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内容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0696312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4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内容(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省国土资源厅文件川国土资发201029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省地震灾区重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的通知各有关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各项目承担单位:现将省地震灾区重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省地震灾区重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二一年二月九日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0XX2月9日印发 共印6份省地震灾区重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第一部分 勘查报告编制要求一、编制基本要求一基本规定1.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2.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可研、初设

2、及施工图设计要求。二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1.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2.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3.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4.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5.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三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1.资质证书正本2.审意见及审专家签到表3.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4.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四勘查报告基本文件组成1.勘查报告文本

3、2.勘查报告附图3.勘查报告附件4.勘查费用决算书5.项目规模大的分册装订,其余的合订成册二、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要求一对危岩描述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注意危岩带与危岩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危岩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危岩块体单体;一般情况下,除了千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破碎带危岩带外,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基本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二对危岩块体单体的描述与评价的具体要求:1.编号、坐标含顶底标高2.所处区域的岩层产状、岩性3.斜坡倾向、斜坡结构类型4.顶底宽、高、厚、体积5.危岩前缘倾角、崩落方向6.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及组合7.危岩形态

4、及变形特征、破坏方式8.危岩稳定性评价、危险性预测9.治理措施建议10.照片、剖面图、立面图、赤平投影图。每一块危岩形成一描述评价表格见附表三各单体危岩评价完以后应用表格汇总进行综合评价危岩单体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览表编号体积破坏模式稳定系数安全系数稳定性评价天然暴雨地震天然暴雨地震-W14408坠落1.5021.0720.9891.5稳定欠稳定不稳定-W22976坠落1.3980.9980.9451.5基本稳定不稳定不稳定58 / 59附表 -W2危岩体特征、稳定性评价及整治方案表野外编号-W2坐标X:35361999.02危岩顶标高920.21岩层产状6415斜坡倾向221危岩前缘倾角69斜坡

5、结构类型切向坡室编号-W2Y:3420117.26危岩底标高898.94顶宽m40.85底宽m40.85高m21.24厚m5.1体积m34425崩塌方向221破坏方式滑移式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照 片方向:90编号位置走向倾向倾角切割深度开度充填物裂面形态裂面粗糙度裂隙间距地下水情况1后壁131221708.4m5-20cm粘性土、岩屑半充填弯曲粗糙1.5m-6m底端见水蚀痕迹2底面15464152m闭5合3无平直较光滑底端见水蚀痕迹3侧壁1146236635-8m闭合无平直较光滑2m无4侧壁81171811-3m5-20粘性土、岩屑半充填平直较光滑3m无危岩剖面和立面示意图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图

6、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危岩大致呈板状,立面为长方形,危岩受后壁、侧壁裂隙切割及底部泥岩岩层产状控制,危岩为厚层块状砾岩构成。危岩稳定性评价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该处危岩体主要受后壁1号裂隙和侧壁3号裂隙的控制,由后壁岩体抗拉强度控制,加之底部临空,危岩易产生下滑,定性判断危岩处于稳定。危岩经稳定性定量计算,在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3.745,为稳定。综合判定该危岩体为稳定状态。但局部存在不稳定块体。危害性预测一旦失稳,将威胁下部景区公路。治理措施建议局部清除、封闭四注意控制危岩结构面特征的评价1.位置、产状、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开度、裂隙间距2.充填物及胶结状态3.裂面形态及粗糙度4.地下水或充水

7、情况以上描述的准确性与计算参数的取值密切相关。五注意破坏模式的确定需在野外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破坏模式,其相应的计算公式及参数取值是不一样的。六危岩块体的稳定性计算危岩块体的稳定性计算可参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DB50/1432003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等规及要求执行。七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应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应与野外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八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可参照定性评价进行。九治理方案与比选部分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容浓缩到该节中。十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应包括建筑材料的储量

8、、材质、具体位置、开采条件、运输条件与距离、各类材料工程用量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十一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危岩规模、稳定性、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十二图件及要求1.平面图1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2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3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容;4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崩塌堆积体;5长短剖面及其编号;6坑槽探位置、威胁对象;7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8各种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容应用不

9、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2.剖面图1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2比例尺: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相同;3长剖面:应与平面图匹配,应清楚的表示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容及危岩与危害对象的关系;4短剖面:危岩体块单体每块至少一条;危岩带岩体破碎带,视规模大小用多条剖面表示;在拟设工程部位应有多条剖面表示。3.立面图: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区域需用立面图表示4.各种图件比例尺按照测图要求使用5.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6.探槽及探井: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

10、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十三附件及要求1.应附所有的室试验报告;2.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3.应附有代表性的与崩塌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危岩照片等;4.各种计算成果。十四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提纲目录0 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0.3 工作目的与任务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0.5 勘查工作的依据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位置与交通1.2 气象、水文1.2.1气象1.2.2 水文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3.1地质构造2.3.2新构造运动2.3.3地 震2.4 水

11、文地质条件2.5 人类工程活动3 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3.1 地形地貌3.2 地层岩性3.3 地质构造4 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4.1 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4.1.1危岩体分布及形态特征4.1.2危岩破坏方式4.2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4.2.1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4.2.2 危岩形成机制分析5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5.1 危岩变形现状5.2 定性分析评价5.3 定量计算及评价5.3.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5.3.2 危岩整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5.3.3 危岩单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5.3.4 综合稳定性分析评价5.4 危岩破坏后的运动计算5.4.1运动形式5.4.2运动计算

12、5.5 危岩危害性评价6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及危岩防治方案建议6.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6.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6.3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6.4 防治方案建议6.5 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7 环境影响评价7.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7.2 交通影响7.3 综合评价和结论8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8.1 社会效益8.2 经济效益8.3 环境效益9 结论与建议9.1 结 论9.2 建 议附图成册附件成册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三、滑坡勘查报告编制要点一滑坡描述与评价的基本要求1.滑坡的基本要素:坡高、坡长、坡宽、坡向、坡度、面积、体积规模要描述清楚;2.滑坡的变形情况及边界的确定:后缘、前缘剪出口、边线界、坡

13、体变形地面裂缝、建筑物变形、树木变形等;3.滑坡体的几大要素:物质结构组成:滑体土及物质组成;滑带面土及物质组成;滑床土岩及物质组成。二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 C、值取值1室试验值:快剪:天然剪残余剪,饱和剪残余剪2反演:采用反演分析确定滑坡力学参数应注意适用条件,对已滑动位移的滑坡应恢复滑前地形进行反演分析。用软件搜索的最危险面及稳定性系数取值一定要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即F1.0不稳定,1.0F1.05欠稳定,1.05F1.15稳定3工程类比:应注意要有可比性4综合取值:一定要说明取值的依据或理由2.稳定性计算与评价1软件的使用:理正软件,理工大学软件2计算模型的确定:a.土体滑坡:a滑面

14、为折线型: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詹布法等进行校核;b滑面为平面或圆弧形:用瑞典条分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毕肖普法等进行校核;b.岩质滑坡:用平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3.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要用表格汇总后,在报告中用专门的章节反映出来,包括参数取值、各种工况下各条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并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宏观判断进行相应的描述与评价,再结合保护对象取相应的安全系数进行滑坡推力计算。注意:不要随意提高防治工程等级及安全系数取值。三几种不同工况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只考虑两种工况:自重工况,自重+暴雨地下水工况进行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其余工况作为校核工况,均不采用地

15、震+暴雨工况。四滑坡的发展趋势分析与评价1.在不同状况下的发展趋势:如人类工程活动、雨季等,应结合不同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价;2.注意滑坡整体不稳定与整体稳定局部不稳定的分析评价五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应包括建筑材料的储量、材质、具体位置、开采条件、运输条件与距离、各类材料工程用量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六滑坡治理方案与比选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容浓缩到该节中。七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滑坡规模、稳定性、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八图件要求及附件要求1.图件

16、容要求1平面图 图名、图例、框线及框线坐标、正北标志、图签; 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 滑坡体特征、界线、变形等; 勘探剖面及其编号、钻孔及坑槽探位置等; 威胁对象、已有工程设施、拟设工程位置; 各种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2剖面图: 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 比例尺: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相同; 应清楚的表

17、示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基岩强中风化界线、岩层产状等 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 其它如钻孔、坑槽探、裂缝、威胁对象等表示与平面图一致; 剖面图应有足够的长度表示所要求的容 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 探槽及探井: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2.附件要求1应附所有的室试验报告;2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3应附有代表性的与滑坡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变形照片、岩芯照片等;4各种计算成果。九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编制提纲。目 录0 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0.3 工作目的与任务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0.5 勘查工作的依据0.6

18、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 位置与交通1.2 气象、水文1.2.1 气象1.2.2 水文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3.1地质构造2.3.2 新构造运动2.3.3 地 震2.4 水文地质条件2.5人类工程活动3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3.1 岩土体分布及特征3.2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4 滑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4.1 滑坡基本特征4.1.1滑坡区地貌形态及边界特征4.1.2滑坡体变形特征4.1.3滑坡物质结构特征4.1.4滑带土基本特征4.2 滑坡危害对象5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5.1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5.1.1滑坡变形

19、形成机制分析5.1.2滑坡近期发育阶段5.1.3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5.2 滑坡破坏模式分析5.2.1滑坡破坏模式分析5.2.2滑坡稳定性宏观判断5.3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5.3.1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5.3.2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5.4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5.4.1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的确定5.4.2计算数据准备5.4.3滑坡滑动模式推力及稳定系数计算成果6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6.1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6.2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6.3滑坡变形发展趋势7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及滑坡防治方案建议7.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7.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7.3 防治工程

20、设计参数建议7.4 防治方案建议7.5 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8 环境影响评价8.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2 交通影响8.3 综合评价和结论9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9.1 社会效益9.2 经济效益9.3 环境效益10 结论与建议结论建议附图成册附件成册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四、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要点一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1.与泥石流有关的全流域沟道的描述与评价,包括流域面积、主沟道长、支沟分布、全沟域纵坡平均坡降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级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等基本情况的描述与评价。2.气象资料的分析与评价。特别注意与泥石流沟流域面积有关的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10分钟降雨量、1小时降雨量

21、、6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资料的分析与评价。3.全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全流域地表水的分布情况,特别应关注堰塞湖的分析与评价,高寒地区还应注意冰雪融化的分析与评价,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关系的分析与评价,还应对泥石流沟进入下一级水系主河道的过流能力、冲砂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4.历史上已发生过泥石流的系列数据的分析与评价,如发生时间、一次性冲出量、危害性、降雨强度、流速、流量、重度等。二泥石流沟区域的划分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除了清水区以外,其它三个区域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有联系的,但每个区域的主要功能还是可以分出来的。三松散固体物源量的分析与评价1.松散固体

22、物源总量。主要包括:滑坡堆积固体物源,崩塌堆积固体物源,沟道堆积固体物源,坡面侵蚀固体物源等。2.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是我们比较关心也是比较复杂的,物源总量与动储量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评价: 固体物源本身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坡体的坡度角与坡体物质结构及沟道的纵坡降分析与评价 暴雨强度与洪水冲刷或携带能力的分析与评价3.一次性冲出量的分析与评价,这是工程设计时要采用的非常重要的参数。四泥石流流体重度值的确定1.对已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尽可能的采用现场配浆法计算确定;2.对未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采用颗分法及查表法,最后综合考虑取值;3.最终根据现场实际情

23、况综合取值。五关于泥石流特征值流速、峰值流量、一次过流总量、一次固体物质冲出总量、泥石流冲击力整体冲压力及单块冲击力、超高和最大冲起高度、弯道超高等计算:1.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且泥痕、泥位清晰可见,建议以形态调查法为主,辅以雨洪法进行计算。2.历史上未发生过泥石流,既使发生过,由于时间太久,且泥痕、泥位均无法确认,建议以雨洪法为主,形态调查法作为参考值。3.支沟和主沟要分别计算,主沟及支沟的沟口、典型断面或代表性断面、拟设工程部位断面等要分别计算。4.计算时应考虑不同频率时的系列参数,并应列表进行分析与评价。六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具体位置、开

24、采条件、运输条件距离、各类材料工程用量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七防治工程建议与比选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容浓缩到该节中。八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泥石流的规模、危害性、爆发频率、泥石流性质、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九图件及要求1.平面图 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 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容; 物源种类、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危

25、险区、影响区等。 长短剖面及编号、勘探点位置; 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 各种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2.剖面图 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 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匹配;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沟道与保护对象的关系等。3.各种图件比例尺按照测图要求使用4.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5.探槽及探井: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十附件要求1.应附所有的室试验报告;2.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

26、;3.应附有代表性的与泥石流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物源照片、已有工程照片等;4.各种计算成果。十一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提纲目 录0 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0.3 工作目的与任务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0.5 勘查工作的依据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 位置与交通1.2 气象、水文1.2.1 气象1.2.2 水文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3.1地质构造2.3.2新构造运动2.3.3 地 震2.4 水文地质条件2.5 人类工程活动3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3.1 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3.1

27、.1 形成区清水区地形地貌条件3.1.2 形成区物源区地形地貌条件3.1.3 流通堆积区地形地貌条件3.2 物源条件3.2.1 崩滑堆积物源3.2.2 沟道堆积物源3.2.3 坡面侵蚀物源3.2.4 滑坡堆积物源3.2.5 泥石流物源的转化关系3.3 水源条件4 泥石流基本特征4.1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性分析4.1.1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4.1.2 泥石流危险区围及险情4.1.3 泥石流堵溃下游河道的可能性分析4.2 泥石流各区段冲淤特征。4.2.1 形成区清水区冲淤特征。4.2.2 形成区物源区冲淤特征4.2.3 流通堆积区冲淤特征4.3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4.3.1 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特

28、征4.3.2泥石流堆积物叠置关系及成因分析4.4 泥石流发生频率和规模4.5 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5 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计算5.1 泥石流流体重度5.1.1 现场配浆法5.1.2 查表法5.1.3 综合取值5.2 泥石流流量5.2.1 雨洪法5.2.2 形态调查法5.2.3 综合取值5.3 泥石流流速计算5.4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5.5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5.6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5.7 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5.8 泥石流弯道超高6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6.1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6.2 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发展阶段6.3 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7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及泥石流防治方案建议7

29、.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7.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7.3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7.4 防治方案建议7.5 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8 环境影响评价8.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2 交通影响8.3 综合评价和结论9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9.1 经济效益评估9.2 社会效益评估9.3 环境效益评估9.4 减灾效益评估10 结论与建议结论建议附图成册附件成册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第二部分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与技术要点一、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一基本规定1.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已明确做出结论:经分析评价灾害体在检算选择的各工况时均处于稳定状态或在确定的危险区围无保护对象而不需采取工程治理的勘

30、查项目,不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施工图设计。2.对已确定采取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体,必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提供防治效果相同,但治理思路或工程措施不同的两套或两套以上治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原则上各方案应在相同安全保证率条件下同精度编制,整体搬迁避让方案不作为治理方案之一进行比较可作为参照方案。3.工程方案容包括:工程治理围、工程位置、工程措施及组合、主体工程结构等;对含有多个灾害地质体的工点,应针对每一灾害地质体进行工程方案的比选,择优组合推荐方案,不应对个灾害地质体打包进行比选。4.可研编制单位与勘查单位不为同一单位的,勘查单位应及时向可研编制

31、单位提供全部勘查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可研编制单位应对地质灾害勘查成果报告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分析,并进行现场核实,勘查单位有义务密切配合现场复核。对复核中存在的疑问应及时沟通,对不能满足设计需要部分的地勘资料,由设计、勘查单位协商采取补勘、补测加以解决,并在商定限期完成。5.可研报告的编制技术人员,在对地质灾害体特性、成灾机制及其稳定性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保护对象,采用经济、实用、可靠、先进的地灾治理技术,充分考虑实地施工条件,拟定两套或两套以上方案进行治理工程设计,编制各方案的治理投资估算;对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优化组合,推荐最佳治理方案。6.初步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优化组

32、合后推荐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环境协调性进行分析,完善工程治理方案,细化分项设计,核定治理工程量,编制治理工程投资概算。初步设计文本及图纸深度需基本满足治理施工的要求,初步设计投资概算容、编制深度应能满足核定治理工程投资额度的要求。初步设计中应明确对可研推荐方案的细化容,如:要出具对抗滑桩、挡土墙、拦渣坝、主动网、被动网、锚杆、锚索等工程的结构及相关连接部位的图纸,挖填方区应有大比例尺网格计算图等。与可研阶段的比较: 可研报告需提供几个比选方案,并对每个方案进行设计和投资估算;初设阶段只对可研报告推荐的方案进行设计和投资概算。 可研阶段一般着重于大的、

33、主要的分项工程;而初设阶段则应关注所有的分项工程。 可研阶段的投资估算主要用于方案比选时参考,而初设阶段的投资概算则是直接作为投资依据。二技术文件组成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成果由报告、图纸、设计计算书另册装订、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另册装订等四部分容组成,不得缺项。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报告与图纸可合订,扉页责任栏签字齐全,加盖公章,并附设计资质证书、委托书、勘查可研专家评审意见及修改说明附在审定版本、本单位专家组审意见等。审定复核后的正式成果应提交纸质报告和数字化光盘按有关电子文档格式要求制作。三设计报告编制容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报告主要是对治理工程方案的总说明及设计思路、依据的阐述。报告编制容参照

34、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有关文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参考格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主要任务及编制参考格式。其中:1.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应重点阐述灾害体所在地交通位置附图,按灾害体类型分述其空间分布附全景照片、变形等特征、灾害体规模、危险区的围等、进行稳定性评价,特别是要列出设计所需的由勘查提供的灾害体作用力、地基岩土等特征参数。2. 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其中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应针对灾害体及保护对象阐述如何控制灾害发生或防灾、减灾的治理工程总体设计思路,据此拟定两套或两套以上治理方案。治理工程方案均应进行分项设计,分项治理工程设计针对每个灾害体进行,要充分说明工

35、程布局、设计参数、建筑结构类型及尺寸等确定的理由依据必要时,应列出结构尺寸选择的计算依据及结果,如桩截面、墙宽、坝高、锚索长度等,计算汇总列出工程量清单,说明各工程的施工工序、方法及质量要求,对主体受力结构桩、锚等的质量检测要提出检测执行技术标准、方法及数量的要求,城区、景区、地震遗迹保护区等应考虑治理工程与环境的协调美观设计。对确需的辅助工程应作为分项工程进行设计并纳入预算,如堆渣场挡土墙等。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应对拟定的两套或两套以上治理方案从技术安全可靠性、施工可能性、施工占地、工程造价、对环境影响、治理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选,列表反映各方案的比选因素及其优缺点,明确推荐采用的

36、治理方案。施工可能性主要说明工程占地、拆迁、弃渣处置、施工安全等,对环境影响主要说明工程施工或运行期对城区、景区、自然或地震遗迹保护区、主干公路等环境的不利或有利影响。3. 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应对治理后工程取得的减灾防灾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效益、工程投入与保护财产经济效益比、工程投入与治理灾害体单位体积效益比、以及工程治理与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灾区恢复重建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提出尽快开展治理的建议。四设计图纸编制要求1.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设计各图件表达的基本容应参照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省地震灾区重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及文件编制要点。2.对某灾害体的治理工程

37、设计图是通过平面图、纵横剖面图,工程构筑物结构图及细部大样图等一系列图件来表达工程所在位置、各部位座标、基础型式、地质岩土、材质结构、尺寸、高程、连接安装方法等,并满足可研、初步设计阶段计算工程量的需要。对单个危岩体的治理工程,可将其剖面、立面、结构作为一组绘制在同幅图,必要时附危岩正面、侧面照片辅助说明危岩位置及工程布置。各纵、横剖面图编号应与平面图上的剖面线编号对应。3.工程平面图应淡化原基础图层,新布置的工程应重点突出或对不同的工程区用彩色区分示意,应标明坐标网、控制点坐标、工程点坐标、工程数量表及各分项工程设计说明;统一平面和剖面图中拦石网、拦石墙、挡土墙、谷防坝、拦渣坝、抗滑桩、排水

38、沟等图例。4.设计图纸绘制应参照建筑制图相关规,对表示构筑物轮廓、结构、材质的线条粗细度、线型、符号、尺寸及高程标注等应规画法。图形比例及透视关系应正确、图面布局应有层次、重点突出、规美观。图签应有设计、审核等责任人签字栏并手签。5.设计图纸装订顺序为治理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监测平面布置图,随后按照各分项工程排序;同一分项工程为一组图纸,按照分项工程平面布置图、纵横剖面布置图、结构图及细部大样图的顺序排列。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附的多个方案图纸,应按照方案一平、剖、结构、方案二平、剖、结构、的顺序编组装订。五设计计算书编制要求1.设计计算书是检查工程构筑物设计的安全性、技术合理性的必备

39、文件,主要容包括:说明计算依据的规、标准和地质参数,根据不同工程构筑物受力模式,建立地质模型或受力模式、选择适用计算公式、确定计算参数、对构筑物的设计尺寸、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算,列表反映计算参数及结果,附计算模式图、受力构件的弯矩、剪力、位移等图;进行检算结果评价,检算结果应略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安全系数值,对过大的应优化结构尺寸。2.滑坡勘查提供的纵剖面图均应进行稳定性评价并提供计算参数及结果,陡坡地段的抗滑桩还应作越顶检算。3.泥石流沟的洪水、泥石流水文计算应依据省水文手册提供的公式和参数。有条件时应充分收集当地近期降雨资料。4.计算书中应附计算地质模型、选取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及计

40、算表,明确使用的计算软件,成果审查时可随时从电脑中调出供专家审查。六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编制要求1.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是说明治理工程造价和费用构成的必备文件,其文本容主要有一编制说明:治理工程及施工条件概况、编制依据、采用定额和标准如省水利定额,二预算表:总估概算表、建筑工程估概算表必须按分项单体工程逐一列出费用构成、施工临时工程估概算表、独立费用估概表、建筑工程单价汇总表、主要材料价格汇总表、人工单价计算表、建筑工程单价表、主要材料价格、主要材料量汇总表、施工机械台时汇总表等。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原材料、人工实际价格并与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财政局预算审核部门沟通达成共识。独立费用中应合

41、理考虑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工程监理费、工程检测费、竣工验收费等与治理工程密切相关的费用。2.各灾害体单体工程治理投资与灾害体单位体积效益比应合理与大量已建成工程类比分析,对滑坡体、危岩体、崩塌堆积体、不稳定斜坡体等采用抗滑支挡、主动或被动治理工程应测算治理单位灾害体体积的投资效益比;对泥石流拦沙坝谷坊、格栅拦挡坝等应测算拦蓄或稳固单位体积泥沙或物源的投资效益比。根据测算的投资效益比进一步调整或优化各单体工程布局和结构。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参考格式报告名称构成:省地震灾区+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名称+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概 述1.1 任务由来1.2 主要的目的与任务1.3 勘查

42、主要结论及建议方案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危险区围2.1.2 主要危害对象 2.1.3 地质灾害体失稳破坏后可能造成损失估算 2.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3 地理地质环境4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5 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比选5.1 防治目标与原则5.2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工程安全运行年限按不低于50年标准设计5.3 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方案且两种方案的设计应具有不同思路 5.4 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5.5 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方案包括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环境协调性等方面比

43、选。6 工程监测设计方案含施工期和工程防治效果监测 6.1 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6.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6.3 监测工作现状6.4 监测工作方案6.4.1 监测工作布置6.4.2 监测工作实施步骤建议人员、设备、年限等 7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7.1 施工条件道路、供水、供电、占地、搬迁等7.2 天然建筑材料7.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7.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7.5 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7.6 施工管理与监理8 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8.1 环境影响评价8.2 经济、社会、减灾效益评价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八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参考格式报告名称构成:省地震灾区+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

44、隐患点名称+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以下格式针对滑坡,其他灾种可参照拟定1 前 言 1.1 任务由来1.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1.4 设汁依据 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1 滑坡灾情评价2.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3 地理地质环境条件4 滑坡体特征5 滑坡体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5.1 计算剖面的确定规模较小而简单者计算主滑面,规模较大且复杂者应视情况计算数个剖面5.2 计算参数的确定 5.2.1 地勘报告推荐室及原位试验分析5.2.2 工程地质类比5.2.3 反演分析5.2.4 参数选取5.3 稳定性计算计算方法不少于两种,复杂情况应做专

45、门数值分析及计算结果5.4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5.5 稳定性综合评价 6 滑坡推力计算 6.1 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6.2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6.3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评价7 治理工程设计 7.1 设计目标与原则7.2 设计依据与指标7.3 治理工程总体设计7.4 治理工程分项设计8 工程监测设计 8.1 监测工程的目的与任务8.2 设计原则与依据8.3 监测工程布置8.4 监测工程设计方法、手段等8.5 监测工程量 9 施工组织设计 9.1 施工条件三通一平、地形地貌、水文9.2 料场选择与开采9.3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9.4 施工交通运输9.5 施工总体布置9.6 施工总进度 10

46、环保规划设计 10.1 设计依据10.2 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10.3 环境保护设计10.4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1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11.1 经济效益评价11.2 社会效益评价附图: 附图目录附件目录二、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的技术要点一治理方案审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勘查资料不够详实:滑坡地质勘查不清楚是导致滑坡治理方案不成立或疑问多的主要原因。如:滑坡区地表变形迹象不明显,未发现明显滑带,是否存在滑坡依据不充分,是否需要工程治理有疑问;稳定性计算分析结果与滑坡区的宏观变形迹象及变形发展历史不吻合,如:强烈区变形滑坡推力小,弱变形区滑坡推力大;滑坡力学参数确定依据不充分,推力计算值可信

47、度差等。2.工程治理方案缺乏针对性:拟定的工程治理方案未充分认识灾害体的成灾机理和保护对象的关系,治理思路和保护目标不明确,采取的工程构筑物针对性或适宜性不强,对一些大型滑坡的治理方案仅作简单化处置,存在预期治理效果不佳或安全隐患;对拟定的可研方案无对比方案或各方案间无可比性。有的治理方案虽勉强通过可研、初设审查,但到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案又需要做较大调整。3.图纸设计深度不够:工程治理方案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或对比方案设计深度不够,对于设计深度不够的方案难以判断其技术可行性、工程量和投资的合理性。4.设计计算书容不全:未提供各方案完整的设计计算书,包括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治理工程主要构筑物结构计算等。

48、二设计对滑坡勘查资料的复核治理方案设计应建立在对滑坡体地质结构、变形原因分析和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把握上,因此必须对勘查资料进一步复核,特别是针对勘查资料存在疑问的复核,主要有:1.复核滑坡空间和结构特征:滑坡边界围、滑坡体积规模等;重点复核各滑带和可能演化成滑带的潜在软弱地质结构面、与各滑带配套的剪出口或潜在剪出口位置;结合危险区围的保护对象,明确工程治理围和部位。2.复核滑坡变形迹象及影响因素:理清滑坡区整体和局部变形的关系、主要滑面和次级滑面的关系,多级剪出口之间的关系;注重滑坡前缘、后缘、两侧、中部变形迹象的配套分析,合理划分滑坡不同变形发展区和变形发展阶段;分析降雨、河流水流冲刷、地震等

49、与滑坡变形的关联性,特别是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治理工程针对性布局和工程措施选用提供依据。3.复核滑坡稳定性及推力:根据滑坡变形迹象及发展阶段的对滑坡稳定性做出宏观地质判断,特别是地震诱发的新滑坡或老滑坡复活,在设计基准期变形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出现的荷载,合理确定设计工况组合;采用反演分析确定滑坡力学参数应注意适用条件,对已滑动位移的滑坡应恢复滑前地形进行反演分析,对勘查报告中反演条件设置不合理的计算结果及参数推荐值应重新计算与校核。对地勘提供的主辅剖面的稳定性和推力均应进行复核,据此分段设置抗滑支挡工程结构。三治理工程安全系数的确定1.安全系数取值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滑坡体的复杂性确定

50、。2.对于一个治理项目包括多个滑坡体,而各滑坡体危险区保护对象的重要性不同时,可分别确定设防安全系数。3.对于地质结构复杂、变形明显、且保护对象多的滑坡体,鉴于勘查手段本身的局限性,设防安全系数可在同档区间值中取上限值。4.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按威胁人数划分防治工程等级者,安全系数可按规规定的上限取值。四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1. 抗滑支挡+排水方案:该方案是滑坡治理的常用方案,治理思路是:通过抗滑支挡工程平衡滑坡设计推力、提高滑坡整体稳定性使其达到安全设防标准,通过排水工程拦截、引排滑坡区地表、地下水,降低水对滑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拟定的排水工程设计系统且完善,可以评价预期排水效果良好的,抗滑支

51、挡工程应按有效排水后的推力值进行设计。抗滑支挡工程应注意支挡部位的的比选,包括支挡部位的推力、滑体厚度、嵌固段岩土强度、与保护对象的位置关系等;支挡工程结构形式可比较悬臂式抗滑桩、全埋式抗滑桩、锚拉抗滑桩、框架锚索、抗滑挡墙等,根据治理效果、施工条件、工程量及造价择优选取。相关结构检算包括对全埋式抗滑桩应考虑桩前土抗力及被动土压力,按桩顶位移量、嵌固段岩土水平承载力等约束条件检算桩截面、嵌入长度及配筋。锚拉抗滑桩检算应考虑桩锚变形协调;岩质滑坡抗滑桩可考虑设下沉桩抗滑键按抗剪构件检算。陡坡地段的支挡工程要注意越顶剪出;护壁工程是抗滑桩的必要辅助工程,护壁结构要确保开挖桩孔、安扎钢筋笼至浇注砼全

52、过程中孔壁的稳定和净空尺寸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护壁设计应明确全孔护壁部位,在遇松散、渗水、破碎岩层时的加强护壁要求和细化设计。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工程截水沟、排水沟和地下排水工程排水隧洞、排水钻孔等。常采用的是地表排水工程,主要用于截排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入渗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截水沟布置于滑坡区外用于拦截可能汇入滑坡区的地表径流,排水沟布置于滑坡区将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引排出滑坡区。截排水沟布置重点是考虑其有效性,应充分利用滑坡区已有排水沟渠、自然沟道加以完善,充分考虑新建截排水沟条数、沟的线路、排水方向、汇入口位置,形成有效合理的排水系统;原则上不能将滑坡区外的水引入滑坡区

53、借用滑坡区排水沟排放,滑坡区强烈变形区慎布排水沟。较长的截排水沟应充分考虑不同沟段可以拦截的斜坡汇流面积、灌溉或生活污水汇入、排水沟纵向坡度的影响,分段设计并做好分段间的衔接。滑坡区有明确的地下水富集部位或溢出部位时可采用地下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水位或水压,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地下排水工程设计需要较详的滑坡区水文地质勘查资料,评价地下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为地下排水工程结构型式的选择、确定排水线路位置、长度及方向、出口等提供设计依据。2. 削方减载+填方反压方案:对于有明显下滑段和抗滑段的滑坡可采用削头压脚方案,其治理思路是:削头减小下滑力、压脚增强抗滑力,以此提高滑坡的整体稳定性使其到达安全设

54、防标准。削方减载区应布置于主要下滑段,填方反压区应布置于主要抗滑段。填方反压区位于河道部位时应考虑行洪要求,狭窄沟道的可论证采用箱涵过流,涵顶覆土反压。要充分考虑削方反压对植被、土地等环境的不利影响。应针对削坡压脚后坡体的整体稳定性及新形成边坡的稳定性检算,据此对坡形、坡比、坡高、马道、坡面排水、坡面防护等进行设计。原则上削坡土石方量与压脚土石方量应基本平衡,减少余土外运或借土回填量。削坡、压脚形成的边坡根据需要可设置坡面防护植草、格构护坡等,削坡区、压脚区应按照地形、土石条件绘制足够的剖面图,能够满足削填工程量计算的需要。对大量挖填工程,建议采用网格法计算土石方挖填量。压脚区应细化填方分区设

55、计,说明各区的回填土石料粒度、块石比例、压实度等的要求,必要时可设脚墙。考虑削方、填方施工机械对道路场地的要求。三、危岩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的技术要点一治理方案审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勘查资料不够详实:包括对危岩带、危岩体调查划分不细,危岩体分布具体位置及围不明确,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是整体崩塌还是滚石、掉块,整体崩塌后解体块度、崩落主要路径及扩散围等判断不清楚,据此划定的危险区围及其的保护对象等不够明确,可能存在对潜在危岩体的漏查,这些勘查资料不够详实是导致危岩治理方案不成立或疑问多的主要原因。2.工程治理方案缺乏针对性:拟定的工程治理方案未充分认识危岩体的成灾机理和保护对象的关系,治理思路和保

56、护目标不明确,采取的主动或被动防治工程针对性、施工可行性不强;对危岩带的治理方案仅作简单化处置如主动网或喷砼大面积覆盖或大量削坡清方,存在预期治理效果或效益不佳或施工有安全隐患;可研方案无针对单个危岩体的对比方案,仅有打捆方案或各方案间技术上不对等、无可比性。3.图纸设计深度不够:工程治理方案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或对比方案设计深度不够,常常采用对危岩体全主动治理与全被动治理的打捆方案进行比较。清危、凹腔封填、锚固、支顶等缺乏立面设计图,对于设计深度不够的方案难以判断其技术可行性、工程量和投资的合理性。4.设计计算书容不全:未提供各方案完整的设计计算书,包括危岩体体稳定性、设计拦截落石块度质量及其冲

57、击力、弹跳高度等计算、治理工程主要构筑物结构计算等。二设计对危岩勘查资料的复核治理方案设计应建立在对危岩体地质结构、失稳模式分析和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把握上,因此必须对勘查资料进一步复核,特别是针对勘查资料存在疑问的复核,主要有:1.复核危岩体灾害特征:复核危岩带、危岩体的分布位置,重点是根据已发生崩塌或滚石的块度、滚落路径及停积位置及造成的破坏,分析预测危岩带及危岩体可能失稳破坏的总体积和一次失稳破坏的规模、可能失稳块度、滚落路径和扩散围;结合危险区围的保护对象,明确工程治理围和部位。2.复核危岩体失稳影响因素:分析降雨、地震、人为因素等与危岩失稳的关联性,为治理工程针对性布局提供依据。3.复核

58、危岩体稳定性及受力:根据危岩体的结构面组合特征,对判断危岩体的宏观稳定性,对可能整体或大体积失稳的危岩体应分析其发生滑移、倾倒、坠落的可能性并检算其稳定性,据此设置抗滑、抗倾、抗坠落的加固工程结构。三治理工程安全系数的确定1.安全系数取值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危岩体的复杂性确定;2.对于一个治理项目包括多个危岩体,而各危岩体危险区保护对象的重要性不同时,可分别确定设防安全系数。3.对于地质结构复杂、稳定性差、且保护对象多的危岩体,鉴于勘查手段本身的局限性,设防安全系数可在同档区间值中取上限值。四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危岩治理方案必须针对各危岩单体的规模、失稳破坏模式及危险区围地形条件,以确保保护对象的安全为防护目标,采取主动、被动和主被动结合的治理措施进行方案组合,经比较及优化,推荐最佳治理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