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0407592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 梁捷 欢送任何批评,请寄liangjie200021.第一稿 2003.1.23请勿引用【容提要】本文对实验经济学进展了全面的综述。回忆了实验经济学早期的思想,指出了它的三种思想来源。随后,本文沿着这三种思想潮流,分布讨论了实验经济学在个人决策理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在博弈论特别是讨价还价理论方面的开展。此外,本文还论述了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介绍了实验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与修正。实验经济学是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与经济学沟通的桥梁,所以本文也试图指出一些经济学可能与这些学科融合的方向。【关键字】实验经济学,个人选择,产业组织,讨价还价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一

2、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构造,仅此而已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贝克尔反响学imoreum Game)G.Becker宾莫尔曾经用希腊神话赫尔克里士Hercules的威力来比喻清理博弈论根底这一工作。Binmore,1990他认为博弈论并没有把根底概念开展到能够告诉人们博弈论令人满意的公理根底斯应该是什么样的,而忽略了根底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有意义但是却是错误的。然而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虽然清理根底的工作同样困难,但是我们却犯了另一个错误:在马群回

3、圈之前就把马厩的门闩上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把注意力几乎全放在结果理性上,并在严格的个人理性假设下研究市场行为。 西蒙在为社会科学词典中写到:广义而言,理性是一种行为方式,它1适合实现指定目标,2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内。Simon,1989同时解释:经济学家一般用理性一词表示靠决策过程挑选出来的行动方案的属性,而不是表示决策过程的属性。相反,心理学家则对过程理性感兴趣。结果理性的方法的基石是贝叶斯决策理论。贝叶斯分析与决策理论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情。统计决策论运用统计知识来认识和处理决策问题中的*些不确定性,从而做出决策。经典统计学是直接利用样本信息做出推断,这些经典推断大都不考虑所作的推

4、断将被应用的领域。而决策论试图将样本信息与问题的其他相关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可以做出好的决策。除了样本信息外,还有两类相关信息特别重要:一是决策带来的可能后果的认识,这种认识被量化为定出每个可能的决策和和各种不确定性结果的效用;另一种非样本信息被称为先验信息,它是关于不确定性的信息,但是并非来自统计调查,而是类似情况的过去经历。效用和概率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公理化,以及贝叶斯统计学的复兴,为实验上检验统计决策论,检验决策情形中的人类行为是否谋求最大的主观效用,打通了一条道路。理性决策者应该按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最大化的方式去做决策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伯努力Bernoulli,1738提出

5、的圣彼得堡悖论:一个时机的数学价值与人们通常给它的较低价值不一致。 这个由尼古拉斯伯努力提出,并由他的侄子丹尼尔伯努力解决问题问赌徒愿意支付多少以参加一下的博彩:连续抛硬币,在前n次出现正面时每次得到2n1个杜拉特,直到第一次出现反面时完毕。期望得到的赌注是1/2n2n1趋向无穷大,但是大多数赌徒估计只会下注20个杜拉特。伯努力的解释是建立期望效用理论,大数量的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所以1/2nU2n收敛。这个也许是最早期的经济实验。但是这个思想的近代证明归功于诺曼和摩根斯坦Neumann and Morgenstern,1944。他们证明,对任一理性决策者,一定存在*种方式对他所关心的各种可能

6、结果赋予效用数值,使其总是选择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一 实验经济学思想史:19301960在我们正式开场讨论实验经济学前,回忆一下实验经济学的思想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实验经济学作为一种检验手段与经济学的开展密不可分。罗斯Roth,2001指出,现在的浩如烟海的实验经济学文献都可以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的三股思潮。瑟斯通Thurstone ,1931对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揭开了实验经济学的帏幕。瑟斯通让实验参与人进展假想,在一组商品他用的是帽子大衣鞋子中进展选择。他记录下参与人的具体选择后,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这就接着引发了瓦里斯和弗里曼Wallis and Friedman,1942),

7、罗西斯和哈特Rousseas and Hart 1951),摩斯特勒和纽吉Mosteller and Nogee,1951,以及阿莱Allais,1953)的工作。他们成为对个人选择理论进展实验检验的先驱。瓦里斯和弗里曼批评了瑟斯通的工作,因为他无法鉴别参与人是否如实表达了他的选择,参与人也没有面临真实的选择境况。他们指出,实验必须使得参与人在真实条件下做出真实的选择。这一观点对以后的实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44年.诺依曼与摩根斯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了,这对于博弈论与个人选择理论的开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摩斯特勒和纽吉做了首个存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个人选择实验。随后,阿莱提出了著名的阿

8、莱悖论。他们的工作被卡纳曼和特沃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1979继承了下来,现在成为了实验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另一股思潮以伯伦Chamberlin ,1948为代表。他关心的是产业组织问题,因此他的实验以模拟真实市场交易为目标。他的继承者有西格尔与弗雷克,Siegel and Fouraker ,1960),到了史密斯Smith,1962那里发扬光大。伯伦第一个提出,实验经济学的目标就是严格剔除无关干扰变量,观察实验参与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经济行为。他设计了模拟市场,给定产品价格和货币,然后记录最后交易的价格与标准的局部均衡经济模型做比拟。西格尔和弗雷克把伯伦的实验

9、改良为参与人可以选择交易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第一次引入真实货币鼓励,使参与人的行为与最后收益挂钩,还比拟了不同收益鼓励下参与人行为的变化。现在,真实货币鼓励已经成为了实验经济学的标准条件。第三股思潮是伴随着博弈论的开展而产生的。弗拉德Flood,1950,1952在50年代早期发现了囚徒困境,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接着,卡里西Kalisch,米诺Milnor,纳什Nash的工作开创了用实验研究博弈行为的式。早期的博弈实验都是围绕着重复的囚徒困境及其变型展开的。纳什Nash,1954等曾指出实验中的许多局限,例如很难在零和博弈中将参与人的行为视作重复博弈,此外,不同阶段人的选择也不一致。

10、这些博弈专家中,林Schelling,1957的工作尤为引人注目。他为两个参与人准备了100元,每个人写一个要求得到的数字。如果两人总和小于100元,按个人要求给报酬。如果两人要求之和大于100元,则双方什么也得不到。这个实验后来被改编成最后通牒博弈实验(Ultimatum Game),成为检验讨价还价理论的最重要的实验。这三股思潮各自有其背后的方法论。个人选择理论的实验是从个体的经济人出发,仅与个人心理有关,实验中一般只需要一个实验参与人。而模拟市场的实验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单个人对市场的影响很小,实验中需要大量的参与人。而基于博弈论的实验则是沟通微观与宏观的桥梁,它主要是研究两人之间的讨价还

11、价。自60以后,实验经济学得到了蓬勃的开展,实验经济学文献的数量剧增,从下面的图中看得很清楚。图1:19481998年间实验经济学文献增长趋势转引自豪伊特Holt个人所以,本文主要就沿着这条思想史的思路来展开。第二局部讨论决策行为的实验方法。第三局部讨论模拟市场的实验。第四局部讨论博弈行为。第五局部讨论实验经济学方法论,并作出一个简要的总结。二、决策论视角的实验经济学在早期研究所采用的极其简单的决策环境下,人的行为似乎符合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但是,即使是在决策环境中引进少量的复杂因素,实际行为与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预见之间,就立即明显的出现了种种背离。拉宾Rabin,2001对这类风险躲避函数的实

12、验情况做了全面的回忆。阿莱Allias,1953是最先指出这一困境的人。而卡纳曼和特沃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1973则使得问题完全暴露了出来。他们根据其实验指出:在一些情况下,决策者不重视先前的知识,差不多完全根据新的事实做出决策,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新的证据对成见没有多少影响。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似乎没有对真实行为做出好的预见,甚至没有做出好的近似的预见。当然对这个结论我们是慎重的。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说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按照开普勒时代观测的准确性,这个模型与数据吻合得很好。但是对今天的数据,按统计的显著性检验,轨道是椭圆的原假设将被拒绝。那是由于行星见交互作用引起的摄动

13、所造成的。当然,椭圆轨道模型根本上是正确的,由于摄动引起的误差是次要的。对理性行为理论进展分类的一个更重要的判据,在于它们对给定条件既定的目标和既定的状况所作的假定。一类理论把所有条件和约束归于理性的活动者体外的环境;另一类理论则认为,作为信息处理者的活动本身的局限性,就是非常重要的约束Simon,1991,1993。对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的批评以几个著名的悖论为代表。阿莱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The Allais and Ellsberg parado*说明了真实的个体行为表现为系统的违反期望效用理论和主观概率理论共同建筑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当然对此意见存在分歧,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异常说明需要新

14、的模型来描述人的行为;另一些则认为这悖论类似视觉错误。Varian,1992卡纳曼和特沃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文章中对促使人们无法做出符合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因素归纳出三个效果:1、确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在下命两个博彩间进展选择:博彩A:33的时机得到2500元,66的时机得到2400元,1的时机什么也得不到博彩B:100的时机得到2400元问卷的结果显示有82的受访者选择博彩B。现在考虑下面两个博彩:博彩C:33的时机得到2500元,67的时机什么也得不到博彩D:34的时机得到2400元,66的时机什么也得不到 问卷显示有83的人选择了博彩C。

15、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在第一个博彩中0.33v(2500)+0.66v(2400)v(2400),即0.33v(2500)0.34v(2400),两者在逻辑上矛盾。2、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在下命两个博彩间进展选择:博彩A:80的时机得到4000元博彩B:100的时机得到3000元问卷的结果显示有80的受访者选择博彩B。现在考虑下面两个博彩:博彩C:80的时机损失4000元博彩D:100的时机损失3000元 问卷显示有83的人选择了博彩C。问卷的结果显示92的受访者选择博彩C。在不确定条件下,行为人的决策不仅与不同行动的期望效用有关,更与行为对基准点的偏离方向有关。当行动结果是

16、受益时,行为人时风险躲避者;而当行动结果是损失时,行为人是风险偏好者,这个称为反射效果。虽然行为人在不同的基准点方向上表现了不同的风险态度,但是这都是行为人损失防止心理的反映。3、别离效果isolation effect考虑一个两阶段的博彩:在博彩第一阶段个人有75的概率出局得不到任何回报,只有25人进入下个阶段第二阶段,在下命两个博彩间进展选择:博彩A:80的时机得到4000元博彩B:100的时机得到3000元问卷的结果显示有78的受访者选择博彩B,即25%*80%v(4000)2时,一是学习(learning,n1),这两种动机没有被新古典经济学纳入框架,因此许多理论和模型从这里开场构造。

17、公平理论已经成为了讨价还价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费尔Fehr和卡麦拉Camerer等人用这套理论将个人选择与社会偏好纳入统一的框架中,这成为我们下一节主要讨论的容。罗斯等1992为研究学习的具体过程,设计了著名的最正确射击公共品实验best shot,验证了实验中存在搭便车的情形下,由学习效应导致实验结果迅速收敛至纳什均衡。学习理论的模型非常复杂,可以参考卡麦拉Camerer,1998的论述。在普洛特(Plott)和史密斯的合作研究中,他们还发现市场制度确实很重要。他们还特别比拟了在交易达成过程中买卖双方可以连续不断交换价格信息情况下和双方只能邮寄价格情况下的结果。后一种情况的结果说明,实际

18、交易价格只不过以比拟慢的速度收敛于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尽管局部实验很成功,但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实验经济学的局限,这在产业组织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豪伊特(Holt,1995)指出,构造变量在产业组织的实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观察一下大量的实验经济学文献就会发 现,诸如产业集中度,需求弹性等指标的变动非常大,而这正是由于构造变量的不一致造成的. 例如潜在进入者的存在就直接影响产业集中度,而不同的价格水平则影响了需求弹性. 伯伦做实验时就将大围的交易和小围的交易区分开来.卧登(Werden,1991)在实验中指出,古诺模型只在小围的实验中才勉强成立.宾格等(Binger et al,1990)的实验

19、说明,在给定标准环境(即市场出清价格和数量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古诺博弈也几乎不成立,这也许是因为必要的价格决定机制不完善。更进一步, 罗斯等(Roth)发现随着环境参数的变动,子博弈完美均衡与反向归纳法等一系列博弈论原理都不成立.反过来,豪伊特(Holt,1995)的实验说明不存在管制力量时,双边拍卖可以到达非合作博弈的竞争均平.而波特(Porter,1991)的实验也验证了非合作重复博弈的结论. 因此,卡麦拉(Camerer)呼吁,我们应该创立一套一般性原则,使得其能够满足特殊目标的实验需要.里德亚得(Ledyard)则建议用参加哑变量(Dummy)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

20、模式离实证结果最远,产业组织实验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实验设计时并不是变量越多越好, 实验并不是模仿现实世界越象越好.由于环境变量的敏感性,我们无论是选择题目还是最后得出结论,都要慎之再慎之. 四、讨价还价博弈实验80年代,随着对讨价还价博弈的深入研究和对标准控制条件下小团体中存在的交互行为的研究,史密斯V.Smith从模拟市场的趋向均衡的行为中认定的理性开场受到疑心。其中最著名的实验就是最后通牒博弈。古斯等Guth et al.,1982关于这个实验的的论文堪称开创了实验经济学的新局面。 在最后通牒博弈(UG)中,两个实验参与人一次性地对一笔资金的分配达成协议.实验时,随机 决定(例如猜拳

21、)一人为提议者,另一人为承受者.提议者提出一种分配资金的方案.承受者有两种选择.如果承受这种方案,则资金即这样分配.如果不承受,则双方都什么也得不到.按照标准的博弈论分析方法,只要实验条件满足两个条件,即1双方都是理性的,都只关心资金收益 2信息是完全的,提议者知道承受者是理性人.时,子博弈纳什均衡必然是承受人愿意承受任何 比例的分配方案,因而提议人给对方一单位. 实验结果当然不是这样.无数学者将这个实验做了上百次,比拟稳定的结果大致是,低于20%的要约有40%-60%的概率被拒绝.有许多文献用追求公平的动机来解释这种拒绝正收益的行为。而且,许多游戏参与者也表示因为害怕过低要约被拒绝,因此主动

22、提供一种较公平的要约。Guth et al.,1982;Camerer and Thaler,1995;Roth,1995 最后通牒博弈因为其简单,深刻的特点而广受实验经济学家的欢送。但许多人指出,这个实 验同参与人的组成,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图尔博格Tullberg,1999的最后通牒实验是由大学生做的。他比拟了经济系与非经济系学生之间,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之 间的行为差异。他总结说,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一项影响更为 深远的研究由博厄得等Boyd et al.,200110余位人类学家/经济学家一起完成。他们调查了15个原始部落,让他们进展最后通牒博弈。最后要约

23、的差异非常大,最自私的民族与最仁慈的民族之间,给予承受者的份额相差30以上。甚至,他们发现有2个民族的成员平均给予承受方更多的份额。此外,还有许多实验指出性别在利他主义行为中的影响也非常大。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参考安得里尼等,博尔顿等的研究。Andreoni, James, and Lise Vesterlund,1999;Bolton, Gary E., and Elena Katok,1995)这些出人意料的实证研究,有待实验经济学的开展来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与最后通牒博弈类似的另一个实验,是由弗西斯(Forsythe,1994)最先做的听话博弈.(Di ctator Game,DG).在这个

24、实验中,其他条件都与最后通牒博弈一样,只是取消了承受者最后拒 绝要约的权力.也就是提议人提出任何比例的分配方案,承受人都必须承受.弗西斯将其结果 与最后通牒博弈的结果做比拟,发现最后通牒博弈中给承受方的平均份额要高得多,这也就意 味着逆向归纳法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实验是礼物交换博弈.礼物交换博弈是对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进展标准化的一个实验。同时,这个实验对研究劳动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问题有重要 的意义,这是由阿克洛夫Akerlof,1982首先提出来的。最著名的礼物交换博弈是由费尔等Fehr et al.,1993做的。实验中提议者雇主提供一份要约,w,也可以被理解成工资

25、。每个承受者雇员可以不承受这份要约,这样双方的收益都为0。如果承受者承受要约,他可以选择提供有本钱的努力,e。这样,提议者的收益为,承受者的收益为。其中,v代表单位努力的边际产出,而C(e)是严格单调递增的。有些实验中承受者必须承受要约,但这不影响我们的结论按照标准的博弈论模型,子博弈纳什均衡是实验者承受任何工资,并提供最低努力。 实验结果发现,提约者提供高要约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和承受者提供高努力程度的互惠行为广泛存在。如最后通牒博弈一样,在礼物交换博弈中同样存在着两种表现完全不同的参与人。大约有40%在有的情况下超过50%的承受者,在收到较高的要约时回报以较高的努力。但

26、也存在一局部雇员,无论收到何种要约,都只付出最低的努力。提约者通常会提供远高于最低水平的工资,这也说明他们预期通过付出高工资,预期收益也会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检验互惠的实验,名称是信任博弈Trust Games,TG,由伯格等Berg et al.,1995在1995年提出。实验开场后,主持人把一笔钱y交给提约人。提约人可以选择0到y之间任何数额的钱z交给受约人。提约人付出z,受约人能得到3z,然后他选择一个从0到3z的数额还给提约人。我们可以想象,实验中多数提约人会借给受约人一些钱,而受约人也会回报,回报的数额和借的数额密切相关。Miller,1997;Co*,2000我们注意到,最后通牒博

27、弈是静态一期的,礼物交换博弈和信任博弈可以扩展为动态博弈。但我们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也没有完全正规化。而只有下面介绍的公共品博弈实验,已经在动态博弈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最后,我们就来介绍最重要的公共品博弈实验Public good games,PGG,这也许是除了最后通牒博弈之外影响最大的博弈实验了,它也可以被纳入追求公平的模型框架。道和希拉Dawes and Thaler,1988以及里德亚德Lydyard,1995对此做过全面回忆。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几个人为一组,组中有一个公共池public pool。每个人收到一笔收益y,他可以选择从0到y的一个数值g投入公共池。游戏最后,

28、这个公共池会对组中每个成员产出报酬m ,其中m是边际回报率,0m1.最后每个人的收益由手中剩余的y和公共品的回报 共同决定。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验设计成一期的,则一些研究说明约有75%的人对公共池毫无奉献,其他人也仅奉献一点。显然,不向公共池中捐献,这是纳什均衡,但并不是帕累托最优。所以,多数研究公共品博弈的实验都设计成多期如10期,这样可以观察参与人的学习过程。实验中,一些学者Fehr,2001观察到多数人最初都选择将一半左右的收入捐献入公共池,以后各期随着他的实际收益而改变策略.事实上,公共池是逐渐枯竭的,而且最终不会枯竭到0。反向归纳法在这个重复博弈实验中也完全不成立。费尔Fehr,2000

29、还研究了具有惩罚条件的公共品博弈惩罚本身的本钱函数是非线性递增的。他发现,一旦引入惩罚条件,对公共池的捐献水平大大提高。因为参与者偏离平均水平越远,他就越有可能遭受惩罚。这对非公平厌恶unfair averision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实验的证据是无可辩驳的,但重要的是解释影响行为的要素。例如,最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实 验真实的收益会影响行为,收益越大,参与人会表现得更自私,但这并没有得到实验的有力 证明。霍夫曼和麦卡布Hoffman and McCabe,1998的实验说明真实收益的大小对最后通牒博弈行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此后,其他一些人的实验也大致证明了这一点。卡麦拉Camerer

30、,1999在印尼进展最后通牒博弈,使参与人能从中获得相当于3个月收入的收益,但发现只是承受者愿意承受低要约的比例稍微提高了一点,提约者的行为几乎没有变动。五、实验经济学方法论及其批评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有一段代表性的话伯伦也表达过类似意思:一种发现经济法则的可能的方法就是通过被控制的实验。不幸的是,经济学家不容易控制其他重要因素,因此无法进展类似化学家或生物学家所做的实验。他们一般只能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一样借助观察的手段。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对行为假设的检验不感兴趣,导致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的芝加哥大论战Hogarth and Reder,1986。这个很大程度上与早期实验的不规,导致

31、结果的反常有关。无数诺奖得主如西蒙Simon,阿罗Arrow,卢卡斯Lucas等都参与了这场讨论。西格尔Sidney Siegel、史密斯Vernon L Smith和普洛特Charles Plott等人共同努力下,实验的有效性和可信性问题在*种程度上得到解决,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根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理论也开场被得到认可。作为对实验经济学批评的回应,史密斯提出5条微观经济实验的要求来规化所有的实验。分别是:1报酬的单调性。实验参与者愿意承受报酬并做出真实的反响2报酬的显著性。在实验中,实验参与者行为与其获得报酬有联系,足以向外界传递信息。3实验的支配性。在实验中,实验参与者自己支配他作出

32、行动所需费用。4实验的隐私性。在实验中,实验参与者仅获得他自己决策的报酬。5实验的并行性。实验条件可以重复,其设计方法也可以用于类似实验。实验室中的实验对象多半是大学生,因此有不少文献专门研究了大学生在行为中的表现,这也与经济学的教育息息相关,这些研究对推进实验经济学方法论的建立有很大意义。近年来,教育经济学杂志对此进展了屡次讨论。豪伊特等Holt et al.,1999指出,学生在实验中普遍会发生逆向选择和信息崩溃等情形,这是值得每一个实验设计者重视的。实验的目的仍然是研究现实经济,现实生活,提醒出现实经济运行和人类行为的规律,而不是完全模拟现实情况,这一点与经济模型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知道

33、,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很多。我们要解释一些无法纳入新古典模型的实验如最后通牒博弈,必须引入其他要素如文化,性别等,演进经济学家弗里得曼D.Frideman,1999,2001的一系列工作大大推进了这一进展。而上文提及的博厄得等的工作也开辟了另一种研究进路。现实社会是复杂的,实验不可能完全模拟现实生活。而且,从理论上来看,越是与现实接近,需要引入的变量就越多,实验就越难控制,最后的数据也难以处理。计算机模拟在实验经济学中的地位是引人注目的。计算机作为实验辅助工具,作为传递信息工具,标准化实验环境等手段非常重要。以史密斯导演的一次大型实验为例目的是研究电网定价,史密斯的实验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Powe

34、r 2K进展,计算机为每个市场的实验参与者提供关于市场供应构造的完整和全面的信息,在需求受到控制时像真实购置者一样在每个交易日的不同负荷需求时段提交准确地反映了需求与供应平衡关系的报价;实验参与者可以在一分钟的任何时间修改其报价,当时间终止,供应方报价和需求方报价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进展最优化计算,按最大化整个电网的交易总利益确定每个交易时段的价格和相互间的交易量。整个实验系统设计得高度智能化,能够充分表达可控制性的特征,以至非电力系统专业运行人员的实验参与者经过两天的培训就可以进展看起来十分专业的操作;而且通过操纵实验条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这些结论通过大量图表直观地表示出来,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承

35、受。另有一派经济学家倡导一种个体计算经济学Agent-Based putationable Economics,ACE即是完全用计算机模拟个体的行为,计算多期非合作博弈眼睛的结果。这种完全用计算机取代真实个体的实验受到广泛的质疑,他们还有待经济学理论提供更加完善的理性模型根底。从以卡纳曼为代表的心理学对传统理论的挑战,到史密斯等强调的通过制度调节社会关系中个人行为以到达均衡,从而对经济理论的维护,再到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中对史密斯的反驳,我们看到了贝克尔所说的经济学第三阶段的复杂性。实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待解释的数据。实验经济学的开展有待于演进博弈论,社会经济

36、学,经济心理学等学科的共同开展。实验经济学提醒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于是也就指出了以后经济学的前进方向。【参考文献】Allais, Maurice. 1953. Le portement de Lhomme Rationnel Devant le Risque: Critique des Postulats et A*iomes de Lecole Americane, Econometrica, 21, 503-546.Andreoni, James, and Lise Vesterlund (1999) Which is the Fair Se* Gender Differences

37、in Altru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rrow, Kenneth J. (1982) Risk Perception i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Economic Inquiry, 20(1)(January), 1-9.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risk aversion, psychology.Battalio, Raymond C., Leonard Green, and John H. Kagel (1981) Ine-Leisure Tradeoffs of A

38、nimal Work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4 (September), 621-32.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labor/leisure choices. Email Contact: rcbesl1.tamu.edu Battalio, Raymond C., and et al.* (1981) modity-Choice Behavior with Pigeons as Subjec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February), 67-91. Key

39、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animal subjects, pigeons. Email Contact: rcbesl1.tamu.edu Battalio, Raymond C., John H. Kagel, and Carl A. Kogut (1991) E*perimental Confirmation of the E*istence of a Giffen Goo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4 (September), 961-970.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d

40、emand theory, Giffin good. Email Contact: rcbesl1.tamu.edu Beil, Richard O. (1988) Collusive Behavior in E*perimental Oligopoly Markets,working paper, Te*as A&M.Binger, Brian R., Elizabeth Hoffman, and Gary D. Libecap (1988) E*perimentalMethods To Advanc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 E*amination of

41、Cartelpliance by Large and Small Firms, forthing in Joel Makyr (ed.) TheVital One: Essays in Honor of Jonathan R. T. Hughes, Greenwich, Conn.: JAIPress.Bolton, Gary E., and Elena Katok (1995) An E*perimental Test f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neficient Behavior, Economic Letters, 48:3-4 (June), 287-29

42、2.Beckman, Steven R. (1992) The Sources of Forecast Errors: E*perimental Evi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2 (October), 237-244.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forecasting, forecast errors. Email Contact: sbeckmancastle.cudenver.edu Bohm, Peter, J. Linden, and J. Sonnega

43、rd (1997) Eliciting Reservation Prices: Becker-DeGroot-Marschak Mechanism vs. Markets, Economic Journal, 1071079-1089.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elicitation, Becker-DeGroot-Marschak method, BDM. Email Contact: pbne.su.se Camerer, Colin F., George Loewenstein, and Martin Weber (1989) The Curs

44、e of Knowledge in Economic Settings: An E*peri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5 (October), 1232-1254.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iases, curse of knowledge. Email Contact: camererhss.caltech.edu, weberbank.bwl.uni-mannheim Camerer, Colin F. (1995) Ind

45、ividual Decision Making, in The Handbook of E*perimental Economics, edited by J. H. Kagel and A. E. Roth,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87-703.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biases, psychology, non-e*pected utility theory. Abstract This paper surveys the literature on e*perimenta

46、l tests of non-e*pected utility theories and on biases in decision making. Email Contact: camererhss.caltech.edu Camerer, Colin F. (1998) Bounded Rationality in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E*perimental Economics, 1:2 163-183. Keywords: e*periments, decisions, bounded rationality, utility, psychology

47、, e*pected utility, non-e*pected utility, neuro-behavioral economics, biases, probability judgement, choice over time, hedonics. Email Contact: camererhss.caltech.edu Camerer, Colin F., and Teck-Hua Ho (1999) E*perience Weighted Attraction Learning in Normal-Form Games, Econometrica, 67827-874.Carls

48、on, John (1967) The Stability of an E*perimental Market with a Supply-ResponseLag,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33, 305-21.Chamberlin, Edward H. 1933.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petition, 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Chamberlin, Edward H. 1948. An E*perimental Imperfect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6 no. 2, 95-108.Coursey, Don, R. Mark Isaac, Margaret Luke, and Vernon L. Smith (1984) MarketContesta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Sunk (Entry) Cost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