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健康心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6384058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PPT 页数:195 大小:56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变态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变态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变态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资源描述:

《变态健康心理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健康心理学ppt课件(19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之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李明睿 2009年10月,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1、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 2、在我们生存的人群中,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1993年,17地区)。 3、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4、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异常心理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环境对异常心理 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 学:临床医学分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及精

2、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它的推论是“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型。,学科简史,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天空被宗教的乌云遮盖,极端神秘主义者把心理异常现象看作魔鬼附身,鞭打、火烧、捆绑作为驱鬼手段。,学科简史,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完全丧失。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问题。 19世纪和20世纪初飞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学科简史,二、对

3、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心理结构理论) 2、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 3、人类的生物本能的存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人类的行为受本能的力量驱使,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LIBIDO)。(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十分强调生物性本能(生理需要),即他的专用名词力比多(内驱力)或本我在人类行为中的驱动作用。他认为本我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大部分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两个本能有关,形成内在的心里紧张并要求发泄以缓解紧张获得快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或享乐原则行事,始终企图满足每一个要求、愿望,形成满足的固定需要,若未获得满足绝不罢休,甚

4、至也在幻想(白日梦)与睡眠梦境中寻求满足。它没有价值意识,也不能辨别善恶。,在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里,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以知觉系统为核心构成了“自我”。自我控制着行为方式。自我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妥协,尽量迎合本我的需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当本我出现饥渴,因吃喝造成心里紧张时,自我即寻找现实环境中适当的食物和水,来满足本我需要以消除紧张。本我冲动企图获取周围环境中的任何事物,自我则考虑行为后果,根据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儿童在5岁左右,开始形成人格结构中的第三部分,即“超我”。超我代表父母言行和价值标准,社会伦理道德和规范,对儿童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超我”不仅

5、对应受惩罚的行为,使个体形成罪恶感、耻感,而且还对自控良好的行为,严格遵守社会规范、成功压抑本我冲动的行为,形成自豪感、高尚感。,学科简史,异常心理缘由: 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造成心理退化、固著,人格的变态异常; 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产生焦虑; 对焦虑的克制和非理性冲动的压抑(防御机制)力量不足,让矛盾、冲突和非理性冲破防线,产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压抑隐藏至潜意识,出现口误、失误,梦来表现,学科简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其

6、次,他强调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第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学科简史,(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狗骨头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 狗骨头+铃声流口水 狗铃声流口水,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半技术路线: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一人为实验兑现,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 逻辑

7、演绎式的分析,学科简史,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由于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条件: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两个过程的冲突 2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学科简史,(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罗杰斯、马斯洛),学科简史,人本主义以促进正常人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为出发点,强调有内在创造“潜能”,即每个人都有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心理动力,强调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如果这种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则可出现心理问题。 存在-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则是开发这种“潜能”,相信求助者能够自我成长,最后达到自我价值实现。,2003年12月三级真题,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破坏的解释强调( )。

8、 A.个体平衡能力的丧失 B.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C.情绪发展遭遇挫折 D.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的结果,练习,07年5月 98、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 (A)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并不一定都是异常的 (B)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必须要接受系统治疗 (C)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是偏离常态的 (D)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须通过心理咨询矫正,练习,07年11月三级题 106、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的概念意味着( )。 (A)超我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 (B)超我的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C)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教育的影响 (D)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教育的影响,107、自我防御

9、机制的形式包括( )。 (A)压抑 (B)压制 (C)投射 (D)力比多,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利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练习:,08年5月三级考试题 10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包括保障( )。 (A)顺利地适应环境 (B)正常地人际交往 (C)

10、正确地反映世界 (D)幸福地享受人生,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不能上班工作、学习等,无法进行社会交往等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第一种、统计学角度: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智商(IQ)在70以下。 第二种、文化人类学角度:同性恋,有的文化认可了;精神病的“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第三种、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对社会危害的行为如果有明确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

11、,如果没有动机、理由,那就被认为是行为异常。 第四种、精神医学角度:幻觉、妄想、强迫观念等都属于心理异常 第五种、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标准化的区分 第一、医学标准:必须找到病理解剖或生理变化的根据。 第二、统计学标准:多以心理测量法为工具,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正常心理范围,两端的被视为“异常”。,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第三、内省经验标准: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自己的感觉,焦虑、抑郁、不适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亲人去世要哭泣,而此人在笑。则心理异常了。 第四、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

12、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适应社会环境。,2003年8月真题,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统计学标准认为( ) A心理特征测量结果总体而言呈常态分布 B心理正常或异常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而定 C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不能视为异常 D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经统计资料为依据,2003年12月真题,李心天在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时涉及( ) A医学标准 B统计学标准 C内省经验标准 D社会适应标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二)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2003年8月真题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

13、是指( ) A 知、情、意之间保持协调 B 个体经验系统层次清晰、运用得当 C 合理运用以往经验处理当前的事务 D 能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环境,2003年8月真题 关于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随时都可以改变 B当一个人的人格发生突然改变,那么他的精神活动一定偏离了正常轨道 C可以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D在没有重大外在变化的情况下,人格特征一般是不会改变。,2004年6月真题,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包括( ) A主客观统一性原 B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C身心统一性原则 D知情意向再一致性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对

14、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条件: 1、必须是在经过临床系统治疗以后,精神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后; 2、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1 、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2 、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感受迟钝。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认知障碍,(二)、知觉障碍 1、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按感受器的

15、不同: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及内脏性幻觉等。,2003年12月真题,幻觉是指( ) A外界存在某一事务,但个体感知到的是另一事务 B个体在病理生理基础上产生的信念 C由过去经验引发的联想 D个体感知到外界不存在的某种事务,2004年12月真题,如果一个人出现( )这种情况,就不能肯定有幻觉。 A歪曲的感觉,把这种事物感知为那种事物 B歪曲的知觉,把这种事物感知为那种事物 C虚幻的知觉,把没有某事物却感知到存在某事物 D虚幻的感觉,把没有某事物却感知到存在某事物,2003年8月真题,幻觉最常见于( ) A抑郁症 B强迫症 C躁狂症 D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按幻觉体验的来源: 真性幻觉:幻觉

16、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 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认知障碍,(三)感知综合障碍 :事物个别属性的错误感知。 常见: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认知障碍,二 思维障碍(一) 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 2、思维迟缓:联想困难、语音细微、反应迟钝、言语减少 3 、思维贫乏: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减少。 4 、 思维松弛:联想松散,内容散漫;句句有关联,但无中心思想; 5、破裂性思维:句句无关联;,认知障碍,6、思维不连贯:概念无关联; 7、思维中断:思维过程联想

17、突然中断; 8、思维插入: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不由自主涌现一连串联想,不受病人意志支配; 10、病理性赘述:思维过程转换、粘滞、保留在某些枝节问题,抓不住主要环节;,认知障碍,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概念转换,具体概念混淆抽象概念; 12 、语词新作:自己创造一些文字、符号或图形,并赋予特殊意义; 13 、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又无根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因果倒置。,2003年12月真题,思维形式障碍不包括( ) A妄想 B思维迟缓 C强制性思维 D思维贫乏,2004年12月真题,思维奔逸的临床表现包括( )。 A思维活动量增多 B固定思维反复出现 C思维

18、转变速度快 D联想速度很慢答案,认知障碍,(二)思维内容障碍 1 、 妄想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特征: (1)内容与事实不符; (2)患者坚信不移; (3)经验与教育无法纠正,2004年6月真题,妄想做为一种思维活动障碍,具有( )的特点。 A对信念坚信不疑 B信念具有个人特征 C内容与时代背景有关 D内容与自身需要有关,认知障碍,妄想的内容种类: 1、关系妄想: 2、被害妄想: 3、特殊意义妄想: 4、物理影响妄想; 5、夸大妄想: 6、自罪妄想: 7、疑病妄想:,认知障碍,8、嫉妒妄想: 9、钟情妄想: 10、内心被揭露感 11、被窃妄想: 12、变兽妄想; 13、非血统妄

19、想,认知障碍,妄想的起源种类: 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练习,07年5月 99、妄想是( )。(A)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脱离现实的病理的思维 (B)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夹杂不必要细节的思维(C)一种建立在毫无根据设想基础上并违背逻辑的思维 (D)一种表现为用普通概念来表示某些特殊含意的思维,思维内容障碍,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 3、超价观念: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2003年8月真题,( )是某一固定观念在个体脑中反复出现,他无法摆脱而感到痛苦。 A超价观念 B强制性思维 C强迫观念 D牵连观念,认知障碍,

20、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 注意减弱: 注意狭窄: (二)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病理性 记忆减退:,认知障碍,遗忘:顺行性、逆行性 错构: 虚构; (三)智能障碍 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认知障碍,50-69 轻度 35-49 中度 20-34 重度 20以下 极度,认知障碍,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 判断轻重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重要指征,2004年12月真题,注意衰退包括( )等表现。 A主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B主动注意的稳定性下降 C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D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2003年12月真题,非器质性记忆减退不包括( ) A不承认自己记忆不好 B对一般事务难以记

21、住,对情绪性事件较好记住 C经常诉说自己健忘 D对不感兴趣的事很难记住,2004年6月真题,错构是一种( ),通过别人的提醒和对证也不能纠正。 A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B病理性的理解错误 C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设想 D对自身经历的错误设想,2003年12月真题 自知力 指的是( ) A意识清晰,知道自己正在 从事的工作 B能辩识亲友及熟人 C对自己实际存在的躯体病患或心理异常有辩识、判断与评估 D对躯体疾病不感到痛苦,2004年12月真题,如果求职者在患病期间,对他们异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完全不能觉察和客观地判断,不承认自己有病,一般被称为具有( )。 A智力障碍 B错构 C虚构 D自知力障碍,练习,

22、08年5月三级考试题 102、痴呆是一种( )。 (A)智能障碍 (B)后天获得的损害 (c)意识障碍 (D)先天获得的损害,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 情感高涨: 情绪低落: 焦虑: 恐怖:,2004年12月真题,( )属于焦虑的症状表现。 A喜怒无常、紧张害怕、提心吊胆、过分担忧 B惶恐不安、悲痛欲绝、提心吊胆、肌肉紧张 C手心出汗、担惊受怕、无动于衷、漠不关心D紧张害怕、提心吊胆、过分担忧、肌肉紧张,2004年12月真题,一个人出现过分地、不合理地害怕外界客体或处境的现象,就有可能具有( )的症状。 A焦虑 B恐惧 C抑郁 D强迫,情感障碍,二、以性质改变为主 情感迟钝: 情

23、感淡漠: 情感倒错: 三、脑器质性损害 情感脆弱 易激惹 强制性哭笑 欣快,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 三、意志减退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等,2004年12月真题,意向缺乏是指一个人出现( ),表现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要求逐渐降低。 A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B意向活动与常情相违背 C生活规律刻板认真 D高级意向活动的减少,2004年12月真题,意向缺乏的表现有( )。 A逃学、矿工、不负责 B早睡晚起、不理发、不洗脸 C吃土块、粪便 D对动物产生性欲,2004年6月真题

24、,( )不属于意向倒错的症状表现。 A吃正常人不愿痴呆东西 B对动物产生性欲并作出性行为 C贪吃或性欲亢进 D捡拾脏纸或昆虫,2004年6月真题,( )是求助者理智上不愿作出某种行为,但在行动上又不得不去做。 A强迫观念 B刻板行为 C强迫行为 D强制行为,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定义: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唽,智能多完好。,一、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一)发病及转归 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缓慢起病 病程迁延 部分病人反复发作 部分病人呈慢性化,可出现精神衰

25、退,精神分裂症,(二)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 个性改变 神经衰弱表现 异常行为(洗鞋、解手) 多疑 对身体过分关注,精神分裂症,(二)临床表现 阳性症状 评论性、命令性幻听,思维化声(思维鸣响) 思维松弛、思维破裂 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 内心被揭露感 异己体验:被控制感,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思维中断 情感倒错 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分裂症,(二)临床表现 阴性症状: 思维贫乏 情感淡漠 意志缺乏,2004年12月真题,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包括( )。 A思想感情与行为和现实环境脱离 B情感淡漠,意向减退,行为懒散 C早期常有妄想或幻觉 D自知力障碍,精神分裂症,(三)临床分型 偏执型(妄想

26、型)疑(幻觉妄想为主,患病人数最多,预后较好) 青春型乱(思维破裂,行为幼稚,愚蠢) 紧张型僵(木僵与兴奋交替) 单纯型懒(起病缓慢,阴性症状为主,预后最差,容易衰退),二、妄想性障碍,又称为偏执性精神障碍 以系统化的妄想为主要特征,可表现为被害,夸大,嫉妒,疑病等 起病年龄较晚 多有偏执人格为基础 社会功能保持较好,不出现精神衰退 难以治愈,多呈慢性化,不同诊断下,“偏执”的含义,偏执状态即妄想状态,非疾病学诊断,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过渡诊断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精神分裂症,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 偏执性障碍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疾病学诊断,以系统化的妄想为主要表现,与分裂症的最大区别是不出现精神

27、衰退。,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P279 特点:有心因、起病急、好得快 包括:分裂样精神病、旅途性精神病等,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以持续而显著的情绪低落或高涨为 主要表现,包括抑郁症和躁狂症、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一般为发作性病程,间歇期完全正常 虽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不出现精神衰退,躁狂症,“三高”: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型兴奋 睡眠需要减少 夸大妄想 食欲增加,性欲亢进 易激惹 精神运动性兴奋 病程:持续一周即可确定诊断,抑郁症,三低: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情绪低落持续两周以上 影响生活、工作 有反复发作倾向 全球患病率5-10%,中国没有精确统计 世界卫

28、生组织估计(1996):中国90%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正规治疗,第三单元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的精神障碍。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的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有关。无器质性病变基础,自知力完整,病程多迁延。,1、恐怖症,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对某些情境、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怖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不但别人认为难于理解,全无必要,有时本人也知道这是不切实际、不合情理的,但却不能摆脱,引为苦恼。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简称为恐怖症。,恐怖

29、症,恐怖症主要类型 (1)场所恐怖 :害怕对象为某些特定的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或拥挤的场所; (2)社交恐怖:害怕对象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3)特定恐怖:如动物、高处、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尖锋物品。,2、焦虑症,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类型。,两种类型,(1)惊恐障碍:其基本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惊恐发作);常有突发的心悸、胸闷、窒息感和眩晕感。 (2)广泛性焦虑症:其基本特征为广泛和持续的焦虑,表现为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3、 强迫性障碍,强迫性障碍是以不能为

30、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处在痛苦之中。,强迫症分为强迫思想及强迫行为,(1)以强迫思想为主的临床相,如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以强迫动作为主的临床相,表现为反复洗涤,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或其他反复的仪式化动作等。,2003年8月真题,强迫性障碍表现为( )。 A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 B冲动来源于外部力量 C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存在 D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4、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

31、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躯体形式障碍,(1)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2)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突出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多关切,有各种主观症状,但各种检查均不足以肯定其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也未发现这些主观症状的躯体原因。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其疑虑。,躯体形式障碍,(3)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表现的症状似乎是由于植物神经支配

32、的器官或系统的躯体障碍所致,最常见的情况是心血管、呼吸和胃肠道症状。 (4)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精神性疼痛、心因性背痛或头痛以及其他与情绪冲突有关的躯体形式的疼痛归入此类。,练习,08年5月三级考试题 104、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包括( )。 (A)对自身价值的态度变化 (B)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体验上 (C)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不变(D)11寸问感觉发生变化,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主要临床相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的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神经衰弱,临床表现: (1)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等衰弱症状; (2)

33、回忆及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对声、光敏感的兴奋症状; (3)易烦恼、易激惹的情绪症状; (4)紧张性疼痛; (5)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1)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后立刻(几分钟-几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紊乱、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兴奋和抑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通常在五个月内缓解。预后良好,缓解完全。,2004年12月真题,急性应激障碍的特征是( )。 A受刺激后立即发病 B有强烈恐惧体验,行为有盲目

34、性 C有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D当应激源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应激相关障碍,(2)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异乎寻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数月至半年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或因而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持续的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3)适应障碍: 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患者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

35、理障碍,一、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是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对人和事物的感知及解释即认知的异常偏离; 情感反应的异常偏离;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1、偏执性人格障碍; 多疑:不信任别人、易生妒忌、难与人相处; 敏感:易害羞、易生牵连观念、自尊心很强、要求 别人都重视、尊重自己; 固执:好争辩,自作主张; 情感冷淡:缺乏同情

36、心、兴趣少,从不与人开玩笑。,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2、分裂型人格障碍: 回避社交、离群独处; 装饰独特、行为怪异、; 情感冷淡、兴趣索然;,2003年12月真题,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 A阵发式感情爆发并伴有明显冲动行为 B过分感情用事或以夸张言语吸引他人 C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淡 D猜疑、偏执,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自幼品行不良、旷课旷工、反复违规; 反复说谎、偷窃,吸烟嗜酒; 违法乱纪、恶习难改; 冷酷无情、行为冲动;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的特点。,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4、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特征,又

37、称攻击性人格障碍。,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5、癔症性人格障碍: 情绪外露、喜形于色、矫揉做作、喜欢表扬; 自我中心、爱交际表现、依赖性强; 易受暗示、思维浮浅、凭猜测判断,言语内容不完全可靠。 卖弄风情、喜挑逗;,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6、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思虑甚多、犹豫不决,做事拖延; 一丝不苟、吹毛求疵、严肃认真; 墨守成规、刻板固执、缺乏创新; 好胜心强、坚持己见、斤斤计较;,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7、其他类型:如依赖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等。,二、性心理障碍,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异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方式为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38、临床类型: 性身份障碍:易性癖 性偏好障碍:恋物癖 异装癖 露阴癖 窥阴癖 摩擦癖 性施虐与性受虐症 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恋兽癖,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又称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2003年8月真题,心理生理障碍不包括( )。 A性功能障碍 B睡眠障碍 C人格障碍 D进食障碍,心理生理障碍,一、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

39、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心理生理障碍,1、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心理生理障碍,2、神经性贪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患者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当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心理生理障碍,3、神经性呕吐:是指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刚吃过的食物。,心理生理障碍,二、睡眠障碍 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

40、作性睡眠异常情况(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 嗜睡症指白天睡眠过多。,心理生理障碍,三、性功能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性功能障碍。常见为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第七单元 癔 症,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精神)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癔症的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常见于青年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癔 症,癔症的解离症状是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

41、和对过去的记忆。(精神障碍) 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1、运动 2、感觉 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 集体发作,2003年8月真题,癔症的临床表现有( )。 A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B常见于青年期和更年期,男性较多 C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D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 第一、体验标准,指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的世界状

42、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第二、操作标准,通过观察、测验等标准。 第三、发展标准,对个体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2003年12月真题,在评价心理健康时,不合理的判断是( )。 A个体的自控能力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B易受暗示者,心理健康水平低 C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D对环境压力耐受性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郭念锋) 1、心理活动强度 :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认知、性格、经验、环境);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能力 3、周期节律性:紊乱,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意识水平 :注意力、记忆力; 5、暗示

43、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6、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对思维、情绪、行为的控制力; 8、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2003年12月真题,心理活动耐受力与( )有关。 A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B个体性格特征 C个体对日常压力的应对方式 D个体的智商高低,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有无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和病是两类性质

44、的问题。,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对于是否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都不同。前者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者是鉴别出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但没有精神障碍的人。 P.288图 健康的心理 不健康的心理 异常的心理,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从发展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

45、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内涵) 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如何界定“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目前尚无量化的比较理想的工具和手段。比较理想的现有的心理测量常用量表,如SCL-90,SAS,SDS,MMPI等。,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至今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模糊状态,尚未定型。 早期定义: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目前的工作领域: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如某癌症患者。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危机干预) 3、培养和建立健

46、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侧重于研究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与其相关的心理活动。 比如:哪些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可以引发躯体疾病,哪些心理活动有利于疾病的预防、转归、康复,等等,2003年8月真题,( )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生理学途径。 A在婴幼儿期间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有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气氛 B合理的休息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C建立足够的娱乐设施 D提供科学的行为训练,以适应生存环境,健康心理学,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好像已经或将要被人抛弃)。 (二)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

47、觉上 (对外界的关注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增加)。 (三)情绪低落。 (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时间太快或太慢,回忆增多) (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都发生改变)。,健康心理学,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理解了上述心理特点,对待躯体疾病时要科学地解释。与患者建立起心理治疗关系。在工作中尽可能地避免加重心理负担,同时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潜能。,2004年6月真题,( )是残疾人曾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A孤独感 B愤怒 C焦虑 D自卑感,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领会,应用),1、心理不健康的分类(领会) 2、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第一单元 概述,严格地说,心

48、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从现阶段咨询心理学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与神经症之间界限混浊不清。原因有三: 第一、精神病学领域的神经症概念形成有较长的历史过程,外延和内涵并不十分清楚, 第二、对非精神病、非神经症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咨询心理学从没有认真进行过界定。,心理不健康的分类,第三,咨询心理学本身理论观念分歧较大,操作不统一, 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如:由于现实的学习、工作、个人生活压力以及婚姻、家庭、社会适应等具体事件造成的各类不良情绪和行为(烦恼、厌倦、困惑、灰心、后悔、怨气,道德

49、冲突、内疚,抉择困难,社会或家庭人际关系矛盾,恋爱婚姻造成的苦恼,学习困难,上网依赖,等等)。心理健康咨询的“主阵地”。,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按照许又新教授对神经症的分类模式) 一、用途(为什么分类) (一)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二)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三)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五)疗效评估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七)职业培训 (八)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九)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二、效度 所谓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 (一)症状学效度 第一,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

50、特征”的真实性: 例子:某女,有了外遇想离婚。内心冲突,对不起他,不光彩,拿不定注意。苦恼,心事重重,精神不振,不足一月,能坚持上班。不能诊断“神经证”。那么应诊断什么?“心理问题”,我们在咨询工作中天天可见,所以它是真实的。,心理不健康的分类,第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爱,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婚姻)失败感,(违德的)羞耻感,(背判的)内疚感等。,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二)预测效度 对心理不健康状态后果的预期。 1、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因人而异 三种结果: 第一、自然缓解(3月内) 第二、泛化,“杯弓蛇影”,“十年怕井绳”等。 第三、神经症

51、易感者,心理不健康的分类,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第一、非专业性干预: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专业性干预:心理咨询,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三)结构效度 即“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构成或影响因素。 1、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等,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因素等,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 心理问题 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 心理问题,3、不良

52、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自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定义: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从四个维度:1、刺激的性质;2、反应的持续时间;3、反应的强度;4.反应是否泛化.来区分哪些属于“心理问题”哪些不属于“心理问题”。P.300例子,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诊断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引起的原

53、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求助者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3、遭受的刺激越大,反应越强烈,有时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交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

54、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症或神经症的早期,练习,07年5月 100、严重心理问题诊断要点包括( )。 (A)痛苦由比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 (B)痛苦情绪产生以后持续半年以上的(C)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被泛化 (D)痛苦情绪对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101、刚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若自然发展其结果可能是( )。 (A)部分人的不良情绪因迁延时间久而泛化 (B)部分人三个月内有可能出现了自行缓解 (C)部分很快就可出现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D)部分成为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

55、易感者,08年5月三级考试题 103、正常心理中,心理不健康包括( )。 (A)严重心理问题 (B)各种神经症 (C)各种人格障碍 (D)可疑神经症,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2003年8月真题,关于压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现实中,随时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刺激 B察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心理、生理反应 C压力涉及到外力和受外力作用的对象两个方面 D受到刺激就可能会形成压力,压力与健康,二、压力源的种类 压力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

56、事件,日常生活中人 们需要去适应的事件,按性质可分三大类:,压力与健康,1、生物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等。,压力与健康,2、精神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的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及不良个性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等)。,压力与健康,3、社会环境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社会环境性的压力源分两大类: (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的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 (2)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

57、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交、恐怖症)等等。,压力与健康,虽然我们可以将压力源分成以上三大类,但在实际生活中三种是相互影响的,分析时要整体加以考虑。 造成心理问题的压力源绝大数是综合性的。,压力与健康,三、压力源的测评 P311 (一)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Holmes),得分高的人较容易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及感冒。 (二)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三)知觉压力的测评,压力与健康,Holmes根据5000例对生活事件受试评分: 丧偶(100)离婚(73)分居(65)拘留判刑(63) 亲人死亡(63)生病受伤(53)结婚(50)失业解雇(47)退休(45)家

58、人生病(44)妊娠(40)性生活障碍(39)好友死亡(37)家庭新增成员(39)改换工作(36)抵押贷款万元以上(31)以下从略。,压力与健康,四、压力的内省经验 压力的条件:压力源、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背景和社会生存环境,但并不构成压力。 我们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实际上是另一种心理历程,那就是人的内心冲突。 从上述意义上说、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乃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压力与健康,Lewin和Miller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型; 1、双趋冲突:两件都吸引,又不相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夹带感情色彩,更痛苦)如两女一男 2、趋避冲突:目标吸引,极大风险, 如:炒股能获利

59、,但又必须冒然很大风险。是进入还是不进入。 3、双避冲突: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 4、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如:一个工作机会工资较高,但工作性质却没有发展前途。另一个工作工资不高、但有前途。,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一、压力的种类 按强度分为三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在某一段时间,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适应; 如、入学考试、恋爱、婚姻、就业、失业等。 2、叠加性压力: (1)同时性叠加压力。如“四面楚歌” (2)继时性叠加压力。如“祸不单行”,压力与健康,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如战争、空难、地震、被绑架、被强奸。 经历极端压力的心理症状:沮丧、自责、易怒、易激惹、攻击

60、、与亲人疏远,记忆丧失,注意力不集中等 女性被强暴后变得呆痴、记忆丧失、安全感缺乏、回避社会活动等。,压力与健康,PTSD与“灾难症候群”三个阶段 (1)惊吓期:丧失知觉的“失魂落魄”状态,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此期中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等。“后怕”。 (3)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压力与健康,二、压力的适应 为了适应压力、要付出什么代价。当个体、面对压力时,自主神经系统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出汗等。,压力与健康,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 三个阶段: 1、警觉阶段:交感神经兴奋等。 2、搏斗阶段:被控制状态 消耗资

61、源 敏感 3、衰竭阶段:能量耗尽 在第三阶段,如压力源消失,个体适应形成,可康复。否则,疾病和死亡可能发生。,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个体可以适应一般生活压力、这种适应虽然也要消耗个体的生理与心理能量,但这种消耗不会导致身心崩溃。但叠加性的压力和破坏性的压力,强度大,持续久,超过个体适应能力的压力之后、健康状态会被严重破坏,从而产生某些疾病。 对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有两种解释:体质、压力论,和器官敏感论。,压力与健康,(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又称逻辑流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客观上发生的事件,只有被个体

62、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事件分三大类:生物、社会性的和精神性的。,压力与健康,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发生改变。 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认知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免疫系统(生物调节),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是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另一种是消解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减低。,压力与健康,(1)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 A、认知、评估作用, 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评估压力的性质,压力对自己的利弊及程度。评估自己的实力,采取应对的方式。 B、调节控制作用 当事人是否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面,三类: 第一、行为的自我控制 第二、认知的控制,压力与健康,第三、环境的控制 自然灾难(“非典”等)是典型的“不可控压力”。 C、人格的影响作用 外控型人格与内控型人格,压力与健康,(2)社会支持系统: 具体地支持当事人,给钱物等。 精神支持,共情、理解、支持等。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相反 (3)生物调节系统 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相互影响) 压力可以导致免疫低下,易患病。,压力与健康,3、临床相阶段 临床症状分类及时型和滞后型症状。 应激源中介系统临床相 从压力源到临床相见图42.P320 P320案例,祝考试过关!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