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事业单位考试之公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

  • 资源ID:544       资源大小:1.33MB        全文页数:4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事业单位考试之公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事业单位考试之公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 第一大部分: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全套教材 第二大部分: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串讲 第三大部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第四大部分:事业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五大部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写作 第六大部分: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技巧大全 第七大部分: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更多考试资料,尽在一休考试网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第一大部分: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全套教材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大纲要求 1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要点速记 一、基本概念 1 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每一个正常的成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 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给具体科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1)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因为: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 (或意识与物质 )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 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3)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 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 它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给了我们理解哲学历史的线索 。 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1)第一方面是 关于思维和存在 (或意识和物质 )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 (2)第二个方面是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 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 路线的根本依据。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侧面阐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中,第一方面是主导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则是从属的方面。第一方面规定着第二方面论证的前提;第二方面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以第一方面的回答为转移的。 3 (1)凡是主张物质 (存在 )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 (思维 )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 (2)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 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不过是这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客观精神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这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观念等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如中国宋朝时期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3)唯物 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实物。比如水或火、或气、或“五行” (金、木、水、火、土 )等等,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始基”。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就是世界的“始基”,物质即是原子。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特点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历史观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 对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 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即精神能够认识物质世界。哲学史上大部分的流派都是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不能实现同一,即我们的精神不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者著名的代表有康德和休谟。 5 (1)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而产生哲学中另一重大的派别对立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 辩证法认为,世 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否认矛盾的存在。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但是,不可以将这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两个“对子”并列而等量齐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一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互交错,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的历史。辩证法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古代朴素辩证法和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纲要求 1 2 3 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点速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 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世纪 40 年代。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成果。 1 19 世纪初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冲突尖锐化。以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标志,欧洲工人运动勃然兴起,无产阶级登上社会政治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观指明斗争前 途,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满足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所以说, 1世纪 40 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在自然科学领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3 (1)德国古典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加以彻底改造,创立了崭新的哲学。 (2)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作了重要贡献。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1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在哲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 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 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了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社会生产、政治和科学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体系,它并没有 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探索和掌握真理的道路。 2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的特征。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哲学理论都具有阶级性,当剥削阶级思想家都掩盖自己哲学的阶级性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丝毫不掩盖自己的阶级性。它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 3 高度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的特征。在古代,哲学与许多具体科学混为一体,人们把哲学看作知识的总汇。到了近代,许多具体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但是, 当时的哲学家们依然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极大的妨碍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几千年哲学发展的历史,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做了科学的规定: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了科学的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本性要求我们,既要努力学习、掌 握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以社会生活的新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验证、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大纲要求 1性。 2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 要点速记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个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高度概括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 特性,从而提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区别开来,从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普遍属性 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缺陷。 (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驳斥了不可知论。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就是说,物质虽然独立于意识之外,但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是可知的。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限。 二、运动 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与具体科学和日常生活所说的运动有一定的区别,后者往往是指某种具体形态或某种特殊的运动,而哲学的运动概念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1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整个物质世界,无一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着,并且只有在运 动中,才能存在,才能表现出自己是什么。世界上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运动、变化和过程,都有其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有机生命体是生命运动的主体,一定生产方式中的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思维运动的主体则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2 (1)静止的含义。 我们所 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特殊状态: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2)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关系。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 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没有静止,也就没有事物的相对稳定,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事物及其运动;同样,静止也离不开运动,静止只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在事物总的运动过程中,包含着某种运动形式的稳定,运动中包含着静止;事物的相对静止,并不是绝对不动,只是个别运动形式的稳定,而事物仍存在于运动过程中,静止也包含着运动。 3 承认相对静止,正确理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事物只有保持相对静止、平衡和稳定,才能在内部进行分化和必要的量变准备,实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化。 (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事物才具有确定的性质和形态,这样事物才能区分开来,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而不是他物。只有承认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量的分析。 (3)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尺度。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动。不了解相对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否则,我们就既不可能认识世界,也不可能改造世界。形而上学割裂物质运动和 静止的辩证统一,否认绝对运动而只承认静止,就会导致不变论;而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也就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握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连续性,要反对保守僵化和迷信“运动”这两种错误倾向。 4 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区别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即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既不可把低级运动形态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2)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首先,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 其次,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这种包含不是低级运动形式的机械相加和简单重复,起支配作用的高级运动形式,使其所包括的 低级运动形式具有某些新的内容和特征。 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 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一个过程,时间是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表明一事物存在或一运动过程进行的持续性的久暂。即:时间是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只能按照一个方向加以量度。我们常说“光阴一去不复回”,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来说,都有长度、宽度、高度,都有 一定的体积和规模,我们把它叫做空间。即空间指的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并存性。物质的上下、前后、左右都和其他事物发生距离、排列顺序或位置的空间联系。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长、宽、高。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无限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的。 三、规律 1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所谓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例如“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说明某种植物种子和植物果实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具有普遍性。普遍性就是规律所反映的同类事物的一般性、共性。因而,在同类事物的范围内,规律是普遍起作用的。同时,规律还是稳定的,具有稳定性。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联系是极为复杂且经常变化的,而规律则是这种复杂变化联系中的确定的、不变的、 一定如此的联系。 (3)规律具有可重复性。既然规律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就必然具有可重复性。这就是说,只要存在同样的条件,规律就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 3 规律和物质以及物质运动一样,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称为客观规律。科学史和社会史都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既然规律具有客观性,那么任何人就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客观规律 。相反,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就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是,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恰恰 相反, 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 大纲要求 1 2系及其实际意义。 3 要点速记 一、意识的产生 1 意识的 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2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1)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社会沟通的需要产生了语言。社会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必要,从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工 具,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现代科学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证明:意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与生物电的传递过程一致,而且 也与脑化学物质变化的过程相一致。这些都说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脑受到损害,就会阻碍脑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人的意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机能。这些都说明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 人脑的机能。 2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传达到大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如果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产生反映。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大脑就不能加工出任何产品 ,不能进行意识活动,不能产生出意识。所以, 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认识和观念。正因如此,也就有了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区分。正确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思想则是对客 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以物质为前提和基础,意识的内容受客观现实限制。但对物质决定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意识不可机械地理解,事实上,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主观能动性。 1 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机械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的。 2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一个从物质到思想的过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一个从思想到物质的过程。 但是,不同的意识,其能动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 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的事物的具体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但是客观实在性是它们最一般的共同本原和特性,也就是说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包含两层含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根源于物质 ,是物质发展演变的结果。 (2)物质的各种属性都依赖于物质。物质的一系列属性,如运动、时空、能量、结构、功能、层次、信息等,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2 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的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实际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 身的情况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因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反对主观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要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来认识事物。因为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如实地揭示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我们在 实际工作中,要反对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无为的观点,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改造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非不要理论,只讲实际。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我们的行为就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而影响我们实际工作的效益。但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反而不能指导人们达到预定的目的。 (6)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味着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切实际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勇于坚持真理。同样,也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任何从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利益出发的行为,都难以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之,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基本原则和胜利的保障。 3 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 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正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应当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两种作用不能并列 。意识产生之后,它的发展,既依赖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也依赖于它自身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发展,既表现出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也表现出对社会物质条件的积极的反作用。但是,它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的能动性、独立性和 反作用,仍然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制约下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反作用,而不是脱离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反作用。 (2)注意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中的失败。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 特有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那种在实际工作中听天由命、固步自封、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作风,是不足取的。我们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冷静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大纲要求 1 2 和新事物的产生。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要点速记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1 遍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 2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3 联系是复杂和多样的。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表现的。例如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 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同样会对事物发生影响和作用。两者都不可忽视。 4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处于联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把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并同其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统一整体称为系统。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发 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1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发展。例如:机械运动是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2 由事物相互联系引起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状态 下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一个一个变化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前后相连,呈现出历史的联系;又前后区别,呈现出跳跃的发展。其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自然界中从无机物向有机物再向生命有机体的转化,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直至向人类的进化,都包含着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包含着旧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产生。正是由于事物的永恒发展,才使物质世界能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 断前进和上升。 3 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正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因此,看问题就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只有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预见未来。 总之,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永恒发展,使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 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唯物辩证法以联系观和发展观为基本内容和总的特征,并进而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了世界的辩证图景。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大纲要求 1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2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和 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 4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要点速记 一、质量互变规律 1 所谓“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所谓“量”,是指事物的数量、规模、大小、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 质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一定的 质就是一定的事物。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就是因为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质。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一事物发生变化,失去其质的规定性,就不再是该事物,而转化发展为它事物。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事物量的规定性,要求我们注意对事物进行基本的数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数,并善于从量的变化中把握事物质的变与不变。 所谓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规定的量的限度。 度的这个特性,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 工作中,要善于把握“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正说明“过”与“不及”都违反了适度的原则。 2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如水的温度 1 间的变化,并不引起液态水质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质变发生时,事物的稳定被破坏,处于剧烈的变化中,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转化为其他事物。 当水温升至 100时,出现沸腾的汽化现象,水失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去液态质而转为汽态质。 3 质和 量是事物的两种规定性,事物发生变化,必然由这两者来体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当量变发展到突破原来事物的度,就会破坏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发生质变。水温不断升高,达到沸点,必然导致水的汽化。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并不是过程的结束。事物通过质变,产生新事物,又开始新 的量变。 (3)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质变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也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这就是事物质量互变的辩证图景,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4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永恒的,事物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也是永恒的。量变转化为质变,新 质变又开始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这告诉我们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缺一不可的。量变为质变准备条件,质变则实现了发展。否定量变、否定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会导致脱离实际的主观蛮干。当不具备质变条件时,盲目飞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在社会实践中反受其害。同样,当量变逐渐积累、条件成熟时,不因势利导,促进事物的质变,只能导致停滞不前和僵化保守。这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重视量变的积累,把握量变的趋势。中国古代成语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二、对立统一规律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联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所谓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互相依存、互相统一,又互相区别、互相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 1 矛盾有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 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它主要指两种情况: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例如,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高就没有矮等等。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互相渗透和包含,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生可能转化为死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范围广泛的哲学范畴,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 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只讲同一不讲斗争,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 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 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一般把事物发展的动力区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一张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网,这种联系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对立统一关系。例如: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现代化建设要实行对外开放,以吸收引进外国的文明成果,利用一切可能的外部条件,来促进本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3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单地说,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一,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如自然界的矛盾不同于人类社会的矛盾,也不同于思维过程的矛盾。第二,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各有其特点。第三,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二者的转化必须依据时间、地点、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则为普遍性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排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干扰,走自己的路,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实际,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主要矛盾,是指事物诸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该事物的发展趋势。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叫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确 定工作的重心。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例如,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其中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和解决程度,决定着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在这个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我国社会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国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努力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只有这样认识和处理问题,我们才能抓住关键,解决好主要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其他矛盾的顺利解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首先,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全面分析研究矛盾的具体状况,坚持两点论。即任何矛盾都有两个方面。 其次,坚持重点论。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并非没有主次的平衡,所谓重点论,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矛盾的重点 ,把握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联系与转化。 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否认事物矛盾有两个方面的“一点论”和矛盾两个方面没有主次的“均衡论”,以重点带全局,做好工作。 5 唯物辩证法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为总特征,并以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来揭示联系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核心地位: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 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矛盾。其中,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运动发展,是事物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和量、量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变和质变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事物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都是事物自身矛盾 运动的产物。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否定和肯定也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从发展的意义上,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和表现形式。可见,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辩证法的根本内容、发展动力并且贯穿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既要抓住它的实质和核心,又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它的它的其他基本内容。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 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谓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所谓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上风的时候,我们说事物处于肯定阶段,简称肯定;当事物的否定方面占上风的时候,我们说事物处于否定阶段,简称否定。 但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否定 (即否定阶段 )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辩证的否定。所谓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 联系的环节。具体说,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例如资本主义死亡,社会主义胜利,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具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无产阶级这些否定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辩证法把否定、质变、新陈代谢看作事物的自我否定,形而上学则把否定、质变看作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事物发展,是一事物走向自身的反面并发展出新事物,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种发展是一种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否定旧 事物而实现。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也就没有发展。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旧事物有着质的区别。但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的,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展起来的。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简单抛弃和全盘否定,而是否定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并加以改造和提高,使之成为新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正是通过否定这个环节实现的,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特征 。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种否定是抛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吸收和保留了社会化大生产和一切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这种新旧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斩不断割不掉的。 (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全盘抛弃,是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 2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 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这个进程,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进程。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 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进程,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第三个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个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但是,这个相似,并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这个新发展又为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以小麦的生长过程为例。小麦种下后,长出麦苗,是对麦种的第一次否定。麦苗成长,拔节 抽穗,长出新的麦子,这是第二次否定。它否定了麦苗,肯定了麦种,即否定之否定。第二次否定之后,已是“春下一粒种,秋收万颗粮”的丰收景象。这是自然界呈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极因素的克服和积极因素的保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日臻完善的过程。所以,事物的发展,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与上升的 趋势。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因为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公共基础知识全套教材 出现了初始阶段的某些特征,好像是一种回复。但这种回复,是在更高程度、更新形式上的回复,它使得事物发展的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规律所展现的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进一步说明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尽管道路是曲折的、反复的,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克服各种消极因素,战胜困难,茁壮成长。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大纲要求 1 2 3 的辩证发展规律。 要点速记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坚持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1 物质决定 意识,没有认识客体 (认识的对象 ),也就谈不上认识活动。所以,认识首先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认识的主体并非没有一点主动性,只是被动的对客体进行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具有很强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公共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事业单位考试之公共基础知识大全【精品】)为本站会员(d****)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