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心如创作《笔生花》的心态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00538413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邱心如创作《笔生花》的心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邱心如创作《笔生花》的心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邱心如创作《笔生花》的心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邱心如创作《笔生花》的心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邱心如创作《笔生花》的心态(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邱心如创作笔生花的心态笔生花这部巨著的创作,经历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邱 心如在最后一回(三十二回)回末有写到“浪费功夫三十载”。 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邱心如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阶段, 各个 阶段的创作心态也不相同。 创作始于闺中少女的阶段, 中间是出 嫁后拾起接续,一直到晚年儿女成家已经开始有孙辈才结束。在这一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邱心如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创作心态自然也会不同,折射在文本中的态度也 就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作过程的始终,邱 心如的母亲都出现在她的文字中并且对她的生活和创作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下文笔者将一一分析。一、静处深闺少忧愁一一少女时

2、代的自信与挑战笔生花创作始于邱心如少女时代,那时候的她“堂上椿 萱欣俱庆,室中姑嫂少猜嫌。未知世态辛酸味,只知天生文墨缘。 喜读父书翻古史,更从母教嗜闲篇”(第一回回首),生活中没 有什么烦恼,只是承欢父母膝下,读书听词,心境开阔。和谐的 生活环境,父书母教,让她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因此她可以 充满自信地说“只知天生文墨缘”, 由于与生俱来的与文字的这 种缘分,让她对当时“评遍弹词推冠首”(第一回回首)的再 生缘也能有所不满,进而要“因翻其意更新调”再创作一部作 品与之相较量。当然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少女,她深谙女戒,虽然 满心自信与勇气,仍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太过露骨, 于是也加以解释

3、说“原也知,女子知书诚末事,聊博我,北堂萱 室一时欢”,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写作时,最为默契与统一 的借口,因为作为女儿,尽孝是最无可指摘的。在这样的心态下,邱心如开始了笔生花的创作。邱创作 的初衷是要塑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无人能及的女性,她须得是“虽为女子,强似男儿(第一回),可以说是一个全忠全孝的 人物。少女时代的她生活中没有什么琐事的干扰,她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创作,那时候“独坐黄昏无所事”, 她就“前文接续句 重搜”因此创作速度是十分得快。然而作为一个深闺少女,女红 还是少不了的,有时候她也会被打断以致兴致全无, 如书中提到 的“阿母催工心已急,顽奴促膳兴全删”,但是那种创作的欲望 和创

4、作的激情令她争分夺秒得在“课闺工”之余会“翻旧卷,新词再续趁斜晖”。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少女时代的邱心如,生活闲适安 逸,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两方面的教育(其中母教作为重点将在后文进一步分析),安逸的生活环境让她有充裕 的时间进行创作,父母亲的教育培养了她的文字和文学功底, 于 是天真单纯的她怀着自信与勇敢的心态去创作笔生花。她的 创作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言仅仅是去消磨时光,娱乐亲人。她更多 地是要去阐述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 向自己并不认可的东西进行挑战,因此从创作的最初她就为自己想象出了一批隐性的读者,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传播,好与那部传遍浙省的再生缘一 较高下,因此她在书中不知不

5、觉会写到“看官要晓如何事, 那 些看官肯定不单纯是她的母亲, 以及她在第二阶段反复提到的阿 妹和其他亲人等。她渴望知音,渴望自己内心的声音被更多的人 听见,进而得到更多的肯定。这样一种渴望知音,渴望作品被传 播的心态,应该说也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动因。二、于归尝尽愁滋味一一多重社会角色中的挣扎与探索(一)穿梭于文字与现实之间,在文字中挣扎,在生活中妥 协笔生花在创作到第五回的时候,邱心如因为出嫁,为人 妇、为人媳、后来又为人母,长年被各种“俗累”缠身,无暇顾 及创作,直到出嫁十九年后,她随亲归来的妹妹向她展示“新 词”,作书人的天生文墨缘让她“始向书铤翻旧作, 批笺试续剔 残缸”。“试续”道出

6、了她重新创作时那种忐忑的心情,她并不是觉得自己没有才华再写下去,而是担心自己没有时间进行创 作,就这是这一回她都要“忙中拨冗终其卷”。第九回回首的“是夜挑灯清不寐,偷闲再写笔生花”,似乎道出了整部书 第五回后的书写情况,作者只能是忙中抽闲去完成。中国古代嫁到人家做媳妇的女性, 不管夫家条件多好,她都 要承担很多责任。首先要侍奉公婆,要帮助婆婆处理很多家务, 要伺候丈夫,让在外求取功名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还要养育孩 子,甚至不管男孩女孩小时候的教育基本都由母亲来承担。我们 从第六回开始的自叙性文字中就可以知道,邱心如自从出嫁后, 处境十分艰难,贫病交加。在第六回开头她写道“最堪怜,多病 慵妆闲

7、宝镜,良可叹,疗病无计质金钗”,而她的丈夫呢,尽管“良人幼习儒生业”,无奈“学疏才浅事不谐”, 以至于“潦倒 半生徒碌碌”。不仅如此,她的夫家还有一群不好对付的主,开 始时还能勉强应付,虽然“群小离间多妒猜”,可高堂还是看重 的,尽管当时“儿女娇痴不解事,有时还,咿哇绕膝索钱来”事 情还没有十分地恶化,可是到了后来却是愈演愈烈了, 在夫家她 是“被人相忌更相倾。纷纷算计殊堪笑,刺刺烦言不耐听。”为 什么她的处境这么艰难,接下来她向读者道出了原因:“本属两姑难作妇,何当群小再疏亲。一时嗾失高堂意,十载躬亲将家 承。”在一家有两妇的情况下,本来就很难做人,可是偏偏还有 那些小人作怪,各种纷繁的闲言

8、碎语,让她最后终于被舅姑作难, 所有的家事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婚后的邱心如“在法律和社会习俗的管束下,过着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由对自己才华充满自信的,生活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了被纷繁俗事缠绕着的妇人。 生活的艰难让她曾一度放下创 作,然而愁困的处境又让她不得不为自己寻觅一种发泄的方式, 如高彦颐所说“尽管妇女不能改写框定她们生活的这些规则,但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体系内, 她们却极有创作地开辟了一个 生存空间,这是给予她们意义、安慰和尊严的空间”。于是邱 心如还是忙中偷闲去完成自己的创作, 从文字中获得一种心灵的解脱,以文字来逃避生活中的苦不堪言。从笔生花全书内容来看,我们知道邱心如意在塑造一

9、个完美的女性形象, 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观念, 但是撇开故事内容与情节, 单纯分析 书中的自叙性文字,却又呈现了另一种女性的面孔, 一个因为生 活愁苦而产生种种抱怨与无奈的妇人。 如上文所引她在书中对于 夫家各种不顺的抱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是如传统妇德所要求 的“贤妻良母”,此时的写作甚至挑战了她良家妇女的地位, 但 是邱心如还是细致真实地向读者展现了她的内心状态和生活境 遇,这容易让读者产生疑问,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女性如何敢冒天 下之大不髭,如此不顾一切地在书中陈述自己的不满,这样一种从文字中寻找解脱的方式会不会令其陷入更大的困境?胡晓真 曾在她的著作中提到过“那么所谓的解脱感,其实不只是消极

10、的逃离现实同时也是逃离规范”。邱心如在这里仿佛就是试图以文字的方式既逃离现实又逃离规范,正是因为封建社会的种种规范,才令她陷入惨淡的生活现实难以自拔, 她想反抗却 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便只能穿梭于现实与文字之间, 以文字 的形式进行百般挣扎,却又不得不向生活妥协。(二)双视角的叙事方式,叙说虚构的故事,传述内在的生 活真实尽管同少女时代一样,邱心如一直提到她的创作是为了娱 母,是在消遣生活中的各种愁绪,尽管如上文所述,书中的很多 自叙性文字指向邱心如已经偏离传统观念所要求的女性形象,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她渴望作品被传播和接受的愿望,她是“为其心中特定的受众和特别的教育目的而写”,因此我们可以反复

11、看到“看官”、“阅者”、“知音”这些表明读者的字眼出现在文 本中,邱心如为这些知音读者而写。在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从 而与被评为“弹词冠首”的再生缘一较高下的同时,一览无 余地向读者们展示了自己的生活境遇。 一边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在 虚构故事,一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忠孝节义等意义形态的包装下, 传述生活真正的内在真实。 浦安迪 曾经说中国叙事文学中惯用“虚拟的说书情境”是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从栩栩如生的逼真细节模仿上引开,而进入人生意义更为广阔的思考”。邱心如在书中反复用到“看官”、“阅者”这样的字眼,何尝不也是在追求一种叙事效果,一种让读者在倾听虚构故事的同时, 不自觉地

12、把故事中的内容与作者的 自叙性内容联想到一起,把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与作者的遭际相比 较,甚至把书中某个人物看成作者的化身,用大团圆的故事结局对照作者悲惨的人生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让伤者愈伤, 痛者更痛。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的创作心态已完全不同于少女 时代的自信与挑战,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寄托,一种消遣,寄托 了她对生活的不满,消遣着生活中的诸多不顺。她这里的消遣, 已然不同于一些评论家所言的是去打发时间,在邱心如这里是消 遣着各种愁绪,有自己的病痛,丈夫的落魄,儿女的少不更事,夫家的各种压力,还有母族的凋零。也许母族的凋零给她带来的愁绪更多,尤其从外归来的父亲不久就去世给她带来的痛苦极

13、 大,“久别初逢益痛哉”。随着父亲的去世,母家也大不如前“赋 闲居,诸兄沦落锥难立,存苦志,寡妹伶仃针代拈”,对于一个 在夫家受尽委屈的古代女性, 娘家是唯一的安慰,可是邱心如的 娘家也已经落寞到了这样的境况,让愁人又添愁十分。从婚后开始创作一直到完成,邱心如可以说是在各种愁绪的 夹缝中进行着创作,创作是她的一种精神寄托,创作时她是在消 遣愁怀,但正是她有着女性的坚韧以及心中蠢蠢欲动的想要倾诉 的欲望支撑着她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尚且能够提笔书写。在整个一部笔生花中,邱心如对她的丈夫提到的不多,少有几处,也 只是讲他的潦倒落魄,而在那样一个落魄的家庭中苦苦支撑着的 是邱心如,是一个一贯被人看成弱势的

14、女性。虽然我们看不出邱心如对丈夫的鄙夷,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懦弱的男人, 相比之下女性的坚韧在这里得到了彰显。三、为酬母志孝念深一一母教、娱母以及母亲的多方支持在笔生花接近三十年的创作中,邱心如为人女,为人妻, 为人母,到最后的为人祖母,不管她的社会角色如何转变,她始 终是她母亲的女儿,而且从书中的自叙性文字我们也可以看出, 从写作之初到结束,母亲不仅一直是她写作的一大动力,也是她 生活的一大支柱。母亲的教育以及对弹词的热爱, 是邱心如弹词 创作的基础;娱乐母亲,以尽孝道,是贯穿其创作始终的动机之 一。母亲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 同作品一起成为了其精神上的支 柱,促成了作品的最后完成,与此

15、同时,母亲还是贫病交加的作 者生活的一大支柱,这一切成为邱心如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古代女性接受教育的启蒙老师大部分是自己的母亲或 者祖母,邱心如也不例外。少女时代的她“喜读父书翻古史,更 从母教嗜闲篇”可以说她的弹词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母教的影响, 是母亲的影响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弹词读物,在阅读或者赏听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了自己的欣赏标准和艺术追求,进而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再去进行创作。所以说母教的影响,是其创作的基 础。同时母亲对弹词的热爱,又为其创作找到了一个契机, 因为 母亲喜欢,创作便能给母亲带来快乐, 所以娱乐母亲的目的贯穿 其创作的始终,从第一回开始的“聊博我, 北堂萱室一时欢”到

16、 最后的“浪费功夫三十载, 闲来聊以乐慈闱”,母亲始终以一个 享受其创作乐趣的读者身份出现在文本中,成为作者创作中的良师益友。尽管笔者有提到,娱乐母亲可能只是作者为“原也知, 女子知书诚末事”找的一个借口, 但不排除其过程给母亲带来的 享受与乐趣。在邱父去世之后,其母家与夫家一样,贫困不堪, 对于一个贫穷的女儿来说邱心如“有愧彩衣娱母乐”、“奉亲愧乏莲花蚱”,她能为母亲做的也只能是从精神上为母亲提供一些 享受,于是她“舒抑郁,戏拈新句奉亲听”为的是“聊博取,白 发萱闱心暂舒”。可见创作是邱心如为了尽孝道, 娱乐母亲的一种方式。另外在笔生花还没有开始公开传抄之前,母亲是她小范围的读者之一(其中还

17、包括她的妹妹),或许在创作的过程中母亲会在一些地方给她些许建议,然而这也只是笔者的一些猜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于贫病交加的作者来说,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停止创作,但是这个时候却有一位凭借阅读弹词消愁解闷的母亲从旁催续,作者在十四回提到“年老家贫无以乐,姑凭翰墨苦中娱。一回唱罢频催续,少不得,随意编来信手书”,母亲的催促促成了其创作的最后成功。 本文以通过对邱心如笔生花中自叙性文字的分析,解读作者的创作心态, 力求还原在漫长的近三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生活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在母亲的教育与支持下竭力创作, 在创作中各种情绪交织, 其中有少女时代的自信与挑战, 有出嫁后的各种寄托, 有对知音的渴望, 最后汇成了一本一百多万字的弹词作品,在清代女性弹词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注释:高彦颐 . 闺孰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9.同上 .胡晓真 . 才女彻夜未眠.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90.高彦颐 . 闺孰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258.浦安迪 . 中国叙事学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9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