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十一五和规划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0233325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口发展十一五和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口发展十一五和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口发展十一五和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人口发展十一五和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发展十一五和规划(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制定本规 划,旨在阐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明确工作重点与任 务,动员社会资源,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供持久动力和增长源泉。一、十五”时期人口发展成就与经验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口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总和生育率稳定在 1.8左右,顺利

2、实现了 十五”人口总量控 制目标。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不断发展。国民平均受教 育年限继续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到8.5年左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下降,人口预期寿命超过72岁。就业与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 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积极 进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试点成效显著

3、。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和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迁移,十五”时期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 43%。人权事业取得新进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益保护进 一步加强。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将贫困人口减半的 目标。集中解决了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剩余的 2423万农村人口 饮水困难。人口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研究 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 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坚持发展经济与控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和男女平 等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 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党政一把手亲 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发展领域的主导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管 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人 口发展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 形象。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21世纪上半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

5、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时期,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 杂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安全问题不容忽 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将 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人口总量大且持续增长,低生育水平不稳定。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以下同。)将以年均 800万人-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目标,总和生育率必须稳定在 1.8左右。按此预测,2010年和2020年 人口总量

6、将分别达到13.6亿和14.5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 本世纪30年代,达15亿左右。我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未来十几年,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近1亿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出生率和出生人数将明显增加。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风险。部分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 要求还存在差距,中西部地区生育水平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部分 农村地区计划外生育问题仍比较严重。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 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稍有放松,生育水平就会出现反弹。(二)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制约社会主义

7、和谐社会的构建和 综合国力的提高。健康素质较低。由生物、社会、行为与环境综合所致的出生 缺陷发生率为4%至6%,个别地区达8%以上。据估计,全国每 年约有20万至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逐渐 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达80万至120万,直接影响近百万个家庭、几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并给全社会带来难以 估量的损失和负担。各种地方病、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 全国现有智力残疾人约 544万,精神障碍患者约 1600万。乙肝 病毒携带者达1.2亿,艾滋病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 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五普”的全国15岁以上文盲达8507万,

8、农村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6% , 25岁至64岁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 4.63%。目前,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 能劳动者总量的4%,且一半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年龄在45岁以上。2005年我国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17人。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部分人群心理失衡,道 德失范,诚信缺失,信用体系亟待完善。(三)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200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 达7.7%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11.0%以上;预计2020年将 分别达

9、11.2 %和16.1%,老年人口分别为 1.64亿和2.34亿。本 世纪中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80岁以上老人2020年达2200万,2050年达8300万。受人口流动迁移影响, 农村老龄问题更为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据统计,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 2 000年为116.86, 2005年为118.58,严重偏离正常范围。预计2020年,20岁至45岁男性比女性多 3000万人左右。出生人口性 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且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 10.1亿,2020年达到10亿 左

10、右;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于 2013年达到峰值9.32亿,2020年达到9.30亿左右。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使扩大就业和 减少失业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明显。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面临生 育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文盲率高、孕产妇死亡率较 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等问题,留守老人、儿童的照料和教育 问题突出;城镇与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很不平衡。城乡间、地 区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善,由此引发的各种深层次 社会矛盾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四)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 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

11、5亿至1.7亿。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有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庞大的流 动迁移人口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基础设施、资 源环境尤其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 口的技能培训、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人口 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等难度加大,流动人口基本权益保障亟待 加强。(五)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促进可持续发展 的机制亟待建立健全。资源瓶颈约束趋紧。未来十几年,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我国 供水总量能够满足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但城市供水水 源结构单一,供水保障率不高,干旱年份缺水严重,农村人口不 能使用清洁饮用水问题还未解决,确保城

12、乡供水安全的任务依然 艰巨。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需求量持续增长,对农业的 综合生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 制,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水土流 失严重、自然湿地萎缩。今后一个时期,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 力,污染将向农村蔓延。生态脆弱地区难以承载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加大。(六)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滞后,综合治理人口发 展问题的局面尚未形成。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造成稳定低生育水 平的激励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公民基本权利的 保障机制、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不同利益群体之

13、间的对话 协商机制以及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公共投入机制等仍不 健全,人口发展的综合治理仍然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也是社会抚养比相对较低、人力资源丰富、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 利期。应对复杂的人口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人口 工作全局,明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 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 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

14、育水平,提高 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 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 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 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确立和发挥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能动作用,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把人 口规划与就业规划、城市和村镇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 建设规划和资源发展利用规划等结合起来。坚持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手

15、段、法律手段和 行政手段,完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政府职 能转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人口工作新格局(坚持分类指导。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导向 和政策重点应有所不同。(三)人口发展目标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口素质明 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 低,婴儿死亡率降到 14.9 驭下,孕产妇死亡率降到 40/10万;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左右;就业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贫困发生率继续下降;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化水平达到47% ;有效缓解城乡

16、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势头;人居环境有所改善。2020年人口发展目标: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口素质大 幅度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1年左右;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建立覆 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出生人口性别 比趋于正常;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人居环 境质量明显提高。四、十一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一)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 生育基本国策,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

17、生育法 及相关法律法规。十一五”时期,要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 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 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强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依法管理,建立和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统 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实施 甘露计划”,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 条件。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低生育水平面临的反弹风险,将总和 生育率稳定在

18、1.8左右,确保人口总量目标的实现。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 系。坚持惩罚多生与鼓励少生并举。逐步形成以奖励扶助、困难 救助、养老和医疗扶助等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 益导向机制。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 目免费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等制 度。加强综合协调,制定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户籍、税收、 土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城市管理等政策。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

19、 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互联、互补、互动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全面 实施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切 实加强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形成以县级服务站 为龙头、乡镇中心服务站为骨干、普通乡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 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密切 合作、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 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继续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 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方针,发展人口文化事业,推动生 育文明建设,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为育 龄群众提供以长效措施

20、为主的及时、安全、适宜的避孕节育技术 服务和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 政策、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 工作、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将基层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领 域的科技创新。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将进城 务工人员纳入流入地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范围,享有与户籍人口同 等待遇。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配备相应的工作 人员。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把进城务工人员 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着力解决人口

21、结构性问题。 推行优生优育,防治出生缺陷。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 划和行动计划。鼓励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 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对影响出生缺陷的生物遗传、社 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评估和干预。 广泛持久地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优生优育知 识,加强遗传与优生咨询和指导。以农村地区为重点,认真做好 三级预防,加强婚前和孕前服务、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与筛查、 产后访视、新法接生、新生儿疾病筛查与康复和儿童保健工作。 积极促进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 和安全分娩服务。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强化 独生子

22、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建 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的 过程评估和责任考核。深入开展 关爱女孩行动”和 婚育新风进万 家”活动,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保护女童、生男生女都一样 的社会氛围。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 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积极探索对农 村计划生育女儿户给予奖励,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就业安排、项目扶持中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予以倾斜。开展幸福工程” 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活动。严格执行关于禁止利用B超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 娠

23、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溺弃婴儿行为者的刑事责任。探索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出生性别监控系统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综 合监管制度。建立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和老年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研究制定 积极老龄社会”行动计划,初步形成应对人口 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 险制度,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 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弘扬敬老风尚,充分发挥 家庭养老的作用。倡导 积极老龄社会”通过终生学习、终生保 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 发展。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和

24、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0年,初步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 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多数乡(镇、街道)建立起综合 性、多功能的社区福利机构(服务中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 社会开办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探索建立老年服 务志愿者、照顾储蓄、老年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制定老 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老龄产业健康发展。(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和组织学 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创

25、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审美素养。改革和完善考试评 价制度,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2007年实现西部地区 两基”攻坚任务,到2010年全国 初中三年保留率达 95 %以上。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对农村地区学生免收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 寄宿生活补助。切实解决好适龄女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农民 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以就业 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26、 和半工半读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劳动者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基 础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行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切实把高 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 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 创业能力。组织实施好“ 98工程”和“2 11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实 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充 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职业培训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 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和 农村实用人才。完善政府、企

27、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培训经费投入 机制,对参加职业培训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按规定给予一定 补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 设。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 公民出资办学,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保障体系。深化教育管理 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教育发展的 活力。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中外合作办学。 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提高学 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发展成人教育和多样化的继 续教育。(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 分布。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引导人口自愿有序

28、平稳流动。根据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 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发 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人口在四类功 能区之间合理分布,逐步改变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和生态环境承 载能力失衡的状况。鼓励在优化开发区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 人口定居落户,鼓励重点开发区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积 极承接人口流入,引导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人口向优化开 发区、重点开发区逐步平稳有序转移。对生态脆弱地区、自然保 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政策。综合协

29、调不同区域、不同部门有关人口流动和迁移的政策法规,促进统 一执法和科学执法,为促进人口的合理迁移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引导人口合理集聚。坚持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资源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城 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 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集聚。 具备条件的区域,要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 挥中心城市作用,培育若干新城市群,使之成为集聚产业、创造 就业、吸纳人口的重要载体。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定居,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坚持 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

30、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提供保障。加快建立城乡劳动 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覆盖城乡的制 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全国劳动力 市场信息监测、分析与发布制度。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及其 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工作。 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 政策障碍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 计制度。逐步取消暂住证制度,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推进进 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立法,进一步明确其应有的合法权益和法律 保护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的制度政策环境。认真解决 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子女就学以及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

31、 障方面的困难。搞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与服务,免除转移就 业农民的后顾之忧。探索建立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 地互相配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促进流出地就业培训机构与流入 地就业服务机构之间的对接,使流动人口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区 建设,分享社区的公共资源。研究解决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与发展问题。对 资源型城市人口与发展问题,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实现稳步开发 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研究产业转换新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积 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强 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公共设施建设,实行以工代赈,安排就业 困难人员再就业。(五)发展公共卫生、妇女儿童和社会福利

32、事业,促进社会 和谐与公平。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08年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城 镇医疗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支持和引导社 会力量对卫生领域的投资。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 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体系。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药医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 管,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重 大寄生虫病和地方病, 到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 1 50万以内,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95%以上的县(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3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 应急处理体系。加强妇幼卫生工作,提供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 全面、综合的妇幼保健服务,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科学 实施健康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和行为 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妇女儿童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定妇女权 益保障法配套规范性文件,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 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参与的社会化妇女维权机制,保障妇 女平等受教育和平等就业等权利。实施妇女教育培训计划和适合 女性的创业项目推介万里行活动。建设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 机构,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

34、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 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大对弱势儿童 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使孤残儿童、流浪儿童、单亲家庭和特困 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救助。全面实现中 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 )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 )的各项目标。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完善残疾人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人 人享有康复服务”使83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增强残 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保障残 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 培训。做好农村残疾人

35、扶贫工作,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 围。活跃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加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 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金 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包括最低 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 法援助等制度在内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常年生活困难且 符合条件的人口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 与保障问题。努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 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为重点,加大农村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五、保障措施(一)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

36、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高度,把人口发展摆到首要位置。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 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和复杂性,把人口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认识、责任、措 施、投入 四个到位”。统筹人口规划、人口政策及相关经济社会 发展政策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 籍、就业、教育、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一 协调,建立健全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人口工作的综合治理 机制。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把领导干部落实人口发展目标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

37、和选拔奖惩的重要 内容。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和备案制度,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 进行审核,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 按照客观公正、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鼓励创新、简便易行的原则,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方法。(二)构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问题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战略性、长期性、规定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十一五”时期,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和谐社会、功能区划、老龄化、人口流动迁移等重大 课题的研究,不断揭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与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之间的变动规律,研究制定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 会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

38、体系和宏观调控政策。创新人口理 论与研究方法,建立健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长效机制。构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和监测评估体系。创新人口信 息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快速、科学的监测机制,提高信息的 真实性和权威性。加强流动人口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口信 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建立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机 制,实现互联互通和动态更新。加强人口信息的有效整合和系统 分析。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面向 公众的人口信息公共服务网。(三)改革和加强人口发展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口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继续贯 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教育、就业、社会

39、保障、卫生、人口 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立法,为实现人口发展目标提供 可靠的法律保障。加强法制宣传,加大人口发展领域的执法力度,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尊重和保护人 权,使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实行政务公开,加强社 会监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在人口发展中的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职能。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打破 行政性垄断,改变政府包办社会事业的做法,充分发挥社区、企 业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监管、社会主办的管理体 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四)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建

40、立稳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调整财 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公 共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 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到2010年,全国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在 十五”期末人均1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 22元,继续 安排 十五”期间已经社会抚养费、乡统筹费纳入财政预算的计划 生育事业费支出人均 8元,届时,各级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 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 人口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利用经济手段,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投入机制。通过减免税 收等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建立多渠道的筹资体制

41、,鼓励民间捐 资、社会募捐和国际捐赠,引导企业、家庭、个人加大对人力资 本的投入力度。(五)建立人口发展规划监测与评估机制。抓好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人口发展规 划。各地区、各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开展对人口战 略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政策与重大工程的宣传,在 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要以本规划为基本依 据,制定和实施相关年度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职责范围,制 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要通过规划引领项目,依靠 项目促进规划的实施。加强规划监督评估。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人口计生委和 有关部门共同对人口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强规划 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在 十一五”中期和期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各级地方政府要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促进规划的顺 利实施。在规划监督评估中,要发挥群众和团体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