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0221123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1051156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022112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022112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022112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02211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022112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3*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与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

2、、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与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

3、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3知识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4检查预习重难字骈 槽枥 一食粟

4、 食马者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古今异义虽奴隶或一词多义策能尽词类活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文言句式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倒装句马之千里者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三、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祗:只,仅.辱:受屈辱.一食:吃一次食物.或:有时.策:鞭打.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2重点句子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

5、千里马著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千里而来喂养它.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四、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答案示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答案示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答案示例:其真不知马也!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造成千里马悲惨遭

6、遇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示例: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答案示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第1自然段是怎样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的?答案示例: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用祗辱于奴隶人之

7、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4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答案示例: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第2自然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

8、,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5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答案示例: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生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品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答案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不,写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把食马者的无知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态度?答案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勾画了食马者明明不识马却自以为识马的可笑丑态,实则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

9、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作者是怎样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的?答案示例: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2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示例: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

10、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千里之马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答案示例: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七、板书设计马说托物寓意5 / 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