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2章匀变速运动的研究章末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0575725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物理第2章匀变速运动的研究章末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第2章匀变速运动的研究章末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第2章匀变速运动的研究章末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2章匀变速运动的研究章末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第2章匀变速运动的研究章末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匀变速运动的研究章末复习教材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运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运动学的基础。除了知识和能力目标外,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 析认识匀变直线运动的特点,学习运用数学方法探究并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即加速度保持不变)。2、能根据加速度的概念,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3、从数值运算中的算术 平均值运算条件出发,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 均速度

2、公式。4、能根据平均速度的概念,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5、会运用公式和图象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了解微积分的思想。6、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7、领略运动的艺术美,保持对运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三、 教学重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变化规律;四、 教学难点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图象求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五、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总结二、方法指导1.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或利用v-t图象的习惯.特别是较复杂的运动,画图或利用v-1图象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情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2 .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弄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 个运动阶

3、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3 .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 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 对称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一、公式解析法例1 一质点以5m/s的初速度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运动,加速度恒定为a= 1m/s2,试求质点通过4.5m位移时的速度多大?解析 由题意知 vo=5m)/s2, a=1m/s2, x = 4.5m由公式22VtV0=2ax 得vt =v0 +2ax=25+2X

4、(1) X 4.5 = 16 ( m)Zs)vt = 4m)/s本题有两个解 vti = 4m/s, vt2 = 4m7s,都不能删去,它们都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即沿斜面往上运动第一次经过 4.5m处,速度vti=4m/s,运动到最远点再折回,第二次经过 4.5m处,速度vt2 = 4m/s (负号说明方向与 vti相反),究其原因是斜面足够长,倘若斜面 有限长,如L=10m,那该删去vt2.答案 第一次速度方向向上大小为 4m/ s第二次速度方向向下为 4m/s 易错提示应用公式时要选择正方向, 求解结果是否合理要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分析,并注意矢量的正负号表示方向而不是大小.学后反思我们研究的匀

5、变速直线运动,涉及位移X、初速度V0、未速度vt、时间t和加速度a等五个物理量.除t以外都是矢量.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我们要结合问题所描述的物理情境, 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并对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探究,这是一种基本的能力要求.例2 一列火车从车站开出,在平直轨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这列火车的长度为 L,当火车头经过某路标时的速度为vi,而车尾经过这路标时的速度为V2,求:(1)列车中点经过路标时的速度 v是多大?(2)整列火车通过此路标所用的时间t是多大?(3)列车的加速度a是多大?解析在研究列车的运动时,列车是一个整体.在某一时刻各部分速度都是相同的.为研究问.题方便,使问题清

6、晰简明,可以任选列车的某一点(如中点)作为研究对象,代表 整列火车的运动状态.画出车头、中点及车尾经过路标时列车的三种情况,如图261所示,由题意得22Lvi+v2227.c(1) v vi =2a 2 ,由以上两式得v= 2LL2Lvv1 + v2v1 + v2t=222v2 v122(3)由 v2 v1 =2aL得 a= 2Lv;+ v22Lv;- v2答案 2 2.(2) v+v2 . (3) 2L .L *-* Z/2-*Z/2-I11图 26 1方法技巧画好图是帮助我们分析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的有效方法.二、逆向思维法例3四块相同的木块竖直地紧挨着固定在地面上,一颗子弹水平地从第一

7、块射,入,刚好从第四块穿出,设子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过这四块木块所用的时间之比为.解析 由于子弹刚好从第四块穿出,则子弹的末速度vt=0,又由于子弹的运动为匀减速,子弹穿透四块厚度相同的木块时,每穿过一块木块.位移均等于木块的厚度, 即子弹四次位移相同.设子弹从静止开始以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则此运动为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物体连续通过相等位移所用时间比为t1 - t2 - t3 : t4 =1:( J21):(我一2):(4 :,3),故子弹穿越四块木块的时间比为(J4 J3):(点-尬). ( V21) : 1.答案(7473 ) :

8、 ( 73 V2):( 221) : i.学后反思本题所给条件较少,用常规解法较难解决,但若仔细挖掘隐含条件“刚好”,则得Ut=0,采用逆向思维可巧解本题.让子弹以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反向作匀加速,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通过相等位移所用时间比,即tl : t2: , : tn =1 : ( ,21):(寸3 72): , : ( Vn vn1)即得所求时间比.例4运行着的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滑行,经3.5 s停止.试问它在制动后的 1s内、2s内、3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多少?解析 画出汽车运动的示意图,汽车从O制动,1s末到A, 2s末到B, 3s末到C (图2 6 2

9、 (a),停在 D.o FABCDI11一I OABCDl11_l-l (b)图 2 62这个运动的逆过程可看成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值等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如图2 62(b).将3.5s等分为7个0.5s .那么,逆过程从D起的连续7个0.5s内的位移之比为1 : 3 :5 : 7 : 9 : 11 : 13.由图 262 (b)中 Xcb: Xba: Xad= 8 : 16 : 24.汽车从O起1s内,2s内,3s内的位移即图 2- 6-2 (a)中的xoa、xo xoc. . Xoa . X OB . Xoc 24 : 40 : 48= 3 : 5 : 6答案3 : 5:

10、 6方法技巧用vo=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逆向代换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常可简化解题过程.总结归纳本题若从运动的基本公式入手通过代数变换求解,不够简洁,现提供的巧解中用了两个要点:运动在空间、时间上的可逆性;vo=0的匀加速运动的特点.三、对称法例5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自一光滑斜面底端 a点上滑,最高可到达 b点,c是ab的中 点,如图2 63所示.已知质点从 a至c需时t%问它从c经b再回至c,需要的时间是 多少?解析 物体从a点开始作匀加速直线,依运动的对称性可知,所求时间为物体从c到b运动时间的2倍,因此,只需求出 tcb即可.由 vc=va+ ( a) t。,0=Vc+ ( a) t

11、cbVa+VcVc2, t o = 2 - t cb2220 一 vc= vc va联立得,tbc=( 1 + J2)t ,题目中所求时间为 2tbc=2(%;2 + 1) t0.答案 2 (守2 + 1) t0.图 263学后反思利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称性的求解方法,不仅仅是求解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途 径,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的体现.四、比例法例6列车从车站出发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在站台上测得第1节车厢从旁通过的时间为6s,求第5节,第n节车厢从旁通过所需的时间为多少?(忽略两车厢间的距离).12解析从x= 2凯可知t = a Na,x ,表明时间t与Qx成正比,假设x为一 节车厢的长

12、度,ti、t2、t3, tn依次为通过1节、2节、3节、,n节车厢的时间,则:t1 : t2 : t3 : , : t n= 1 : 22 : rX/13 : , : Vn假设ti、tn、。,tn依次为通过第1节、第2节、第3节、,第n节车厢时的时间, 则:tl:tn:tJ,: t n=t 1: ( t 2 t 1 ) : ( t 3 t 2) :,: ( tn tn 1)=1: (、 2 1)(V3一 *2): , :( Jn- Jn-1)已知 ti = 6s,则,ttv= 1: (5 *;4),.tv= ( 5-2) t I = 6 ( 5-2) s又 t I : tn=1 :(而-Jn1 ).tn(而一Jn1)11 = 6 (品-Jn1)s答案 6 (、巧2)s 6 ( 4n vn-1)s解题规律比例法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只要通过物理规律建立起物理量之间的一种正反比关 系,就可用比例法求解.六、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