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教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0077681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一节轴对称现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会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生动的对称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美。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与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1投影或演示

2、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一议一议1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发展学生想象能力。2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二做一做1把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把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让学生说出以前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2弄清楚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对于两个图形,如果

3、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的,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它们都有没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图形能重合的特征。做一做P218 随堂练习课时小结今天我们经历观察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关对称的事例,认识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课后作业P219 习题71全优测控板书设计:第一节轴对称现象把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VI教学

4、后记第二节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难点:运用对称轴的性质。教学过程:.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一探索练习把自己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1)图中的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点,并连接,你连接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3)在扎字中找出两组

5、对应线段,对应线段是什么关系?(4)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角,对应角是什么关系?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一结论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二巩固练习:1对下列的对称轴图形找出一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2用一个圆、一个正三角形、一条线段设计一个轴对称图案,并说明你要表达的含义。做一做P230 随堂练习课时小结要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它。课后作业P231 习题74板书设计:第二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V

6、I教学后记第三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达到让学生对简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教学过程:.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根据现实

7、情景,讲授新课一探索一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1、 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2、 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3、 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4、 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二练习: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O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cm.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点D到AB的距离为5cm,则CD=_cm.三

8、探索二: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1、 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 的交点为O。2、 在折痕上任取一点C,沿CA将纸折叠;3、 把纸展开,得到折痕CA和CB。 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 CO与AB 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2) AO与OB相等吗?CA与CB 呢? 能说明你的理由吗?在折痕上另取一点 ,再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做一做P224 随堂练习课时小结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

9、等课后作业P224 习题72全优测控板书设计:第三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一探索一二练习:三探索二:VI教学后记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等要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和相关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达到让学生对简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要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性质。难点:了解等要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源于它们的对称性。教学过程:.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10、2、认识等腰三角形及它的记法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一折纸活动1、 步骤(1) 分别在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上折顶角、底角的平分线 (2)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能否重合2、 问题:(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 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3) 底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做一做P227 随堂练习课时小结1谈谈你的收获2说说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后作业P228 习题73全优测控板书设计:第三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一折纸活动VI教学后记第四节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

11、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2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难点: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

12、计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这条直线叫做_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一探索练习:1提出问题: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2分析问题:分析图案: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问题转化成:已知对称轴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可采用如下方法:二巩固练习:A1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

13、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2试画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的线段3如图,已知直线MN,画出以MN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做一做P234 随堂练习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如何画出它的对应点,以及如何补全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如何设计轴对称图形。课后作业P235 习题75全优测控板书设计:第四节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VI教学后记第六章 概率6.1感受可能性教学目标:经历掷硬币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处理的过程,通过自己探索,体会到掷硬币中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是50%,深化游戏公平的认识。教学重点:掷硬币实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游戏对双方公平的认识。教学难点:掷硬币试验规律的发现和游戏公平性的理

14、解。教学方法:实践法、探索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右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利用这两个转盘做与上一节课相同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对于转盘A,“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必然的;对于转盘B,“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不确定。由于转盘A、B使“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相同,所以这样游戏对双方是不公平的。二、创设情景境,进一步研究游戏公平问题1.做20次掷硬币试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试验总次数20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正面朝上的频率反面朝上的频率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观察图形看到折线始终在频率

15、为0。5的这条虚线上下波动;当试验总次数较少时,波动幅度会大些,当试验总次数增大时,波动幅度将减小,可以想到当总次数很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非常接近0。5,也就是说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为0。5小 结: 1通过做实验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2什么是游戏公平原则?怎样评价一个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6.2频率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游戏,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教学重点:1、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2、理解概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求时间发生的概率教学方法:活动、归纳总结准备活动:不透明盒子、红球若干、白球若干教学过程:先复习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1)掷一枚均匀

16、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3)广州每年都会下雨(4)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5)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将一碗水放在室外水会结冰。一、探索练习:练习1:盒子里装有三个白球和一个红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i. 学生摸球。问题:他最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一定回摸到红球吗?ii. 如果将每个球都编上号码,分别记为1号球(红)、2号球(红)、3号球(红)、4号球(白)、那么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一样吗?让学生摸球,亲身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iii. 任意摸一个球,说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P(摸到红球)=练习2:盒子里装有三个白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

17、相同。让学生摸球。问题: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一定会摸到白球吗?红球呢?结论: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例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分析: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6种: “1”朝上,“2”朝上,“3”朝上,“4”朝上,“5”朝上,“6”朝上,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艘相等。其中, “6”朝上的结果只有1种,因此P(“6”朝上)=二、巩固练习:(1)在乒乓球猜测中,猜在左手的概率为?(2)

18、从一副牌中任意抽出一张, p(抽到王)= p(抽到红桃)= P(抽到3的)=iv.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1)P(掷出“2”朝上)=_(2)P(掷出奇数朝上)=_(3)P(掷出不大于2的朝上)=_任意翻一下日历,翻出1月6日的概率是_,翻出4月31日的概率是_做一做:用4个出了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1) 使得摸到白球的概率是,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2) 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小 结:掌握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意义,明白不是事件的概率大,就是一定会发生该事件的实况.6.3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目的: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

19、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2、了解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教学重点:通过面积、体积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学难点: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模型。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讲授法。活动准备:请将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标在图上: 从三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红球从三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白球从一红一白两球中摸出一个红球从红、白、蓝三个球中摸出一个红教学过程:一、新课:如图是一个小方块相间的长方形,自己在方块上涂上黑色。(1)用一个小球在上面随意滚动,落在黑色方块(各方块的大小相同)的概率是 (2)对你刚刚设计的游戏中,小球落在黑色方块的概率大还是落在白色方块的概率大?二、巩固练习:1、如图是一个转盘,若转到红色则小明胜,转到黑色则小东胜,这个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2、 你利用摸球设计一个游戏,使得摸到红球的概率为小 结:能通过面积、体积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