用

27、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20%。对环境有大气、噪音污染的厂矿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0%。3.4.1.3 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5%。3.4.1.4 属于旧城改建的上述项目,绿地率可以降低五个百分点。3.4.2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指标:3.4.2.1 组团不小于0.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小于1.0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平方米/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3.4.2.2 居住小区内每块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公共绿地内的

28、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小于70%。3.5 建筑基地出入口3.5.1 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75。3.5.2 各类建筑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80米,距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3.5.3 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置净高与净宽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道。3.6 各类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3.6.1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3.6.1。表3.6.1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类 别小汽车自行车一类

29、居住区1辆户1辆户二类居住区0.4辆户2辆户3.6.2 公共建筑停车位控制指标见表3.6.2。表3.6.2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建筑类别小汽车自行车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办公50300商业、金融、服务业、市场等50750文化、娱乐、餐饮60500医 院303003.6.3 扩建建筑,其扩建部分按表3.6.1、表3.6.2要求配建停车位。原建筑配建不足的,应在扩建的同时补建不足的停车位。3.6.4 各类停车位面积应根据具体停车方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3.6.5 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考虑各类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最低控制指标,但小汽车

30、的最低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表3.6.1、表3.6.2的规定。第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4.1 给水4.1.1 城市给水应集中供水,严格控制工业和公共设施自备水源。非居民生活用水尽量不采用地下水。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分质供水。4.1.2 城市配水管网应逐步形成环状,城郊的村镇应纳入城网统一供水。4.1.3 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其取水构筑物应选在城市和工业企业的上游清洁河段。必须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各水源保护区的具体界限,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中图示。4.1.4 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1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200米、陆域20

31、0米、一级保护区以外的范围,流速平缓,有倒流、潮汐或河流断面狭窄、河道两端建闸的河流,其下游水域可相应扩大到1000米,有关地区还应考虑潮水顶托或上下游水流方向互换等情况。准保护区范围以污染源不影响流域水质、保证取水口水质的要求划定。各级保护区的有关规定按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条例执行。4.1.5 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深井周围30米范围内(岩溶水及易受污染的深井可相应扩大),严禁设置厕所、污水坑、粪坑、渗水坑及垃圾堆等污染源,已建的必须拆除。4.1.6水厂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必要时应结合长远发展预留用地。用地控制指标按表4.1.7采用。水厂厂区周围(厂区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

32、绿化地带。4.1.7 加压泵站位置宜靠近用水集中地区。泵站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用地控制指标按表4.1.7采用。泵站周围(泵站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表4.1.7 水厂及加压泵站用地控制指标建设规模(万m3/d)地表水水厂(m2d/m3)地下水水厂(m2d/m3)加压泵站(m2d/m3)5100.70.500.400.300.250.2010300.500.300.300.200.200.1030500.300.100.200.080.100.03注:1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 2地表水水厂建设用地按指标适用常规处理工艺,厂内设置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构筑物以及

33、污泥处理设施时,可相应增加用地。 3地下水水厂建设用地按指标适用消毒工艺,厂内设置特殊水质处理工艺时,可相应调整用地指标。 4加压泵站设有大容量的调节水池时,可相应增加用地。 4.2 排水4.2.1 新建城镇和城市新建区应采用分流制;城市旧城区结合旧城区改造逐步实现分流制。4.2.2 污水处理厂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位置和范围,按远期规模确定用地面积。污水处理厂周围(厂区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厂址宜选在无洪涝威胁,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低,便于排放尾水和消纳污泥,兼顾农田灌溉的城市下游地区。排水口设置应不影响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在取水口下游不少于1000米。厂区尽量设在

34、城市生活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根据规模大小,应与居住区或公共建筑保持不少于1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宜按照表4.2.2采用。4.2.3 排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宜按照表4.2.3采用。泵站周围(泵站用地内)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表4.2.2 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md/m)建设规模(万m/d)用地指标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不含污泥消化含污泥消化20以上0.3-0.50.5-0.80.6-1.010-200.4-0.60.6-0.90.8-1.25-100.5-0.80.8-1.21.0-2.52-50.6-1.01.0-1.52.5-4.01-20.6-1.41.0-2

35、.04.0-6.0表4.2.3 排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雨水泵站污水泵站建设规模(l/s)用地指标(m.s/l)建设规模(l/s)用地指标(m.s/l)20000以上0.4-0.62000以上1.5-3.010000-200000.5-0.71000-20002.0-4.05000-100000.6-0.8600-10002.5-5.01000-50000.8-1.1300-6003.0-6.0100-3004.0-7.0注:合流泵站可参考雨水泵站指标。4.3 城市燃气4.3.1 城市燃气分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三类。应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燃气资源条件与燃气的技术特性,结合城市燃气工程现状,进

36、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近远期发展燃气气源种类。4.3.2 城市燃气气源厂(门站)应位于城市的下风向并留出必要的卫生、安全防护地带,具有适宜的地形、工程地质等条件;与周围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防火的有关规定。4.3.3 地下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下穿越,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穿越;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当需要同沟敷设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4.3.4 燃气储配站应远离居民稠密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物资仓库以及通信和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靠近城市道路,宜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好,地面高出防洪标高。4.3.5 燃气调压站的设

37、置:一般采用区域调压站。中、低压调压站服务半径500-1000米。应设在用气比较集中的地区,但尽量避开闹市区。调压站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表4.3.5规定。表4.3.5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米)建筑形式调压装置入口燃气压力级制建、构筑物外墙重要公共建筑外墙铁路中心线城镇道路红线电力变配电柜地上单独建筑高压(A)18.030.025.05.06.0高压(B)13.025.020.04.06.0次高压(A)9.0(7.0)18.0(14.0)15.0(12.0)3.0(2.0)4.0次高压(B)6.0(4.0)12.0(8.0)10.0(8.0)3.0(2.0)

38、4.0中压(A、B)6.0(4.0)12.0(8.0)10.0(8.0)2.0(1.0)4.0地下单独建筑中 压(A、B)3.06.06.0-3.0注:1.当调压装置露天设置时,则指距离装置的边缘。燃气设计压力(表压)分级(Mpa):高压(A)2.5P4.0;高压(B)1.6P2.5;次高压(A)0.8P1.6; 次高压(B)0.4P0.8;中压(A)0.25000205010020040010001居住区、村镇、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集中的地区6070901201501802002工业区(最外侧建筑物外墙)506070901201501803铁路(中心线)国家线607080100企业专用

39、线253035404公路(路肩)高速、I、级202530级、级1520255架空电力线(中心线)1.5倍杆高1.5倍杆高,但35KV以上架空电力线应大于40m6I、级通信线(中心线)3040注:1防火间距应按本表总容积和单罐容积较大者确定。 2地下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50%。 3设有防液堤的全冷冻式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规定执行。 4与本表以外的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执行。4.3.8 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应选在供应区域的中心附近,靠近道路,供应半径1000米,供应范围500010000户。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表4

40、.3.8的规定。表4.3.8 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米) 总存瓶容积(m3)项 目1010民用建筑1015重要公共建筑2025主要道路(路肩)1010次要道路(路肩)55注:1总存瓶容积按实瓶个数与单瓶容积的乘积计算。 2瓶库与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执行。4.4 公共交通4.4.1 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公交行驶道路、站场设置提供优先条件。4.4.2 公交首末站4.4.2.1 首末站的位置应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同侧。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4.4.2.2 首末站的用地: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90-100平

41、方米计算(回车道、候车廊另行计算)。若营运车辆少于10辆,或者用地不够方正、地形高低不平等利用率不高时,用地宜乘1.5的系数。4.4.3 城市公共电、汽车中途站4.4.3.1 平均站距宜在500-800米,市中心区宜用下限值,城市边缘区宜用上限值,郊区站距根据具体情况确定。4.4.3.2 在路段上设置停靠站时,上、下行对称的站点应在道路平面错开,错开距离为车辆前进方向迎面30米。在路段上,应尽量减少同向换乘距离,且不应大于50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米。快速路、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应采用港湾式中途站,其他道路的路旁绿带较宽地段宜采用港湾式中途站。4.4.3.3 在交叉口附近设中途站,

42、应距交叉口边线50米以外。4.4.4 出租汽车营业站设置,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规划用地宜按150-300平方米控制。4.4.5 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4.4.5.1 按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停车场用地,均匀地布置在各个区域性线网的重心处。在旧城区、城市主要交通枢纽附近,新建居住区或卫星城,应预留包括停车在内的公交用地。4.4.5.2 停车场的规划用地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150平方米计算。在用地特别紧张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停车场、保养场的用地可按每辆标准车用地不小于200平方米综合计算。4.4.6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保养场、修理厂:4.4.6.1 车辆保养场布局应使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

43、散,并与公交停车场相结合。车辆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宜按表4.4.6.1采用。表4.4.6.1 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保养场规模(辆)每辆车用地面积(m2)单节公共汽车和电车铰链式公共汽车和电车出租小汽车5022028044100210270422002002604030019025038400180230364.4.6.2 修理厂的规划用地宜按250平方米/标准车,乘以年修理车辆数。4.5 电力、电信、邮政4.5.1 火力发电厂宜在三类工业用地内选址,应满足环保要求,地质条件好,水源充足、燃料供应便利,有煤灰场地,有高压架空线出线条件,且有发展余地。热电厂供汽半径一般不超过4000米。4.5.2 变

44、电所的所址选择应接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无腐蚀变电设备的环境污染,与有关设施(如军事、通讯、机场等)应根据规定保持一定的距离。4.5.3 35110KV变电所,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应按户内式设计。城市中心区域110KV变电所在技术经济方案合理的条件下,应尽量做成地下式。4.5.3.1 配电所在市中心地区、住宅小区、高层楼群、旅游网点等区域内应采用户内结构并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4.5.3.2 高层建筑供电优先考虑在建筑底层或地下层设配电所或开闭所。4.5.3.3 当城市用地紧张,选址困难或用电容量小而分散的建筑群宜采用箱体移动式配电所。4.5.3.4 居住小区每个配电所(室)负荷半径不应

45、大于250米,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每1.2-2.0万户设一座开闭所,建筑面积200-300平方米,用地面积500平方米。路灯配电室可与供电配电所合并设在其他建筑内,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4.5.4 市中心地区、高层建筑群区、市区主干路、繁华街道、重要风景旅游景区及新建居住区应采用地下电缆。4.5.5 邮、电分局应设置于交通便利、运输邮件易于进出的地段。在闹市区、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以及车站、机场、港口等地方应设邮、电分局或服务点。4.5.6 市内电话分局用地按城市规划预留。长途通信中心宜在城市中心区外选址,要控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保证微波传输质量。4.6 环境

46、卫生4.6.1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应符合布局合理、美化环境、方便使用、整洁卫生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要求。4.6.2 下列范围应设置公共厕所:广场和主、次干道两侧,商业区、游览区、公园、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文化场(馆)、车站、码头、展览馆附近及其他公共场所,生活居住区;商服、文化、娱乐、体育、交通等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性建筑内部。设置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有关标准确定。4.6.2.1 公共厕所的间距或服务范围:人流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区间距不超过300米;一般街道宜为500-800米;未改造的老居住区服务半径100150米;新建居住区服务半径250-400米。4.6.2.2 公共厕所建筑

47、面积指标: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未改造区为30-60平方米/座;商业金融区、车站、码头、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为50-120平方米/座。4.6.2.3 公共厕所与民用建筑开窗一侧间距不小于5米,无窗一侧不小于3米。独立式公共厕所上面不得搭建住宅。4.6.3 生活垃圾收集点应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又要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4.6.3.1 生活垃圾转运站采用封闭式、便于机械操作的站舍。应按服务范围和最终处置方式决定规模,尽量做到一次转运。4.6.3.2 生活垃圾转运站数量和标准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

48、径宜为400-1000米;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000-4000米。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见表4.6. 3.2。表4.6.3.2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转运量(t/d)用地面积(m2)与相邻建筑间距(m)绿化隔离带宽度(m)45080003015150-4502500-1000015850-150800-300010550200-100083注:1 表内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和堆放作业用地。2 用地面积中包括沿周边设置的绿化隔离带用地。3 当选用的用地指标为两个档次的重合部分时,可采用下档次的绿化隔离带指标。4.6.3.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场址应不影响城市环境,在当地夏

49、季主导风向下方,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距居民居住区、公共场所或人畜供水点500米以外。填埋区与河流或湖泊间距应大于50米。填埋场技术措施应满足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填埋场用地内周边绿化隔离带宽度应20米。设计填埋容量必须达到使用期10年以上。4.7 工程管线综合4.7.1 城市各类工程管线的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各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要求。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埋后浅埋的建设程序,并提倡使用综合管沟。同一类别管线应采用专项管沟敷设。4.7.2 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敷设,不宜横穿道路,必须横穿道路的管线段应尽量与道路中线垂直。分配管线应敷设在支管线较多的一侧

50、。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时,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宽度小于30米时,宜在道路一侧布置排水管。4.7.3 主要干管线应优先布置于绿化带、人行道、慢车道下。尽量不将管线布置在主干路的快车道下,地下管线布置次序(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宜为:电力、电信、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污水。4.7.4 应尽量减少道路交叉口中的管线交叉点;各种管线的敷设除交叉处外,不得上下重迭。地下管线交叉时,由上至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信、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4.7.5 地下管线交叉处的避让原则为:未建的管线让已建的管线,临时性管线让永久性管线,小口径管线让

51、大口径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压力管让重力流管,易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技术要求低的管线让技术要求高的。4.7.6 管线穿越河道时,埋深不应妨碍河道的通航、整治、泄洪、引水,并保证管线的安全。管线跨越河道,其净空高度须符合防洪和航运要求。4.7.7 在桥梁上敷设管线应符合市政工程管理部门的规定。设计桥梁应根据管线综合规划预留管线通过位置。4.7.8 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土壤性质、路面结构和承受荷载的大小确定管线的覆土深度,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4.7.8的规定。当不能满足表4.7.8要求时,应采取工程加固措施。有防冻要求的管线除满足表4.7.8的要求外,同时应满足防冻覆土深度的要求。表4.7.8

52、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米)序号1234567管线名称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直埋管沟直埋管沟直埋管沟最小覆土深度人行道下0.500.400.700.400.500.200.600.600.600.60车行道下0.700.500.800.700.700.200.900.700.700.70 注:10kv以上直埋电力电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0m。4.7.9 工程管线在交叉点的高程应根据重力流排水管线的高程确定。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4.7.9的规定。表4.7.9 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米)序号 下面的管 净 线名称 距上面的管线名称1

53、23456给水管线污、雨水排水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电信管线电力管线直埋管块直埋管管沟1给水管线0.152污、雨水排水管线0.400.153热力管线0.150.150.154燃气管线0.150.150.150.155电信管线直埋0.500.500.150.500.250.25管块0.150.150.150.150.250.256电力管线直埋0.150.500.500.500.500.500.500.50管沟0.150.500.500.150.500.500.500.507沟渠(基础底)0.500.500.500.500.500.500.500.508涵洞(基础底)0.150.150.150.15

54、0.200.250.500.509电车(轨底)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铁路(轨底)1.001.201.201.201.001.001.001.00 注:1、大于35KV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00m。 2、燃气管线与电力和电信电缆在导管内敷设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为0.15m。4.7.10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4.7.10的规定。当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并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4.7.11 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

55、架设在道路两侧,且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同一性质的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1米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4.7.12 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4.7.12的规定。表4.7.12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米)名 称建筑物(凸出部分)道路(路缘石)铁路(轨道中心)热力管线电力10KV边导线2.00.5杆高加3.02.035KV边导线3.00.5杆高加3.04.0110KV边导线4.00.5杆高加3.04.0电信杆线2.00.54/3杆高1.5热力管线1.01.53.04.7.13 架空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4.7.13的规定。表4.7.13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米)名 称建筑物(顶端)道路(地面)铁路(轨顶)电 信 线热力管线电力线有防雷装置电力线无防雷装置电力线10KV及以下3.07.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