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0236828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根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选修课学 时 数:30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二、课程地位和任务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

2、、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与传染病护理的根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克制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局部,总论局部主要学习一些根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局部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展了适当的

3、调整和拓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三、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根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根本特征与流行的根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根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识别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根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展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三、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学 时 分 配 表章次章 名学时备注理论第一节概述4

4、第二节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2第三节病毒感染二病毒性肝炎4三肾综合征出血热2四艾滋病2五流行性乙型脑炎2八狂犬病2自学讨论第五节细菌感染一伤寒2二细菌性痢疾2五布鲁菌病2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见习见习一病毒性肝炎的护理2见习二艾滋病患者的护理2.总学时合计30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节 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染的概念、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性疾病根本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的概念与管理措施、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2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与其报告时限和管理方法。3标准预防的概念与核心内容、隔离的种类、消毒的种类。熟悉: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机体免疫应答作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5、2标准预防的措施、隔离原如此。了解: 1传染病的现状和开展趋势。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常用的消毒方法。重点与难点1重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根本特征、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2难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感染性疾病的性质与其危害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与相互关系。新发传染病与其种类。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根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和标准预防与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一、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

6、成此过程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此消彼长。去除病原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可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和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五种表现。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二、传染病的根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一根本特征传染病均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如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等。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与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二临床特点潜伏期、前驱期

7、、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某些传染病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复发和留有后遗症,另一些传染病如此由于变态反响,出现免疫性疾病。2. 临床类型1按临床过程的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型。2按病情轻重:轻型、典型、重型和极重型。3按临床特征:典型、非典型。3.毒血症状 发热以外的多种其它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等中毒症状,重者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根本条件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1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传播。2水、食物:消化道传播。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也可传播呼吸道传

8、染病。4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病原体的芽孢获幼虫、虫卵污染土壤。医院隔离技术规X归纳为: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四、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对病人的管理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9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2种;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均规定了上报时限。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消毒隔离的措施。三保护易感人群1人工主动免疫:计划免疫和儿童根底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实施与其反响和处理2人工被动免疫3

9、药物预防五、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一标准预防1.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1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无论自身黏膜与皮肤是否完整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3采取双向防护。2.标准预防的措施 洗手、手套、面罩、隔离衣、隔离室、其他预防措施。二传染病的隔离1.隔离 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措施。3.隔离种类 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三消毒2.消毒的种类 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第二节 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传染病病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的表现。2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

10、措施。熟悉: 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常见的热型、皮疹的形态了解: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重点与难点1重点: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病史的评估、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2难点: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一、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1. 病史2. 身体评估3.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二、 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1. 发热(1) 发热的过程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2) 热型 稽留热、弛X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如此热。(3) 发热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2. 发疹(1) 发疹的种类 皮疹、

11、粘膜疹。(2) 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出现时间、分布、出疹先后顺序。(3) 皮疹的形态 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4) 发疹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第三节 病毒感染一、 流行性感冒自学 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自学三、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2临床分型、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特点、肝炎标记物的检测。3. 常用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的预防。熟悉: 1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和人群易感性、血清学检查对诊断的意义。1 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2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了解: 1各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和抵抗力、病毒性肝炎的发

12、病机制和病生理改变。2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1重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护理。2难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型和慢性乙肝抗病毒的治疗和护理。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各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二、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HAV二乙型肝炎病毒HBV三丙型肝炎病毒HCV四丁型肝炎病毒HDV五戊型肝炎病毒HEV。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其意义。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等。四、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病毒直接损伤和免疫损伤二病理改变

13、:根本病变为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五、病理生理 一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二肝性脑病:血氨与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诱发因素。 三出血: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四腹水:钠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五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竭。六、临床表现一潜伏期二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2急性无黄疸型三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四重型肝炎肝衰竭1分类(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3)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4)慢性重型肝炎2.发生诱因 五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炎型肝炎六肝炎后肝硬化七、实验室检查一肝功能检

14、查 1.血清酶的测定: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 2.胆红素:血清和尿胆红素二血清蛋白检测:清蛋白、球蛋白。三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四血氨浓度检测五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抗HAV IgM、抗HAV IgG、HAV RNA。 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HBcAg与抗HBc、HBV DNA、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 3.丙型肝炎:抗HCV IgM和抗HCV IgG、HCV RNA、HCV基因分型、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 4.丁型肝炎:HDV Ag、抗HDV IgM和抗HDV IgG、HDV RNA。八、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

15、输血史和家族史等。二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黄疸等。各临床型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与病原学检查。九、治疗治疗原如此:足够的休息、合理饮食、辅以适当药物,防止使用损害肝脏药物,对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采用抗病毒治疗。一急性肝炎二慢性肝炎 2.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三重型肝炎:支持和对症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并发症防治、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十、护理一常用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潜在并发症:出血、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响;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有感染的危险;潜在并发症:肝

16、性脑病、肾衰竭。二护理措施 5.用药宣教、观察与用药后不良反响的处理十一、 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预防 四疾病知识指导 五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十二、 预后四、 肾综合征出血热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特征、临床表现。 2诊断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熟悉: 1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各期治疗要点。2健康指导。了解: 1定义与概述。2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1重点:临床表现、各期的护理。2难点: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一、病原学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鼠类。二传播途径呼

17、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三易感性(四) 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群分布。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作用。二病理生理: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三病理改变: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根本病变是小血管内皮肿胀、变性和坏死。四、临床表现一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二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二低血压休克期三少尿期四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五恢复期六临床分型:

18、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五、并发症 内脏出血、肺部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继发感染等。 六、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二尿常规 尿蛋白、管型、膜状物。三血液生化检查四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五病原学检查 病毒别离八、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进展诊断。九、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变化进展对症治疗,强调“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一发热期:治疗原如此为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如此为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

19、微循环。三少尿期:治疗原如此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四多尿期:治疗原如此为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原如此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五恢复期:治疗原如此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六并发症治疗:消化道出血、心衰肺水肿、ARDS、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十、护理一常用护理诊断 组织灌注无效;体温过高;体液过多;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肺水肿、出血。二护理措施: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改善卫生条件,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知识指导 出院后休息1-3个月,生活规律,保证睡眠,适量体力劳动。五、 艾滋病教学

20、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定义、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和临床表现。2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3. 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局部处理。熟悉:1诊断要点。2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级别的评估和预防性用药方案。了解: 1病原学、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2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1重点:流行病学、护理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2难点: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和治疗要点。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有两型,均为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二传播途径 性接触、输

21、血制品和注射、母婴传播,其他如承受HIV感染者的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屡次承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四流行状况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艾滋病分期 1. 急性感染期期 2. 无症状感染期期 3.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期 4. 艾滋病期期 1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2神经系统症状 3严重机会性感染 4继发肿瘤 5继发其他疾病 二艾滋病常见临床表现 1. 肺部 以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2. 消化系统 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为常见,表现为

22、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 3. 中枢神经系统 机会性感染、机会性肿瘤、HIV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4. 皮肤黏膜 5. 眼部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免疫学检查:CD4T淋巴细胞检测 三血清学检查 四病毒别离 七、诊断 八、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二抗机会性感染、肿瘤治疗 三支持与对症治疗 四预防性治疗 九、护理 一护理诊断 有感染的危险;营养失调;恐惧;活动无耐力;腹泻;社交孤立。 二护理措施1. 隔离2. 病情观察3. 休息与活动4. 饮食护理5. 生活护理6. 用药护理7. 心理护理 十、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冲、挤血、消毒。 二暴露级别评估 1.艾

23、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 2.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三类 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 三预防性用药方案 四随访和咨询 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疾病知识指导 十二、预后 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乙脑概念、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2. 隔离与护理。 熟悉:1. 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2. 健康指导。了解:乙脑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重点与难点3 重点:乙脑的概念、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护理。 2难点:乙脑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与隔离。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乙脑的概述 乙脑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二

24、、 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二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其他。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四流行病学特征 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社区以散发为主。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五、 临床表现 普通型、轻型、重型。六、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RT-PCR检测、肺部影像学。 七、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之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排除类似疾病。八、 治疗要点 早发现、早诊断、与时治疗。九、隔离措施1.疫情报告 乙类传染病管理。3.隔离 发现疫情就地实施呼吸道隔离。4.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

25、触者承受14天的隔离观察。十、护理1.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气体交换受损、焦虑/恐惧、营养失调。2.护理措施 标本采集与运送、病情观察、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十一、健康指导 疾病预防指导、疾病知识指导。十二、预后 大多经综合治疗后痊愈。七、登革病毒感染自学八、狂犬病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狂犬病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2. 狂犬病的护理。 熟悉:1. 狂犬病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2. 狂犬病的健康指导。了解: 狂犬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狂犬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2难点:狂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的概述 又名恐水症

26、,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二、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嗜神经病毒,单股负链RNA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低,可耐受低温。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犬、猫、猪、牛、马和兽类。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咬伤、抓伤、舔触的皮肤、黏膜侵入、呼吸道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分为三个阶段: 1. 病毒侵入外周神经 2. 侵入中枢神经 3. 向各器官离心性扩散 二病理变化 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5天-19年或更长,一般1-3个月。 二3期经过 1. 前驱期 2. 兴奋期 3. 麻痹期 三两个类型 六

27、、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病毒别离 四内格里小体检查 五免疫学检查 六 核酸检测七、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 八、治疗要点 对症治疗为主。九、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 皮肤完整性受损;有受伤的危险;有窒息的危险;营养失调;恐惧。 二护理措施 1. 伤口的处理 2. 预防接种 3. 病情观察 4. 休息 5. 防止刺激 6. 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 7. 急救配合 8. 心理护理 十、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十一、预后 第五节 细菌性疾病一、 伤寒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伤寒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2. 伤寒的隔离、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指

28、导。 熟悉:1. 伤寒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2. 伤寒的护理评估。了解: 1. 伤寒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2. 伤寒的预后。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伤寒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2难点:伤寒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伤寒的概述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二、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二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四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潜伏期、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

29、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响,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3-60天,一般10-14天。 二典型伤寒:4期经过 1. 初期 2. 极期 3. 缓解期 4. 恢复期 三其他临床类型 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小儿与老年型等。 四复发和再燃 五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和其他并发症如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六、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一血、尿、便常规检查 二细菌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七、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八、 治疗要点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慢性带菌者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九、隔离 接触隔离。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天或

30、间隔5-7天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接触隔离。 十、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病史 1流行病学特点 2患病与治疗经过 3心理-社会状况 2. 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 2神经精神状态 3皮肤黏膜 4腹部情况 二常用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营养失调;腹泻/便秘;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三护理措施 1. 卧床休息 2. 体温监测 3. 饮食指导 4. 用药护理 5. 病情观察 6. 保证液体入量 7. 便秘的护理 8. 腹泻的护理 9. 肠出血和肠穿孔的护理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知识指导十二、预后 二、 细菌性食物中毒自学三、 细菌性痢疾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31、1菌痢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2. 菌痢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熟悉:1. 菌痢的实验室检查。2. 菌痢的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了解: 1. 菌痢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2. 菌痢的预后。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菌痢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2难点:菌痢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菌痢的概述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二、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在体外生存力较强。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二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易重复感染。四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32、 1-2天。二急性菌痢 分3型: 1. 普通型 2. 轻型 3. 中毒性菌痢 分3型: 1休克型 2脑型 3混合型(三) 慢性菌痢 1. 急性发作型 2. 慢性迁延型 3. 慢性隐匿型 六、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一血、便常规检查二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三免疫学检查 七、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粪便检查。 八、治疗要点 以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急性菌痢 二慢性菌痢 三中毒性菌痢 九、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腹泻;组织灌注无效;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疼痛:腹痛;有体液不足的危险;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 二护理措施 1. 隔离措施 2. 休息 3. 饮食指导

33、 4. 皮肤护理 5. 病情观察 6. 用药护理 7.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8. 抗休克的护理 9. 呼吸衰竭的护理 十、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知识指导 十一、预后 四、 霍乱自学五、 布氏菌病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布氏菌病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2. 布氏菌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熟悉:1. 布氏菌病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2. 布氏菌病的健康指导。了解: 1. 布氏菌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2. 布氏菌病的预后。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布氏菌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2难点:布氏菌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布氏

34、菌病的概述 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二、病原学 布氏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绵羊、山羊,其次是牛、猪和犬。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和其他如母婴垂直传播等。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1-3周,可长至数月。 二急性期: 1. 发热 2. 多汗 3. 骨关节和肌肉疼痛 4.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 6. 肝脾与淋巴结肿大 三慢性期 病程超过1年者。 四复发 五局造性感染 六、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血

35、清学检查 七、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布氏杆菌培养或PCR阳性可确诊。 八、治疗要点 以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急性期 二慢性期 九、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疼痛:骨关节、肌肉、神经痛;焦虑;躯体活动障碍;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二护理措施 1. 休息和体位 2. 体温监测 3. 出汗的护理 4. 用药护理 5. 疼痛的护理 6. 菌苗疗法的护理 7. 心理护理十一、健康指导 一加强卫生防疫 二疾病预防指导 三疾病知识指导十二、预后 六、 鼠疫自学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脑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2. 流脑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熟悉:1.

36、流脑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2. 流脑的健康指导。了解: 1. 流脑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2. 流脑的预后。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流脑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2难点:流脑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流脑的概述 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二、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属专性需氧菌;对外界抵抗力弱。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二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四流行特征 冬春季,3、4月份是顶峰。四、发病机制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普通型、暴发休克型、暴发脑膜

37、脑炎型病理改变。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1-10天,一般2-3天。 二普通型:4期经过 1. 前驱期 2. 败血症期 3. 脑膜脑炎期 4. 恢复期 三暴发型 1. 休克型 2. 脑膜脑炎型 3. 混合型 四轻型 五慢性败血症型 六 婴幼儿流脑和老年流脑 六、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细菌学检查 四免疫学检查 七、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 八、治疗要点 以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普通型 二暴发型 九、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组织灌注无效;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呼吸衰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有受伤的危

38、险。 二护理措施 1. 休息和体位 2. 体温监测 3. 饮食指导 4. 皮肤护理 5. 病情观察 6. 用药护理 7. 安全护理 8. 呼吸衰竭的护理 十、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知识指导十二、预后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自学第七节 原虫感染自学第八节 蠕虫感染自学五、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2015年4月。 参考书目: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 .第8版,人民卫生,2013李小寒,尚少梅.根底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201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200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2006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学期末闭卷形式进展考试;平时如此以考勤10% ,书面作业10%、课堂纪律10%、提问、思考题讨论30%,闭卷考试占40%,将总分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七、 其他说明 允许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同层次学生等原因进展一定程度的调整。 大纲执笔人:李文霞 大纲审定人: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